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对历史系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1998.1.12)

已有 1041 次阅读 2023-6-5 08:42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对历史系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1998.1.12

【信件手稿纪实资料】(GRZL编号第GRZL4-本科生07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3年6月5日发布(第32778篇)

 

【按:这份提纲写于25年前,所谓建议有无创新之举,任人评说。现在发布,留下印记而已。】

 

 

对历史系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

 

系行政和系总支领导:

    为推动我系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同时作为我在北师大和历史系已经工作了整整40年并行将退休之际殷切期望历史系能越办越好的衷心愿望,我在此奉献一管之见,仅供领导研究时参考。我要申明的是,我无意干扰系领导的决策,我说我的,你们尽管干你们的。我只相信一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导的智慧和正确不在于他们自己比别人高明多少,而在于能否真正集中来自群众的智慧并善于付之实践。我在这里只是就本人多年在学校教学行政工作的体会(1960-1977)和在系教学第一线(1958-1960,1978以来)的经验,包括1991年在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考察期间找了数十位中国留学生直接调查的感受,谈点随想而已。如果领导有兴趣可以再面谈。

    先附上19928月底9月初我应白寿彝先生之邀,在白先生家中两次向白先生专谈历史系改革问题,承蒙赞许,并整理写成199295日的《关于改革历史系的几点设想》及1992831日《关于建立历史学信息库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说明》两份材料,199344日前一材料曾复印给我校主管文科校长,后一材料则于1995220日再呈系领导。19951025日,为办好文科基地,我又向系领导提出了一份《为系跨世纪工程献策(提纲)》建议材料。现在看来这三份材料的基本内容仍不失其参考价值。所以我愿向1992年以来的已是第三任系领导提交这三份材料的复印件(在文字上无任何改动,但字体上有变动)

下面仅就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 关于改革的基本估计

    无视这些年来历史系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成绩,低估我系教学改革的成就,显然是错误的。但是高估了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成绩,看不到确实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面临跨世纪的严重挑战则不是实事求是的,而且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还是多一份忧患意识为好。我以为对于我系改革状况的准确定位是首先要把握好的。

    作为教学改革应有它的特定涵义,不能把改革当作名词挂在嘴边,一谈教学工作和成绩好像都是改革的结果。其实,我们有的举措不仅不是改革,而且在我看来是有悖于改革的,例如有些脱离实际,妨碍教师和学生积极性调动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还有不顾实际情况搞什么考试题库就属于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你说不执行,那时学校和教委的规定,而且居然是改革的一部分,你说符合实际,不知有多少人真信。

    对于系改革实情的实事求是的估计,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曾任的和在任的系领导(包括行政的学术的和党务的)在这一工作中功过是非的评说。说实在的,一般人不愿涉足很深,就在于怕得罪有权人物。出于公心,把这些讲清有好处。再说,如果没有拿什么“奖”并和得什么“授”和“导”的忧虑,心理也会坦然的。而且只要领导人不是武大郎开店”,相信会沙里淘金的。

    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对我系来说真正算得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的举措,在我看来只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的教学改革及其后调整的1961年文科教学改革,1958年教改强调破除迷信,大胆革新,它虽然有些荒诞之举,但是在破除“封资修”教学体系方面无疑是场革命性变化。经过1961年的调整强调一论、二史、三工具,完善教学计划对于巩固改革成果,矫正偏差,培养符合目标的合格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是80年代初白寿彝先生提出设立专门组课程的课程改革。他的倡议人除了白先生外,是全体教师,大概不应有第二个并列者,但真正得益者包括各种获奖头衔者大有人在,似乎都是改革的先行者,其实知内情者都是心中有数的。这且不论,我要强调的是,正是由于这场改革的教学成果,才使得我系不仅保持高等师范系统的龙头地位,而且在全国高校历史系中处于先进行列,在当时条件下它在课程设置上解决了师范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问题,也初步解决了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区别的问题。由于这一改革的后果,我系开设了一系列的国别史、专门史选修课,随之相应出版了许多相关的教材和专著,出现了一批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设想如果我系还像有的师范院校那样推行两条线、八大块课程体系模式,怎能出版那么多的教材和专著,又怎能和北大、南大、复旦等名牌学校历史系相较量。但是遗憾的是从80年代末以来,外界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历史学科又发生巨大变化,而我们在本科教学这一块方面还基本上停留上当时专门组课程计划的调整上。而当时专门组的设立主要是国别史、地区史等传统学科。现在的情况是单靠这些已经很不够了。

