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博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uzhao

博文

2014访学随笔

已有 4138 次阅读 2017-6-30 14:4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整理电脑,无意中发现了14年访学期间写的一点笔记,翻出来再跟大家分享一次。

 

时光荏苒,转瞬已到不惑之年,容易感伤,^_^。

 

一.出行前的准备工作

 

20138月份拿到了北语的英语培训合格证,因为英国的小学是16号春季学期开学,所以计划赶在出国期限的最后关头再走。手续之类的没有着急办理,导致最后的两个月非常紧张,给本科生研究生共上了3门课,到了学期结束时出试卷,阅卷上成绩,填写项目进展报告,找学生谈课题,布置我出国期间的任务。。。。。导致留给自己和家人准备行囊的时间大大的不够了。

师兄说英国的衣服并不比国内贵,所以仅带了一些必须的物品就出发了。

这期间要非常感谢前期出国同事的帮助,有问题就qq骚扰,估计最后都被我整烦了,呵呵。

出国带的东西物品:

应季的基本衣服;菜刀与筷子(托运不管);一些小礼品;孩子的语文数学书;

床单被罩(英国的被子与我们的标准不一样,结果只能勉强用了。英国的single 被子是135*200的,double的使200*200的,king double的使225*225的。)

基本的药品(消炎药只能大夫给开,自己买不到的)

除了国家的预支的生活费自己又在银行换了一些。(国内也不是只有中国银行可换,至少工行的某些大网点也是可以的,当然你要问清楚事先)

注意:如果要带液体的东西,超过100ml就要放到托运的行李中,随身是不能携带的,不然只能仍在机场了。

 

二.第一次乘坐国际班机

 

北京时间30/12/2013晚上10点到达首都机场T2航站楼,飞机是31号零点50分的,儿子头一次坐飞机,很兴奋,到处看。

国内航班大飞机,可以看电视,虽然十一个小时,也算相对轻松的过来了。

荷兰时间31/12/2013早晨4点多到达阿姆斯特丹机场,然后专机前往纽卡。

在机场用英镑可以直接买东西,RMB不行,我们还要努力啊。媳妇不想吃,我和儿子吃了sausage roll和可乐。花了好像三四镑。

阿母时间750乘坐荷航的小飞机前往纽卡。飞机上的早餐很简单,每人一盒荷兰全麦面包,两块,中间夹着不甜不咸的奶酪,儿子吃到最后说:爸,我有点恶心了。呵呵。

喝的:本来想喝牛奶,不是说国外的牛奶好吗。但是看到别人要了类似酒的东西,问乘务员那是什么?回答:white wine. 结果一尝,极其难喝。儿子要了牛奶,喝完说:荷兰的牛奶也就这样啊,我一尝确实还没有南航的蒙牛牛奶香。难道我们的蒙牛加了东西?媳妇本来想喝热牛奶,没有(好像外国人喝牛奶都是冰箱拿出来直接进口),就要了茶加牛奶,那味道和国内广告中可以绕地球几圈的奶茶完全不同。(后来才知道,英国人喝茶就是把牛奶到到茶里面)

 

三.Newcastle upon Tyne的天气

 

英国时间31/12/2013早晨8点半到达纽卡机场,一下飞机就见识了传说中的英国小雨。

师兄接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二层的住宅(中国人概念中的别墅,师兄说英国的住宅大部分都是二战之前的,甚至有的是100多年以前的老房子)。

这边的冬天气温一般2-8度,很少零下。屋子里的暖气都是烧gas的,冷热自己控制。

这边的人穿的都很单薄,经常看到美女光腿穿裙子,孩子们的校服上身polo半袖加长袖,下身一条单裤子。象国内的长江流域的人一样抗冻。

来了半月了,经常早晨下小雨,那天问师兄还是骑车来上班的吗,挨浇没,他说没有,他说英国地方小,天气预报精确到小时,每天晚上他会看BBC的天气预报。以后得向师兄学习。

 

四.纽卡的房子/道路/公交车/汽车

 

在纽卡很少看到国内的那种高层公寓楼,绝大多数纽卡人住的都是我们印象中的别墅,当然别墅也分几种,有楼上楼下的,有一层一家,楼上是另一家的。偶尔能看到高层的公寓楼,刚来得时候找房子去看过一次,里面大部分都是大户型,单个卧室的面积比英国人住的传统卧室要大不少,没有外露的阳台,从外面看以为是写字楼,里面的走廊让人也没有家的感觉,公摊太大了,那走廊宽的简直是浪费。

