zhengxue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xuejun

博文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创新的认识

已有 3785 次阅读 2012-9-22 19:1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测试

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征文,黑龙江提交论文27篇,其中获得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10篇。
    (来源:http://www.hljlib.cn/yjdt/sgdt/201212030012.htm)
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征文,黑龙江省获奖19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9篇。
    (来源:http://blog.hit.edu.cn/xuejun/post/223.html)
 
    郑学军同志:您的论文被评为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征文二等奖。
                  中国图书馆学会  2012-08-28
 
 
    一审意见: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立论清楚,论据较充分,具有一定说服力;论文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
    一审结果:2
 
    二审意见:文章立论清楚,论据充分,语句通顺。但文章的层次逻辑性、正文与标题对应稍显不足。
    二审结果:2
 
    论文编号:001-PL-
    (注释: 论文编号前两位为组别号,第三位为报告类型,O—口讲论文 P—墙报论文 N—仅提交论文摘要 PL—大会邀请报告 I—分会邀请报告)
 
    2012年中国图书馆学年会
    主题论坛之一:责任与使命──图书馆人的时代担当
    第一主题:组织•战略•文化:在新的信息环境和文化事业大发展的形势下,管理者应该如何思考组织的宏观问题。 
      柯平(南开教授):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战略构建(30分钟) 
      萧德洪(厦大馆长):学习型组织与多元化发展--厦门大学的经验(15分钟)
        议题说明:结合厦大泛技术团队的构建,讨论通过新型组织文化调动馆内年轻馆员创造力
      屈义华(佛山馆长):项目立馆:图书馆内部管理机制改革(15分钟)
        议题说明:结合佛山图书馆“项目立馆”,讨论图书馆管理 
    第二主题:资源•技术•服务:图书馆服务创新对于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影响
      初景利(中科图教授):信息环境变化与用户服务策略(30分钟)
      姜爱蓉(清华馆长):新技术引领图书馆创新服务(15分钟)
        议题说明:结合清华图书馆获IFLA大奖的微视频项目,谈技术应用的设计技巧与体会
      顾犇(国图部主任):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国际趋势(15分钟)
        结合RDA研发与应用进展,讨论资源组织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http://202.96.31.58/www1/NewsDetail.aspx?Num_MeetID=15&pid=297&id=188
    分会场之一:图书馆学理论:使命与担当
    1、范并思 中国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起源、进程与成就
    2、于良芝 连接哲学与实践: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实践价值举证
    3、刘兹恒 关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问题
    1、论作为交流场的图书馆——兼谈基础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李明华 杭州时代图书馆建设咨询有限公司经理
    2、践行图书馆精神任重而道远
       祝红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建设部副主任
    3、现代图书馆新功能拓展的理论探索
       邓红一 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情报中心主任
    4、论文化兴国战略下公共图书馆的当下责任和价值
       许淮生 上海浦东图书馆延伸服务部主任
    (http://202.96.31.58/www1/NewsDetail.aspx?Num_MeetID=15&pid=297&id=189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创新的认识

The Understanding of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y innovation

 

郑学军 高雨

 

要: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创新以跨学科范式与多维方法为取向。情报学与管理学对图书馆学创新有很好启示,可将网络信息技术视为方法论,从智慧之学审视了文化背景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创新。

关键词: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 理论创新 文化背景

分类号:G250.1

AbstractThe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y innovation made interdisciplinary paradigm and multi-dimensional methods for orientati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science have very good revelation for library science innovation. consider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methodology..from the study of wisdom, survey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y innovation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Key words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y  theory innovation  cultural background

 

1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向问题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过程贯穿了学科化和范式取向。

学科情结是中国式学术文化的特征,探索学科归属,进行学科理论建构,以期获得学科地位和学科认同。学科内涵侧重的是对科学的划分,经验图书馆学与理论图书馆学的划分是基于学科角度,而且图书馆学是以学科作为文献分类的系统。但是在学科属性上存在多种观点,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或是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还有认为属于信息科学。

学科的分化是反映研究主体的认识逻辑,是人为分类系统并自我设计出来的尺度。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对学科体系有规制性影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图书馆学归属于管理学门类,但图书馆学的学科规模在门类设置后并无明显地发展[1],在学科谱系中的学科地位也没有凸显。更多表现为管理学理论扩充到图书馆学中,而且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几乎是独立的理论分支,这种规制性影响就是忽视了跨学科理论研究创新的意义。