    坦率地说,1992年我们教育战线上有过一次极好的改革机遇。但是这个改革机遇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紧紧抓住,这个责任当然在当时的教委和学校领导。在一个相当的时期里,他们在高等院校的关注的中心是稳定,而不是改革。又由于我们的基层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Yes men”因素的影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和凡事首先是领导决策保持一致,其次才是兼顾实际情况,这是相当一部分人普遍的“理顺”工作方法的原则,其结果给我们带来的可以说是一些小修小补的调整或小改行动,虽有成绩但是和别的战线及兄弟院校系相比,显然是落伍了。现在如果再不抓住,错过这次难得机遇,我们将会更加落伍的。对于我系在全国历史系的定位得有个坐标,不能只有经线,还得有纬线,否则难成坐标。现在在改革力度上兄弟院校纷纷在超赶,而且我们的现状和社会需求差距在扩大。这恐怕是不言自明的。这里我想强调的是:

    第一. 面对全球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和法制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跨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新形势,中国更加需要了解并走向世界,世界也更加需要了解中国。如何摸索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尽快和世界接轨之路,是我们面临的严重任务,也使我们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内容、培养方法面临加大改革力度的严重挑战。

    第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样性和竞争性特色的需求和现行实施的教育计划体制下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发生严重矛盾,要求寻找一条兼顾计划预制和市场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就提出了一体多元、一专多能培养计划的模式设想。即既确保基本计划目标的实施(即计划规定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又兼顾因人而易的个人培养计划的实现。这正是现今和今后毕业生人材市场双向选择的需要。我们不能只顾计划而不顾市场。事实上,许多毕业生的改行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浪费,而且已经一再显示既定培养计划上规定过死,没有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弊端。

    第三. 目前世界范围内历史学科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到整体史学和综合史学的发展趋势, 而我们的史学教学体系结构框架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重实证,重政治, 这自然是我们的优势,然而这还不够,还要更加重视开拓全球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领域方面的历史研究,更加重视跨学科研究。还有新的“增长点”。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不仅是史学发展的需求,而且对于我们培养的学生知识的全面、广泛和多样大有好处,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能在毕业后面临更多的择业机遇,摆脱纯文科传统史学的困境。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和考虑,我在五年多前提出了《关于改革历史系的几点设想》,在两年多前提出了《为跨世纪工程献策》

二. 关于本科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1. 关于教学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我在199295日的改革建议中已经提及,这个问题需要专门论证,这里暂不发挥,另外再论。我就课程改革建议是:

    充实有关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全球史方面的课程(以上均含各个领域的专门史),以使我们的历史学课程能够逐步做到基本体现整体史学、综合史学的趋势又保持并突出我系传统学科的优势。这就使原有专门组课有可能出现新突破从而跨上历史系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在这方面有着充分的有利条件,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卓有建树,只是没有为他们提供开设课程的更多机遇。

    近些年来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教学失衡现象日趋突出,这种情况要说世界史领域的教师不努力没水平,恐怕不符合事实,失衡现象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现在再不注意这个问题,不仅影响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而且反过来也影响中国史的学科建设。这个问题首先要引起领导从深层次上加以研究解决。现在开设世界史方面的课程越来越少,力量相对削弱,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问题更难解决。