纽卡的街道一般都很窄,两边再停上汽车,中间可走的就更窄了,好在这边车相对少,司机开车也规矩,目前还没有碰上堵死一大片的情况。

这边的道路两旁隔不远就有漆成黑的铁柱,上面写明了可以停车的时间。(比如周一-周五上午10-11,下午4-5点不许停车,临时停车不能超过两小时等等。有的人不得不快到两小时的时候出来把车挪动一个地方,这就算是又一次两个小时计时了。)

 

纽卡的公交车不报站,连电子屏幕上也不显示下仪站是哪,只能自己仔细看着。英语虽然不匝地,但是勤问着倒是还没有发生坐过站的情形。这边坐公交车与国内相比贵多了,我从住处坐到室中心的学校单程2.3英镑,如果买日票(Day Rider)是3.8英镑(并且可以在当日任意成果该公交公司的其他路线的车)在还没有买自行车之前坐了六七次公交,安慰自己按照路程来算相当于国内坐出租了。起码上车都有座,呵呵。

 

普通私家车:这边的私家车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两厢车,并且大小就是国内的标致207的样子,按照国内的汽车标准,英国人很不上档次,哪象国内的朋友年青人如果买个10万以内的三厢车都有点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即使是奔驰宝马奥迪车,百分之九十五的都是手动档。师兄说这可能也是英国人守旧的表现之一吧。这边路上跑的私家车很多都类似国内的标致207,还有不少是国内的那种老款的两厢fucos。看到这些我终于对自己国内的两厢奇瑞A3改变态度了,回去接着开,哈哈。

这边汽车司机高素质的一些表现:

1.主动给警车,救护车让路。经常看到私家车减速靠边,让救护车先过去。

2.主动给行人让路,在有信号灯的地方,或者超市旁边有人行道的地方,真是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过。

3.从没看到左右乱晃,一会并道左边,一会并道右边的司机。

自行车:

纽卡的自行车很贵,新车最便宜的tesco超市卖60镑。一般的都100镑以上,这边有的地方有自行车与行人公用的车道,大多数都是和机动车走在一起。所以这边骑自行车的都要求带头盔,晚上的时候还要求有前后灯(让我想起了侯大师的相声夜行记)

前灯白色,后灯红色光,里面有电池,可以选择不同的闪烁模式。

买新的太贵了(总是喜欢折算成RMB),网上认识了一个石家庄的访学的,也是一家三口,马上就要回国了,把他们的自行车和儿童自行车卖给我了,附带头盔,锁以及后灯。这边的自行车男士的分两种,一种是类似电视上专业的那种弯把的赛车,一种是前些年国内流行的那种山地车,车驾子很大,基本上都是趴着骑,刚开始很不习惯。女士的自行车倒是有点类似国内的传统车,有前后挡泥板(男士车一般没有挡泥板,下雨会甩的一身泥)

纽卡的街道就没有一条是直的,不知道当时盖房子修路的人是怎么想的。第一次骑车回家20分钟的路程走了一个多小时,两次走错路。好在按照老师的说法要想学好英语就要脸皮厚,问路的几句话还是会说的,并不担心真的走丢了。

中国式过马路:

出国前就听说在美国街上也到处是中国式过马路。来到纽卡一看,果然也如此。可见所谓的素质还是要看事情,看情况。在纽卡的街道上,尤其是市中心的信号灯下,虽然每个信号灯下面都有供过路行人按的”WAIT”按钮,但并不是每个外国人都去按。一般都是一看远方没有车就快步通过。所谓的群体效应更是一样一样的:一对人在等信号灯,有两个人等不及了,看没有车就开始过马路,其余的外国人都会紧随其后冲过去。呵呵。

So,  我们该遵守交规遵守交规,同时也别太妄自菲薄了,世界上的人都大同小异,当他的利益需要时间来实现时,通常他都会选择最快的方式去实现它,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纽卡的车再多上一倍,我估计司机们的素质会反方向增长。

 

五.纽卡的饮食

 

