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闲聊医学与科学 精选

已有 4812 次阅读 2016-2-3 15:25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昨天晚上和今天上午,与几个学生、学生家长和同行一起闲聊,话题竟然都是惊人类似,全部是围绕教育、医学和科研,可以作为非正式的学术交流,感觉有必要记录下来。

一、医学是不是科学?

医学和科学肯定不是一回事,说医学不是科学不是说医学不接受科学,其实现代科学就是充分吸收了在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发展的知识和研究模式,也就是说现代医学越来越靠近科学,利用科学和学习科学。但是医学本身并不是科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医学的出现比科学出现更早,这是人所共知的。如果说医学是科学,那么过去的医学,或古老的医学算什么,那么就是说过去的医学不是医学,这显然是不合理不客观的。更关键的是,医学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为客观真理服务的,因为医学的最大基础是治病救人,而治病救人本身就不是按照科学的逻辑,因为患病意味着不适应环境,最科学合理的做法是放任自流,康复死亡听天由命,这样才能选择出更合理的群体。医学的发展意味着保留更多疾病基因,保留更多不健康基因,增加人群疾病比例。所以,依靠医学解决人类疾病的最终目标永远无法实现。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对待患者采用这种科学但不人道的方式,我们是人,所以要按照人本的逻辑来开展医学工作,我们仍然需要按照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原则,救治更多人,尽量延长患者生命,当然更好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医生要不要科研

这个似乎不要争论的事情,现代医学发展最重要基础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现在的医学已经走到循证医学的时代,循证医学是以科学研究证据为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和患者因素的临床医学方法,其中的循证医学意味着随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诊断治疗证据,这需要有基本的科研能力,起码是分析、阅读和判断能力。另外一个是总结临床经验,也必须按照科研的原则,否则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结论。我认识一些缺乏科研素质的医生,临床经验和道德品质上没有问题,但是总是习惯于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学术观点,并长期坚持,这就是缺乏科研培训的结果,我们将来的医生如果仍然认识不到科研能力的重要价值。但是我本人的看法是,临床医生不需要必须科研,但是绝对不能不懂科研,不用科研。因为临床工作过程就是一种科研活动,你可以不写论文,你可以不申请项目,但是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科研方法。可惜的是,中国的临床医学培养在科研能力方面并不非常理想,而且是非常忽视。临床医生即使不为职称,不为论文,不为项目,但会科研学科研做科研是必须的,就目前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制措施,鼓励甚至逼迫医生科研是有很大必要的。

三、科研是一种高雅的活动

科研讲究的是创新,人类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无知的领域,从事科研本质是帮助整个人类解决无知的问题,是非常高尚的活动。这也是大多数人对科学家尊重,对科学尊重的重要原因。当然科学发展到今天,能带来应用作用,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就是可以给科学家或应用科学的人带来经济效应。无论是理论和应用,科学现在变成一种职业活动,让许多人忘记了科研本质上的价值和意义。

既然科研是创新,创新的活动是生命最热衷的活动,即使动物也喜欢探究,小孩也喜欢问为什么,这都说明了解更多知识,学习更多技能是生命的天性。科研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充满风险,充满预期的高雅游戏活动。有的人干脆说科研就是游戏,其实科研活动与游戏是存在许多类似。科学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减少功利,回归兴趣驱动的科研。就我的观察,即使不是科学家,只要有条件,只要有机会,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愿意支持和从事科研。大家或许注意到,西方一些超级富豪,例如微软、谷歌等的老板,几乎全部都将钱赠送给科学研究,有的个人就直接投身到科学。

关于生命、死亡和疾病。生命是一种偶然,死亡是一种必然,疾病是大概率事件,医学的价值不是患者减少而是患者增加的程度,是延长平均预期寿命。

四、几个科研思路

采用低压处理预防减压病,关于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机制,酸敏感通道与脱髓鞘的研究,肺损伤氧中毒敏感性的想法,一氧化碳预适应等都不够成熟,将来需要进行更多思考和分析。

本文写于北京机场2号候机楼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954268.html

上一篇:《科学》癌症发生的多因素学说
下一篇:FDA讨论改善抑郁症认知障碍的药物

27 冯珞 杨正瓴 陈敬朴 陈宁 杨远帆 陈志飞 刘钢 李宗昌 侯沉 白龙亮 李亚平 杨金波 陈南晖 鲍海飞 张南希 谢平 CNLX2013 yzqts shenlu yunmu z234567 aliala wangqinling ssmmachen loyalSciencefan zhyzh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