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学术界应该加强伦理建设 精选

已有 4286 次阅读 2022-10-23 09: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汪晓军老师结合自己课题经验,谈了研究论文离应用的距离说的很好。其中谈道药物研究的问题我想到了药品的开发,从发病机理,到化学品对发病机理可能的影响,几百种,上千种化学品,甚至根据化学品基团作用原理而合成新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都会列入药品的考察对象。药品的开发从初期药品的筛选,到一个新药的诞生,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开发的新药还要通过I期临床,II期临床,III期临床的层层筛选与淘汰,将那些疗效不确切的删除,将那些有比较强的慢性,或急性副作用的药品也删除,到最后能成为新药上市已极少。

科学网—研究论文离应用的距离 - 汪晓军的博文 (sciencenet.cn)

其实当今生物医学研究,为了应用或为疾病诊断治疗为目的的情况越来越成为非主流,而只以发表为目的,不为了好玩,也不为好用的研究,比比皆是。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非常严重的问题。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各种评价模式的驱动和学者们不讲武德的问题,甚至有各种商业化运作的论文工厂的推波助澜。如不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非常严重后果,轻则导致虚假学术论文泛滥,形成学术泡沫。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早就成为世界第一,2022年SCI核心论文数量可能也成为世界第一。在数量第一的情况下,中国学术界有责任在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上也应该有所作为。如果不尽快在学术伦理上形成一套中国特色的模式,我们的学术繁荣可能会对整个学术带来一场恶性冲击。

虽然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各种机构也相继形成了一套监督机制。但是学术不端有其特殊性和隐蔽性,如果学者们缺乏自觉性,有一些不端行为是非常难被识别的。就如药物学研究吧,现在国内有许多临床医生非常热衷于中药或天然药物成分的药理学基础研究。其基本套路是,找到某一种药物成分或复发药物,在过去临床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到一组治疗某疾病的分子目标,然后建立细胞或动物疾病模型,按照特点疾病的研究路线,分别从形态功能效应,氧化,炎症,细胞凋亡,铁死亡等分子水平对药物治疗某疾病的效应进行所谓机制探讨。不能说这样的研究不能做,但是你会发现某些研究者存在这样一些严重问题。1,对所研究的药物没有任何兴趣可言。因为文章发表完,马上选择另外一种成分,进行类似套路的研究。甚至疾病类型都可能不一样。2,研究出的结果惊人地理想,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是有利于药物有效的证据,这在生物学研究中其实并不常见,但既然是为发表论文,符合逻辑的数据当然好解释好讨论。3,没有任何合作关系的作者们随时组建合作团队,其实根本不是团队,完全是乌合之众,因为他们可能相互不认识。4,让人诧异的是,三个共同第一作者,三个共同通讯作者,这样的操作很常见。其实这些研究,有基本经验的学者都明白,一人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如果我们的学术为了疾病治疗,为了探索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或者为了学术兴趣,完全没有必要搞地这样天花乱坠。认真做好效应研究,筛选出最理想的,也就是安全性有效性强的药物,做一系列各种分子其实没有意义。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1360539.html

上一篇: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能力的局外人!”
下一篇:膜蛋白(TMD)组装模式

15 武夷山 杨正瓴 晏成和 王涛 田野 杜占池 吴嗣泽 梁洪泽 郑永军 吕泰省 曾纪晴 郑强 逄焕东 农绍庄 王庆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