据说英国的饮食很单调,市面上没有中国意义上的英国餐馆,有的就是bar,目前只进去过一次,喝了杯苏格兰调情的黑啤酒,真苦啊,比中药还苦。

目前对于纽卡的饮食还没有太多的接触没有发言权。

只是刚来的半月开始时在师兄家借住,接触了一些所谓的西餐吃法。

早餐:凉牛奶泡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小circle,有chocolate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口味的。煎鸡蛋,煎sausage(英国的生的香肠),师兄说这是英国人的懒吃法。

中餐和晚餐师兄家基本上中西合璧,该炒菜炒菜,焖米饭。孩子们喜欢吃PIZZA, PASTA, DESSERT, JUICE。我给他们烙了一次馅饼,师兄家儿子连说好吃,没让我丢脸,呵呵。

儿子在学校周一到周五中午吃一次饭,每次1.9镑,比同事们家的孩子在美帝贵多了,他们在美帝早餐加中餐才0.7刀,还是美国政府有钱。学校也是每次会安排数周的菜谱,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孩子根据自己选择的颜色的手链老师就知道你要吃什么。儿子来到英帝几乎天天吃PIZZA到现在还没吃够呢,饭后还得来个甜点,把他可是乐坏了。

超市里的东西核算成rmb还是要比国内贵,尤其是青菜,这边青菜的种类少,大部分是进口的,据师兄说是在英国种菜种粮食人工等成本太贵,大部分是非洲,新西兰那边进口过来的。青菜叶子一小袋也就二两就要一镑,他们主要是买回去拌着吃,如果要是核算成rmb那就贵的出奇了。

鸡蛋也分普通的和绿色的,每次去超市也是普通的卖的最快,绿色的很少有人买。

英帝的人民也不富裕,市中心有一镑店,里面类似小超市,也是日用品什么都有,都是一镑,那里的顾客比大超市多多了。

其他的有了新的认识再续。

 

 

六.孩子上学

 

孩子上学的事得感谢这边的二师兄(最后一次这么叫他,不然自己总想到西游记,哈哈),来之前就帮我打听好了哪个小学有位置。这边也是划片就近入学,这样租房子就在小学附近找了。买自行车的时候那个石家庄来得访学的一家就没有我这么幸运了,city council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离他家3miles的小学(1mile=1.61kilometer),他在市中心Newcastle University附近租的房子,他是上班近了,但是每天要骑车接送孩子大半年,很辛苦。我们针对小学租的房子,走路10分钟就到了。

申请小学的过程还是有些曲折。我们是31/12/2013来到纽卡,那时人家还在圣诞放假,虽然在03/01/2014市政上班的时候就递交了入学申请,但是直到06/01材料才转到市政负责的人手里。当时还没有确定租小学附近的哪个房子,地址写的是师兄家。没有我自己的租房证明,10/01签了租房合同,到了15/01给市政打电话咨询怎么样了,结果人家说还没处理呢,理由就是申请材料里没有住址证明(缺少材料他也不联系我们,英国人的很多机构类似国内,办事效率一点也不高。)

好在这时媳妇出手了,她带着儿子在家实在是闲的难受,就到小学那溜达,想看看以后送孩子大概走路需要多少时间。到了那之后她就直接去找学校的老师问了(这就显出博士媳妇的长处来了,英语比我都强,虽然她自己说也紧张,但是意思是可以表达出来的),没想到小学很痛快,说最快明天周五就可以来上学,校长说会给我打个电话约一下,下午带孩子去趟学校,告诉我们一些注意事项。

没过多长时间就接到了小学的电话,约好了下午2点带孩子去学校,媳妇告诉人家她husband英语也不匝地,所以老师一再确认我听明白没有。呵呵。

下午按时来到小学,一个类似国内教务的男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们小学,孩子将要去的教室,计算机室,音乐教室,PE课教师(体育课)。儿子说感觉象国内的体验馆。

给儿子买了校服,老师还让准备PE课的半袖和shorts短裤和鞋。交了一周的午餐费(每顿1.9镑)英国小学吃的午餐一般都是烤土豆条,pizza, fish, peas, sausage roll, pasta等西餐,儿子在国内时一周不吃PIZZA都谗的慌,这下他可高兴了。