2. 关于真正实行学分制并编制统一课表的建议

    要做到者一点必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而不是计划体制下的折合学分制。其实以年级为单位的统一性课程占绝对比例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仍然是计划体制,它并不能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的需要。西方国家的学分制显然适合市场经济的人材需求。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它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不能把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事实上,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在我国条件下没有也不可能破坏计划,因为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宏观调控力度已经过度。在本科生培养上的文科毕业生按计划培养而难以在市场上找到相应理想的工作基本上说明了问题。设想,我们规定了本科生(研究生也一样)所必须修的基础科和选修课以及相应的年级段,这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培养目标(此为一体)。但是在系领导和教师的指导下,每人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来设计选课的课程门类和时间(除规定课程外),这样就会呈现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取所好的造成一个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局面,从而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此为多元)。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不会感到“课程太多”(因为有学分规定,够了学位学生一般不会多选的),或“选修课太少”(因为按年级排定限制了选修门类,造成很多学生选自己不想选修的课程)只会满意地感到有这么多的课可选,从“让我上什么课”到“我将选什么课”

    这里涉及课表的排列问题。好在电脑化管理使难题迎刃而解。设想在学期结束前的三个月预制下个学期的课程计划。课程分成若干类:例如1类为公共课(含全校必修和选修);2类为基础必修课;3类为本科选修课;4类为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共修课;(如果连续制定硕士和博士生课程,还可再分5类为硕士研究生课程;6类为博士生课程,以及成人课程等)。所有课程统一编号,规定任课教师,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时数,授课时间(可以采取每周平均学时,也可以明确集中在几周内),限定选可对象(如必修对象,任选对象,年级限制,系别规定等),以及规定听课人数。学生根据统一教学计划的规定和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的计划,向系里提出所学课程的申请,经批准实施。其结果是:其一,按计划规定的课程人人都要选,但是并非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年级,从而打破了年级划一的情况;其二,出现了每人有更多余地挑选选修课程的情况;其三出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外系生同选一门课的情况,这有利于学术交流;其四,出现了远远超过现在情况的课程数量,者不是坏事而是大好事,因为学生(包括外系外校学生)看到有这么多课程可选,有这么多教师上课,对学生是个极大的吸引力,这就使系越办越活,越来越吸引生源。

    结果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学生满意在于有更多的余地选自己想选的课程,而且毕业时择业优势增大,报考研究生深造的优势也增大,甚至出国留学的机遇也有所增大(所选课程有特色);教师满意在于能不断开出自己想开的课程,听课的学生一般会比原来的要多,因为外系外校学生也可以选,如果在课程报酬上有相应改革,则收入自然相应增加,讲课者的积极性会增高’(避免了有的教师只能对一两个硕士生或博士生上课,而难以提高质量的难受局面);系里和学校满意在于培养质量提高,毕业分配难度降低,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生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国内的知名度会上升。当然,系和学校行政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难度加大(因为班级同学在一起的时间相应减少)。不过这类事,在国外只有一两个行政人员,一两位系主任能办到的,我相信已改革为己任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也能够做到的。还有一个教室安排问题,这是难事也不是困难事,难在教室是学校统一掌握和安排的,不难在学校领导是一再号召改革,应该主动解决这个难题。关于这点学校的头头们一再出国考察,当十分清楚:在公修日外学校每天从早到晚连续排课,做到教室利用率极高,国外的规模效应在教室安排上体现很明显,不是一到下午和晚上相当的教室没有利用。这对学生的作息时间和膳食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中午上课的学生不会影响在宿舍里休息的人,也会解决膳食问题的,何况并非每天选修午间课程。

3. 关于实行定期在职聘任授课教师和不定期单课不在职聘任授课教师的建议

    排出大量课程需要教师。在职的定期聘任教师当然属于首选之列。然而我们还有一批有着丰富教学和研究经验的刚退休不久的骨干力量。作为文科历史系教师60岁退休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实在是一种浪费。只要翻一下近几年来我系退休教师的名单单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就有20位左右,有人有意发挥余热,而有的课程不是在任教师的优势。调动这部分力量要做些工作,也包括解决经济上的相关报酬问题,总不能讲一节课一斤鸡蛋的报酬。但是如果以后实行学分计酬制的话,这个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因为在国外课程多学分多学校的收入也多,教师的报酬当然相应的多,我们现在者个问题并未解决。