理论研究者希望将图书馆学纳入科学范围,用“科学”重组,顺应科学崇拜,为学科发展提供资源和条件。科学性的判断引发范式情结。范式实质上是知识分类的另一种表述。图书馆学研究研究范式的转换是要促进理论的繁荣,实际上研究热点在频繁转换,理论创新点不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数据分析提供了条件,使科学走向到“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数据与文献的融合成为图书馆的新挑战。

无论何种范式都是基于科学的知识分类表述,范式性认知倚重科学逻辑。如今库恩“范式转变”概念被广泛用来描述一种广义的模型、一种框架、一种思维方式或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人类不仅存在范式性认知,还存在叙事性认知模式和思想模式,与此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量的和质的研究。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对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争论的影响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哲学方法的研究和引进基本停滞了,近10年方法论研究没有突破20世纪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仅体现在方法的划分标准上和专门方法的增加上。那么从范式上说,从面向科学和学科到面向职业和问题,并没有影响实证科学等量的研究成为被推崇的方法。文献计量学应用更加广泛,但对理论创新的贡献很少,这是因为对数据描述多,对规律总结少。实证缺乏理论,对理论的应用也不够。通常误会数学就是把非量化的东西量化。如果一门学科还在讲定量比定性“进步”,那就没什么进步。

所以说基础理论研究应以跨学科范式与多维方法为取向。

 

2 情报学和管理学理论研究变革的启示

情报学和图书馆学属同一学科群。理论研究者认为当前情报学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人类生活中的低层次事物上,即功利性问题的解决,还没有意识到人类发展中高层次事物的重要性。情报学至今研究的还是人的片面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缺少对享受和发展信息需求和行为的研究。高层次事物可提供促进情报整体性和跨学科性的发展良机,使情报学更贴近人类本身,提供一个消除唯技术论的机会,其本身具有的人文性质使得情报学的人文性大为增强,符合情报学的本质,将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界限区分得更加明晰。高层次事物的引入为情报学开辟了未知领域,而质的研究,如案例研究、扎根理论正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好方法。高层次事物领域是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它将为情报学带来许多重大变化,如研究层次的深化、研究模式的转化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2]

原有的观点认为图书馆学具有人文传统,情报学具有技术传统。我国的情报学起步于科技情报领域,情报学理论研究是在不断探索新领域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增加人文元素、发展跨学科方法。情报学还从“科学”和“哲学”两条路径展示科学哲学对情报学理论创新的研究思路。科学为情报学提供学科范式和方法论支持,哲学为情报学寻找自身的理论基础。探索如何借鉴和集成科学哲学、信息哲学等更多知识以构建情报学理论体系。

管理学是图书馆学的上一级学科。但两个学科性质接近,可视为图书馆学的参照系统。

近年来,管理学专家不仅提出纠正定量研究成分加重的倾向,还提出按范式的不同,将管理学归入设计科学,就是发展有效的知识以产生对现场问题的解决方案,专注于前瞻逻辑。我们不仅从物质、能量角度去观察世界,还必须重视“序”在存在中的地位。管理学重新定位信息技术的职能,认为战略决策和信息技术应用决策是相互关联的,在管理学理论的统领下,信息技术系统得到发展和完善[3]。这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成为一种技术路线,还被视为一种哲学和方法论。

从情报学和管理学展示的理论创新的研究思路和变革,能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带来怎样的启示?

首先,图书馆学研究在反思基础理论发展历程中,需要审视自身理论领域的问题。新世纪10年图书馆学理论创新也开始关注哲学思潮与后现代理论的发育、关注定性研究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重点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理论解读,形成了图书馆理念研究的态势。但是原有核心领域在理论层次上没有被深化,缺乏情报学探求高层次事物以区别于其他学科领域,如知识组织与分类学,2002年《图书馆趋势》杂志出版了一期以图书情报最新理论为主题的专辑,关于理论有两方面:理论构建的多学科模式、知识组织的理论发展历程。分类学对分类是一种有前途的工具,有利于在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浏览。武夷山教授在介绍信息组织从树上结构到根状结构时,比较了以分类为主要内容的旧式图书馆文化与超链接文化差别,认为现在并非要彻底摒弃旧的文化,要领会“地下根”的隐喻带来什么启示。