21/01是儿子上学的第三天,晚上媳妇说放学时儿子和他的第一个新朋友一边出教室一边有说有笑,我问儿子你们说什么呢,儿子说忘了(每次类的问题他不愿意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时都说忘了),难道一个人说英语,一个人说汉语也能交流??哈哈。

 

 

七.租房子(水,电,气,上网,TV

 

因为是全家出动,租房子比起一个人找个房间麻烦了不少。

首先地点是以孩子上学申请的学校为中心,在那附近找。另外因为是一家三口孩子已经大了开始自己单独睡了所以要找两个卧室的,每天要做饭,为了方便准备租一个不共享厨房和卫生间的,也就是租一个类似国内两居室的flat. 另外这个flat最好还得是家具厨具一应俱全的,所以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找起来就困难些。

好在有师兄罩着,他已经替我们打探好了初步的区域,租金等。我们为了安全省心没有直接联系房东而是通过中介看房子。

因为不好意思在世兄家借助太长时间,所以看了5天房子后终于在给孩子申请的小学的附近看到了一个家具挺全,靠近两个都有位置可以申请的小学,之前刚简单装修过,比较干净,价格也还能承受的起的flat , first floor.

我和媳妇的英语半斤对八两,好在师兄说国外的中介相比直接找房东更省心,不必担心被骗,房子满意,所以在看过房子的第三天就把合同签了。中介看我俩英语实在是poor,还找了他们在市中心另外一个office的懂一些中文的同事给我们作翻译。那个小伙子之前在清华留学一年,后来又在重庆教过一年的英语。不过他的汉语水平和我的英语一样好,呵呵。

在中介那交了一个月半月的房租,一个月的押金,半个月的中介费之后的周一见到了房东,拿到了钥匙。

对了另外选这个房子是因为它紧挨着一个大超市,购物买菜方便。把新家收拾了一下,下午到超市买了被子枕头等生活必需品,买了菜,就算入住了。

接下来麻烦的是联系水电气网络公司,因为是租的整个flat,这些事情都得自己联系公司,如果是组的房间就没这些事了,一般租房间各种bill就都包含在房租里了。

因为英语不灵光,跟水电气的公司客服打电话我听不懂人家说什么人家也听不懂我说什么(当然,估计还是我听不懂人家的多些),那两天估计把克服折磨的够呛。

好在办公室有固话可用(沾了点英帝的便宜,英国打电话太贵了),打了一圈电话终于搞定了上述东西,好处是锻炼了说英语的心里素质,按照老板的话要想英语好,就得脸皮厚”.其实反过来想想,自己英语不流利真的没什么,假定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用很蹩脚的汉语在向我咨询事情,我想大多数国人都会觉得:哎,这人汉语还可以,会很耐心的捕捉他语句中的关键词汇去揣摩他的意思。我们同英国人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英国有意思的是看电视要向BBCTV LICENSEBBC用这些钱去拍各种纪录片,拍儿童的动画片,比如海绵宝宝等。所以英国BBC的节目质量确实也不错。cbbc的儿童频道师兄说我们也可以长看看,里面的儿童剧语音比较纯正,也相对好理解。

但是这边的电视好贵,一个40寸的三星或者松下液晶电视新的要六七百镑,这几天正在琢磨买个二手的,过几天要看春晚了。呵呵。

 

八.报道注册/办公室/电脑

 

有师兄在,好多事他就替我办了。不过这也不利于我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另外总给世兄添麻烦也不好意思。

纽卡的机械学院的院长是一个纯行政职务,该领导不做科研,所以师兄说他不会霸占资源(看来国内外都差不多)。不过这边很多事办起来效率并不高,院长交代一个类似国内院办主任的人给我安排办公室的位置,而这个人又把安排桌椅和电脑的事情交代给另外一个人。师兄就替我一个人一个人的催,过了一周终于有了位置,有了电脑。

这边的电脑开机需要学院给的密码,并且不能自己装软件,装软件需要密码。这也到清静了,全英文的os,好在有中文输入法,可以写中文,装不了QQ等软件,工作效率更高了。

自己到图书馆办了smart card,到院长秘书那里把卡加入了学院大门的门禁系统里,过了下班的时间也可以出入自由了。

银行卡:

现在英国好多银行已经不给短期在英国的外国人办理银行卡了(比如汇丰还有一些其他不知道名字的小银行),前些年还给办理信用卡,但是很多来上学的小孩子最后透支了就跑了,估计我们的信用被他们透支的太严重了。

最后还是师兄出马带着我在市中心一个个换银行,到了第三家LLOYDS BANK终于很痛快的给办理了debit card.今天中午自己又去了一趟银行,咨询了是否可以给媳妇办一张我的银行卡的副卡,这样,媳妇和我一人一张,买东西就方便多了。这次做了功课,咨询的很顺利,对方能一遍就听懂我说的。我还用上了昨天在bbclearning english上刚学的一个避免误会的句型(过去只知道pardon,sorry,跟大家分享一下:Correct me if I am wrong, do you mean…..?   or you can say:  Are you saying….?去确认一下你是否听懂了对方的话,从而avoid misunderstanding)。

 

 

九.纽卡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育

 

这个问题比较宏大,我得一点点的写。

刚来不久,这些内容也都是听师兄讲的。

学制:

英国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部分。目前只知道英格兰与苏格兰本科的学制是不同的。英格兰本科三年,苏格兰四年。

英格兰的硕士是一年,所以很多国内的孩子申请英格兰的硕士。师兄说在纽卡大学机械学院每年招收100名左右的硕士有大约50人是来自中国,可见中国对于英国的留学市场贡献有多大。因为只有一年所以这边的硕士更像是课程学习,作不了什么研究,好像也有一种与本科生连读的那种,叫什么我忘了,就是四年下来可以拿到本科和硕士两个学位。师兄他们一般都不愿意带硕士,作不了什么研究,还得搭上时间。在这边做科研的主要是博士和博士后。

教学:

英国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就算是没有教材,儿子小学的书包是空的,在学校里上课也没有我们国内意义上的课本,不知道老师们怎么教。

大学里都没有教材,这让我很奇怪。师兄教类似于国内材料力学的课程,没有教材,用PPT上课,他和另外一个老师合讲,每人讲一部分。里面涵盖的内容也比国内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内容少很多,但是在课程之初就会把作业题目布置下去,里面的内容学生边学边做。到课程结束上交,每个学生会交一个大厚本,里面都是手写的,涵盖一些计算过程和草图。我看了一些写的还是比较工整的。

钮卡的机械学院没有国内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以及互换性(也叫公差)的课程,上述内容都是穿插在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老师觉得这部分学生需要轴承的知识,他就讲一些,需要齿轮的知识老师就讲一些,其余的都是学生自己自学。大概的意思就是用到了就讲,用不到就不讲。最后的效果好像也不错,我们国内机械原理一大厚本教材,机械设计一大厚本教材,讲的很全,用了很多学时,最后很多学生还是什么也不会,老师也为了要把内容都讲到,可能学生们的印象还不如少讲一些来得好。

学生做的项目:

在钮卡机械学院的本科生会做很多来自于企业的项目,企业很重视,每周都会合学生们讨论方案。我就问师兄企业为什么那么热心,师兄说他的理解是:一,企业可以从这些学生中发现有潜质的员工;二,他们这些项目都是实际项目,做完了之后可以用上。

我就问师兄,学生们做的东西能行吗,他们也没什么经验。师兄说:这边的企业会派工程师每周和学生讨论,学校的老师起的作用并不大,学生门最后完成的结果虽然一般不能直接拿去生产,但是在方案上是经过了和企业反复讨论后确定的,是经过了认可的,对企业的生产还是很有帮助的。

经过了这样的项目,我想对学生的锻炼肯定比我们的大四的毕业设计要大的多,我们学校还要求零号图纸总量要达到四张,零件图纸几张。这些数量的指标对学生能力的意义很小,就是画十张也是白扯。

对于英国的研究生:

国内现在也对英国的硕士教育越来越了解了,前些天国内老板来访问学路过,来看看师兄和我,谈到hit的博士入学现在也改革了,对于hit本校的硕士只要申请一般都会接受读博士,不用考试了。英国回来的硕士研究生过去也可以不考试,但现在改了,因为国内的硕士同学们有意见,他们出去一年什么也没做回来可以比在hit本校读的早申请。现在英国的一年硕士回国到hit读博士需要考试了。

 

十.街边的乞讨者

 