    单科聘任还应包括,系里应开的紧缺课程,张榜招聘的教师,者不限于系内。

4. 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这是一个不同程度存在的普遍问题。有学科体系也与学科内容上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要教师,搞竞争机制而不是课程计划的规定。以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为例,两门课程的内容有太多的重复,只有将我系这两门课程教材的内容一对,有的几乎是一字不改的相同,这涉及选修课和基础课的异同。还如现在有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与本科生的选修课内容雷同,这些都是需要依靠各个学科教师来研究解决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教学内容上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5. 关于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议

    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一个突出趋势。在这方面我系开始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联想5年前我为研究生授课时自己用电脑打了一份两三页参考书目,要求利用系里的打印机印出,并申明可用研究生教学经费,竟遭到系里主管拒绝,说什么“你不能让研究生手抄么!”现在听来时间不过5年多,大家会感到好笑,但是,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先行者遭白眼是通常的事。

    为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步伐,在现有基础上建议:第一,创造条件并倒计时限定例如在2000年前,做到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以至重要的作业必须用电脑打字上交(有的必须手写的例外)。这就促使学生必须尽快掌握使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而这点对于他们走上就业岗位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 从任务上学生创造电脑实践的机会,例如资料室有关资料的录入,教学参考书目的编制,研究项目资料编目的参与等。这要和勤工俭学活动和给予相应报酬相结合。

    第三,提倡教师讲授课程的讲稿和参考书目在系电脑室上网,以便于学生的学生。在上网时要注意著作权的保护,即凡教师不同意复印的则加密保护。

    第四,提倡教师利用INTERNET网络所获材料向系提供实现资源共亨。并在网上注明提供者。

    第五,资料室编制的资料目录和系编制的教师课程成果在系电脑室上网,供学生查阅。这样,使电脑室逐步发挥信息资料传播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第六,加速系用教室的现代化,建议学校投资在基本教室内安置字幕传送设备,以至小型录像设备,以备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利用讲稿传送字幕以加深学生印象,也可随时利用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6. 关于改进毕业论文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这和毕业生的分配谋职不定困扰相关,又和优秀毕业生和奖学金的评审不挂钩,工作分配和毕业论文不挂钩相关。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建议:第一,毕业论文导师的选定时间不能晚于三年级学期的后办学期,即11月底前。

    第二,毕业论文的题目实行双向选择,导师事前出若干范围题,学生自提若干范围题,然后两者磨合。指导教师以其专长为主选的考虑。

    第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以在职为主教师为主,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特聘退休教师,以至经批准的校外教师。

    第四,适当推迟宣布免试保送研究生的名单,规定推荐免试的推荐研究生必须审查其毕业论文初稿,或对其开题报告进行会试后才能确定。

7. 关于评选优秀学生和奖学金程序的建议

    这里涉及三个问题:第一,在计算成绩时不能只计必修课,应同时计算选修课程;对于学生成绩的排定坚持按相对成绩相加排定法,这样避免了由于学生往往选修不同课程而教师判分又有较高或较低的别的弊端。

    第二,改变学生普评的做法,实行学生自己申请的做法,这有利于调动申请者的积极性。

    第三,为保证为评选机制的公正性,由行政会议或系委会决定制改为奖学金委员会决定制,系行政负责组织工作。在奖学金委员会中名单中,系行政和总支领导的成员不能超过1/2

8. 关于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相结合的建议

    现在奖学金的名目日益增多,这种奖学金往和勤工俭学没有多大联系。这对于培养学生劳动自力的精神是不利的。有意思的是被指摘为培养资本主义接班人的西方高等学校却盛行勤工俭学制度,为什么在被某些时刻称道的号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圣地的高等学校却不能推行勤工俭学呢!当然同学在校外家教也是一种勤工俭学。如果有部分奖学金或有关资助费用专用于勤工俭学的学生,对于品德教育是有有益的。

9. 关于加强指导教师下各类学科小组活动的建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应该提倡在自愿基础上建立各类在有专长教师指导下的学科小组,小组活动和成员不受年级的限制,指导教师也不限于在任的,也可以特聘退休的教师和校外专家为导师。

                               黄安年  1998112

   (说明:发表时除改正文字上打印错误外,没有任何改动。)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1390576.html

上一篇:为系跨世纪工程献策 (提纲) (1995.10.25)
下一篇:关于《历史系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建议(1998.11.14)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