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氦气生物学概论
孙学军 2009-10-29 15:24
作为空气中的微量成分,氦是非常惰性的气体,但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是,如果短时间呼吸一定浓度的氦,竟然能产生非常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如果说氢的生物学效应非常意外,氦的生物学效应就是意外中的意外了。 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对生物学的 ...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681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可治疗心脏移植后损伤
孙学军 2009-10-28 12:26
研究背景:最近关于医学气体,包括一氧化碳和氢气证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主要是评价单独呼吸一氧化碳、氢气和联合呼吸两种气体对心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关于器官移植方面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其实质和目的是研究器官体外保护。 研究方法是采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心脏进行6或 ...
个人分类: 饮用氢气水|708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生物学研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孙学军 2009-10-8 09:08
这是我一年前写的,我当时提出氢的研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主要是基于这几点:氢的生物学作用属于意外发现,氢治疗疾病的效果非常理想,氢气非常容易得到,对机体的副作用非常小,治疗疾病的范围比较大。当然这些都需要更多研究来确认,特别是要在临床上获得验证。由于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使用了氢气治疗一些疾病,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137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可治疗慢性移植肾病
孙学军 2009-10-6 12:17
This was recently accepted in Kidney International (Impact factor 6.8). 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控制,但慢性移植肾病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慢性移植肾病是导致移植肾晚期功能丧失的最主要原因。   慢性移植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 ...
个人分类: 饮用氢气水|878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小剂量连续给药治疗巴金森病效果显著
孙学军 2009-10-1 14:24
该文在 PLoS ONE 杂志上发表 ,应该是07年日本在NM报道氢气效应后最高档杂志,主要的特点是发现连续(8小时/天)小剂量(0.08ppm)给动物饮用1/20饱和浓度(1.5ppm)的含氢水对 MPTP诱导的巴金森病治疗效果显著。这个研究对推动 含氢水作为保健品和药物都具有重大影响。过去大家在研究这个领域时候,一般都趋向 ...
个人分类: 饮用氢气水|917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水长期饮用可保护心脏和大血管移植后损伤
孙学军 2009-9-23 11:23
该摘要没有正式发表,但是研究内容比较好,放在这里供大家学习参考。根据这个研究思路,对肝脏、肾脏和皮肤等器官移植的研究可提供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Adding a Hydrogen-producing Magnesium stick to the drinking water protects cardiac allografts and reduces allograft vasculopathy in r ...
个人分类: 饮用氢气水|89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也是气体信号分子!!!
孙学军 2009-9-18 16:43
自 2007 年日本学者证明呼吸氢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治疗脑缺血后氧化损伤的报道以来,目前关于氢气治疗疾病的文章已经有 30 多篇,国际上多家实验室先后证明,氢气能治疗脑缺血、肝缺血、小肠缺血、小肠移植后炎症反应、新生儿脑缺血缺氧、动脉硬化、肠炎和人类糖尿病等重要疾病和损伤。这些研究,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1044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激活治疗炎性反应
孙学军 2009-9-11 09:11
中文摘要 氧化应激在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可以直接损伤机体,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间接地对机体造成损害 。 在参与炎症过程的众多复杂因子中,活性氧 ( ROS ) 和活性氮 ( RNS ) 是最重要的。 它们包括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一氧化氮 ...
个人分类: 氢气细胞学研究|913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的生物学效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孙学军 2009-9-4 17:10
先生/女士: 您好!您所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批准。纸质通知将寄往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 项目批准号:30971199 项目名称: 氢盐水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选择性抗氧化机制 请按下面的说明到基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下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计划书》电子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831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