理论需要主观建构。网络信息技术正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怎样对知识组织将是人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类技术。大脑的智能化可能与记忆和直观性有关,人的思维可以跳跃性。设若信息组织方式允许“跳跃树枝”,就接近地下根状结构了。关于知识组织,可从电影艺术及理论中得到某种有益的启示,如意识流、蒙太奇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吸收养分,在深层次上建构分类与知识组织等图书馆学核心领域的理论框架,而不是僵硬的知识划界和学科分类。

其次,信息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技术的关系的变化,应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图书馆学研究要摆脱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技术路线的简单理解,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对理论创新的影响,探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图书馆学研究的新理论框架。

人文学者存在对科学技术的忽视,跳不出“基础理论为主体,相关学科为用”的老套路,要将理论研究置于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主动的吸纳代替被动的接收,真正以新视角切入,对理论和概念进行重新的诠释,图书馆的定义将随着物理空间的不断重塑和虚拟空间的不断扩展而变化。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提出要从本体论高度掌控技术的根本取向,认为所有的工具技术都体现了人的目标、意义和价值。还提出构建人文技术。这仅是文化和学科视角,缺乏方法论的认识。从设计科学属性上讲,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领域的本体设计、信息构建和共享空间等都体现了技术原则下的方法论对理论研究的意义[4]。范并思教授在谈到图书馆2.0运动的理论遗产时,认为图书馆2.0首先是一种知识自由精神和理念支撑的态度。

复杂网络是一种不同于还原论的思想,即整体不再是个体的总和,而是超越个体总和的一个有机整体,对于每一个学科而言均有必要了解与掌握这种思想。如人工神经网络领域中的连接主义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历史观上都深刻地改变这我们的思想,连接主义强调的概念,信息交换、社会行为、协同和自组织,对科学研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乔布斯说:连接就是创新。连接,标志着文化研究从文化主义、结构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一种新范式或可称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

人类智慧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就是建立连接的能力。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超文本链接与资源集成。图书馆学理论要能够基于互联网法则做出重新诠释。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学理论面临诸多的发现和建立关联关系研究,如引文网络、本体构建、非交互文献的知识发现等。

复杂网络验证了复杂性理论的非线性和多远互补等特征,复杂性理论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主张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交叉,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和范式体系,在方法论上主张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等。网络链接可导致跨学科知识系统交流,促进信息和思想聚合。

 

3 文化背景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创新的思考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必先从学术史开始,其研究方法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如学术思潮、学者思想研究等,学术史离不开思想史。古代学术的主流形态是运用演绎法来求取推论性知识的思辨之学,近代以来学术的主流形态是运用归纳法来求取实证性知识的实验之学。

人文与科学“裂痕”的真正之道在于加强科技史研究,让科技史担负起联结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使命。正是科技史专家提出将蕴含在中国科技典籍中的智能命名为“神州智能”,从载体上讲,文献(特别是古籍)为图书馆所藏,可以称之为“文献智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正是从中国古代文献管理思想入手探寻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出研究对象从知识之学走向智慧之学。探索建立面向和通往智慧的图书馆学,并建立专属的智慧科学。

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顺应了文化背景下的研究需要。图书馆学者从文献学科群着手,挖掘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学理和深层的本体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展示了关注文献和文化的学术思路,以文献为基点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形成的文献背景。从古代文献出发,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开发中国传统文献资源,总结中国传统学术。有利于本土化。

文化研究已在学术界赢得自身合法性,但它不仅没把学科化取向作为赢得自身合法性的理由,反而声称超学科化恰是它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所在[5],学科边界意识在淡化而不是强化。这点在人才培养上表现很突出,美国研究生培养极少出现学科(Discipline)字眼,而通常使用项目(Program),如建筑学AA。文化研究的这种特点符合理论创新的跨学科和多维方法的取向。跨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的热点,现有理论研究要有文化根基,对中西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对中国文献管理思想、文献蕴含的主体智慧之学继续深入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对“以客体(文献)智力开发主体(读者)智力”的图书馆教育职能特点做出重新的诠释。在注重实证研究方法应用的硬化趋势同时,加强文化原理的软化研究。

