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中国医促会氢分子生物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会议
2016-8-30 18:50
为推动老年慢病防治事业及我国氢分子生物医学事业的大力发展,加强科学研究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吸引更多医疗科研机构与专业研究人员参与相关医学研究;分享领域内相关研究成果、普及老年慢病及氢分子生物医学知识,山东省教育厅和泰安市政府主办,中国医促会氢分子生物医学分会和泰山医学院泰山氢生物医学研究院承办的“泰 ...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888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干电池驱动电解制氢气
热度 1 2014-8-22 20:23
氢气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干净的燃料,燃烧后产生水,燃烧不掉的氢气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没有温室效应,这显然比其他任何燃料都更为理想。可惜的是,氢气不属于天然资源,必须用其他能量转化。其中最常见简单的方法是通过电解水制造氢气,不过电解制造氢气需要非常高的电流。电解水制造氢气需要比较高的电流,纯水导 ...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74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国际著名氢气生物学研究者太田成男教授
热度 1 2013-8-2 12:07
太田成男( Shigeo Ohta ),日本医科大学老年病研究所首席教授, 1951 年生于日本福岛县。 1974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 1979 年完成东京大学研究生部药学系研究科博士课程后,历任瑞士巴塞尔大学生命中心研究所研究员,自治医科大学讲师、副教授,自 1994 年起任现职。他从 30 余年的研究中发现,线粒体 ...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2032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氩气的生物学效应
热度 8 2012-12-2 08:18
在化学元素表中,零族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是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的单原子气体,人类在发现这些元素时有许多传奇故事。在地球上,人类首先发现的稀有气体是氩。现在初步研究提示,懒惰气体 氩气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这里给大家进行简单介绍,以引起相关同行 ...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8687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8
被忽略的生物学气体
热度 9 2012-11-30 15:59
在生命进化过程中,气体的作用地位非常关键。水是生命的载体,气体是生命的最基本材料和信息交换载体。在生物体系中,气体无处不在,功能十分重要。但现代生物学只注意到最重要气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但往往忽略作为内环境条件的气体作用价值。最近生物学领域尽管对一些具有信号调节作用气体如 一氧化氮 、一氧化碳和硫 ...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807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9
氦氧混合气对脑缺血治疗作用
热度 2 2011-5-17 08:35
由于氦气的分子量小、呼吸阻力小、无任何麻醉作用,因此,氦氧混合气长期用于大深度潜水作业,在临床上很早就用于急慢性阻塞性呼吸困难。由于氦气属于惰性气体,在生物体内几乎绝对不可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一直认为氦气无任何生物学效应。不过最近几年发现呼吸氦气具有心脏和脑保护效应,这一 ...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611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2
气体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热度 3 2011-2-23 08:30
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结合本人的研究积累和最近的思考,我认为人们对气体的生物学意义忽视了许多重要内容,这里写一个初步感想,以引起大家关注。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水这种液体与生命的关系比较重视,例 ...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604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3
科研选题要善于捕捉黑马
热度 1 2010-12-8 20:48
世界上许多事情具有类似性,如果把科研与股票比较,炒股票都希望能抓到黑马,就是说在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或没有意识到其重要价值的情况下,能够判断哪个公司具有潜在的增长空间,做科研也要这样,才能用比较小的代价,获得 ...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8853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氦气不是惰性气体?
2010-6-23 23:42
氦气的生物学效应是非常让人吃惊的现象,因为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将这种气体用在潜水作业过程中,由于空气中的氮的麻醉作用,呼吸空气潜水深度不能超过 60 米 ,这大大显著了潜水对深度的需要,由于氦气几乎没有任何麻醉作用,而且分子量小,呼吸阻力小,使之在潜水,特别是在大深度 ...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13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