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如何分析文献 精选

已有 18090 次阅读 2010-10-16 09:38 |个人分类:科研思路分享|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文献

 

前几天写过《在科学网写文章对科研的帮助》这类文章,其中提到科技信息方面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讲的更清楚,今天就简单通过对一个具体事例的分析来谈谈科技新闻文献的分析。

我过去曾经写过如何阅读文献的文章,认为看文献需要看到文献外面的信息。阅读文献就象下棋,高手总是能看到更多的步子。也写过“科学网是了解非专业领域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今天看到这个来自美国心脏学会的信息,《美发现微量沙林毒气也可永久伤害心脏》。尽管没有看到文章的全文,从这个新闻资料我们仍能把握一些重要信息。这里我通过分析这个消息,来具体演示一下分析文献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分析分析这个研究的重要性或者新闻性。一是资料强调了这种研究可能对理解“海湾战争综合征”有帮助,如果真的是引起,那么对预防这个疑难疾病就有了可能的研究手段,将来就使用这个模型研究治疗或预防的方法就可以了,“海湾战争综合征”是一个具有很大社会影响的疾病,研究这个问题或找到可能的原因都会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个研究就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二是发现沙林毒气的新效应,沙林是神经性毒气,现在是发现了一种“少量接触(没有任何神经作用)”慢性心脏毒性的新效应,具有学术价值。

其次是分析分析我们可能做什么研究。首先,既然这个少量接触沙林毒气可能是“海湾战争综合征”的原因,我们就很容易建立这个疾病模型,过去对“海湾战争综合征”研究最大的挑战是没有动物模型,主要是没有弄清楚疾病的原因。当然,有可能弄错了,这不是“海湾战争综合征”的真正原因。那也不怕,从学术上分析仍可以做这个实验。特别是“少量接触(没有任何急性神经作用)”慢性心脏毒性,我们可以扩展研究。显然“海湾战争综合征”不仅是心脏问题,更主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来自心脏学会的报道当然是关心心脏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是否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这种隐蔽的损伤。要知道沙林毒气是神经毒性物质,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可能性应该是很大的。甚至我们可以想,是否有其他系统危害的可能性,例如肌肉和其他重要器官。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少单纯跟踪可能的风险。

关于如何结合个人的科研兴趣。因为我本人是研究氢气效应的,看过这个新闻,我想到的是,能不能用氢气来预防这个新发现的损伤“海湾战争综合征”能不能用氢气治疗?如果可以,那么就找到一种具有军事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下一步的工作。如果我们只是看看热闹,到这里就可以了,达到锻炼思路的目的。如果我们真的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我们就应该密切注意相关的研究内容。最简单的就是迅速到各种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料。例如对沙林的资料要了解,对“海湾战争综合征”的资料要详细了解,特别是这个报道的细节要好好找到原始资料。甚至可能有论文将会发表,如果实在没有发表的文章,就通过这些信息提供的作者,检索他们过去发表过的文章,应该能找到一些线索的。当然要注意,可能一次两次不能全部查到全部资料,需要反复持续追踪检索才可以把这个方面的信息收集齐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8750.shtm

 

美发现微量沙林毒气也可永久伤害心脏

 

 

美国心脏病协会1013发布报告说,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实验鼠发现,即使摄入微量的神经性毒气——沙林,也会对心脏造成永久性伤害。

 

报告称,为了解沙林毒气对心脏的伤害,研究人员让实验鼠摄入微量的沙林。起初实验鼠没有不良反应,但摄入沙林约10周后,实验鼠的心脏开始出现以下问题:左心室变大,心律失常,心室的收缩和输血功能减弱,心脏出现永久性损伤。

 

报告指出,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沙林毒气的危害性,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预防这种剧毒物质对人和环境的危害。

 

沙林是一种剧毒神经性毒剂,可以麻痹人的中枢神经,引起痉挛、呼吸困难并导致伤亡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很多美国士兵莫名其妙地患病,他们常感到肌肉疼痛、长期疲劳、失眠、丧失记忆、头晕、情绪低落、身体消瘦,由于症状复杂,起因不明,这些病被统称为“海湾战争综合征”。一些研究者认为,“海湾战争综合征”可能与低度接触或少量吸入沙林毒气有一定关系。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373786.html

上一篇:博客与科研
下一篇:老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

31 杨学祥 张志东 余世锋 赫英 朱志敏 唐小卿 傅云义 丁甜 吉宗祥 刘颖彪 吕喆 孙永昌 苗元华 翟远征 霍艾伦 李泳 许培扬 曾庆平 罗广营 陈远川 王萌杰 王孝养 林涛 水迎波 刘庆丰 张南希 胡志丁 lyan2013 zhangling ffy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