首先,图书馆物理空间从文化研究角度上是与文献联系在一起的,与文献共同构成文化传承的载体。如书院文化,文献典籍研读、编撰是书院的明显特点。现今书院已成为一种文化遗存。作为制度形态的书院,已随传统社会永远消逝;作为建筑形态的书院,则在东亚世界还有广泛的存在,在一千多年历史上,书院大部分时间都是藏书出书、进行教育活动和发展文化的场所[6],是建筑文化与人文文化特征的结合,塑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场所和交流空间。

图书馆建筑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的连接。传统建筑环境的破环抹去了社会的集体记忆,消弱了社会集体智慧。数字化没有成为文献和图书馆消亡的预言,原因之一是图书馆建筑保留的文化境界。西方图书馆建筑运用的是教堂语言,体现了西方崇尚知识神圣感的文化气质,在美国图书馆宣言12条中就写道:图书馆是心灵的圣地,图书馆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人们到图书馆并不一定要看什么特定的资料,而是去感受一下这种气氛,正如教堂。而中国书院所代表的建筑文化呈现的是雅致清爽的东方文化气质。

其次,网络信息技术与文化研究并不是对立的,相反,网络空间“连接”行为的结果及其理论范式更加关注文化研究。网络的真正价值正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因特网已不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体验、社会环境和生活空间。网络社区也是新型的空间创建,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构建中,IC2的创新所体现的正是信息资源与社区的结合,如同图书馆物理空间作为文化场所和文献资源的融合。网络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特征,信息化时代的思维方式也应是具有复杂性网络特征的实践——智慧型思维,其中创造性思维居于中心地位,预示着新的文化范式的产生。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在信息加工层次,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性问题解决思维的区别在于没有现成的问题解决资源,需要主体自身将问题解决资源(通过信息语义及功能创生)产生出来,就是信息创生过程。

知识存在于物质和生命两种载体中。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创新要融合文献和记忆的连接。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教授在自动推理研究上率先取得成就,使数学机械化成为现实。他的以解方程为特色的机械化计算体系被国际上称为“吴方法”。吴文俊教授说,他的这一方法直接导源于我国传统数学的思维方法,是从《九章算术》开始的。从屠呦呦获诺前奖更可注意到文献的作用: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也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

通过这些案例,文献和智慧的融合对科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钱学森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把思维科学作为一个技术部分。创立了基于技术科学的定性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用研讨厅的研究方法汇集数据、信息、模型、知识、专家经验和智慧达到集知识之大成、智慧之大成,构建大成智慧学。利用综合集成方法可以从小样本中挖掘专家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与基于大样本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基于密集数据的科学第四范式相比,其理论思维的创新机制更突出。

知识主要是由科学与工程技术提供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如何进行种种操作,其价值是指导实践,知识是通过经验实证、逻辑论证和言语表达等方法被人们接受的。而智慧则主要是由哲学提供的,智慧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价值取舍和努力方向,其价值是更好地产生知识,智慧是通过语言、行为和事物发展的结果来表现的[7]。知识与智慧是和客体与主体、科学与哲学、实证与思辨、范式性认知与叙事性认知、定量与定性、技术与人文相对应的一对概念,更是和近代学术与古代学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对应,西方偏重“智”、东方偏重“慧”。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也将智慧之学表述为“计算之智”和“本体之慧”。

文献深层的本体论与智慧的本体观点,避免了图书馆学理论只见物不见人的缺陷,顺应建立以用户为主体的图书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化背景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创新需要不断探索,但并不是以形成如技术创新方法的TRIZ理论那样的程序化方法为目标。文化的文本和实践,其意义并非被清晰地刻写并确定不移,意义总是“连接”行为的结果。这种理论范式使文化更关注大众文化的连接,与用户的连接,支持用户创造资源,利用用户智慧组织资源。公共空间和免费服务正是新的文化范式在图书馆学理论上的反映。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特色与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2)2

2.王知津.当代国际情报学理论进展与中国情报学的理论创新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4)5-11

3.齐善鸿等.管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9

4.郑学军,高雨.管理学研究变革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2(8)2-4

5.佚名.高等教育研究:学科还是领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12

6.刘海峰.书院在中国的命运[N].科学时报,2011-09-06

7.樊治平,康壮.智慧导向型知识管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03(4)66-69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8901-615818.html

上一篇:邻居、女人与狗
下一篇:混合方法研究对图书馆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