中午到邮局寄信,回来时听到前方有打击乐的声音,远远看去一个年青人在商场门口演奏,到了跟前一看,人家竟然用的使破锅破盆,敲打的那么好听,比国内那些把肢体弄残疾博取同情的乞讨者好多了。在国内从来没有给过乞丐钱,今天掏了兜,正好有硬币,不知道是几便士的就投到了那人脸前的盒子里

          十一英国也有不肖之徒

来到英国别的感觉还好,房子比较满意,里面基本上什么都有,自己带着菜刀和筷子来得,到旁边的超市买了菜就可以生火做饭了。就是没有电视。前些天在师兄家借宿的时候看BBC的节目制作的不错,听说国内孩子看的海绵宝宝之类的动画片都是bbc制作的,另一个重要想法是晚上一家人看看英国电视练练听力啥的。

英国的液晶电视太贵,新的32inch的大牌子都要299.99胖子,看一年再卖掉要损失1000多人民币至少。所以就在gumtree二手网站搜索,因为没有车,也不好总是麻烦师兄带着自己去看货,就发懒了,认为国外人素质都高,前面的中介多规矩啊,比国内中介可信多了。就选了一个Philips37寸的旧液晶电视,对方说还可以送货,省得我又麻烦世兄了,结果就上当了,电视当时送来看着还好,时间长了开始出现半个屏幕黑屏。好在目前还不是一直黑屏,还可以凑合着看,这个England的骗子已经不接电话了,看来哪的骗子都一样。

利用这个破电视昨天还看到在国内看不到的节目(不要多想,多想去面壁)

因为听不懂,只能看个大概,好像是反映裸体行动的。里面很多老头老太太全身赤裸,晒太阳,光着pp打网球。这些老人都无所谓了,摄影师全部拿下,也不打马赛克。

后来还介绍参与活动的年青人,大的二十多岁,小的18岁,他们一起裸体骑自行车,裸体开party,日光浴。还有一段是一个22岁的大胡子男孩穿着老虎装来到一个女孩家,进了人家老虎装一脱,里面一丝不挂,家里除了女孩外已经有了另一个瘦瘦的男孩,三个人就这么光着喝酒聊天,做饭吃(女孩穿着小短裤,上身光着,男的镜头里全部可视,没有马赛克)。

后来女的男的光着上身到大街上发传单,好像是在倡导他们这种行为。

结果引来了警察,女的没办法穿上了衣服,男的接着光膀子。

国外的裸体的行为艺术网上看到不少报道,在电视里大尺度的报道还真实头一次见识。

想不通,如果仅仅是在海滩上,或者公园里相对固定的地点来个裸体日光浴至少是为了健康,可以补钙吗,英国一周7天,6天半是阴天,把孩子们捂的一脸的苍白。

可是很不理解几个人在家里脱光衣服喝茶聊天,还跑到大街上倡议别人也这么做有什么实质意义呢,穿衣服是人类几千年形成的习惯,向这样的传统挑战能证明什么呢?

          十二英国的教堂

初到英国的同鞋们大都有到church的经历。昨天儿子同学的家长邀请我们和他们一家到教堂活动,有机会亲身体会一下英国的教堂。

之前听师兄大概介绍过英国的教堂分类,英国有几种不同的教堂,属于基督教的不同分支,其不同之处就是对于圣经的解释不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god的解释,基督教中上帝是三位一体的,既圣父/圣子/圣灵。有的教派认为既圣父/圣子/圣灵是一个人,有的认为是三个不同的神。

形式上的不同就是不同的流派的教堂在活动时有的很安静,有的又唱又说。我的理解好比武林大会中有的属于传统的名门正派,有的属于不拘泥于形式的旁派。比如英国的Church of England英国的国教,还有Church of St Frances  在活动时就很quiet. 但是昨天我们去的那个Elim Church就是有乐队带着大家先唱歌,既有伴奏,还有三个领唱,墙上还用投影仪打出歌词。歌曲的旋律比较明快上口,歌词大意就是上帝保佑我们的那些意思。

唱歌一唱就是半个小时,领唱们很卖力,底下的人们也非常虔诚的闭着眼睛跟着唱。唱完了之后牧师讲一段,然后在底下的人谁都可以讲,随时讲。(据说在名门正派那边是不可以的)。

这个教堂计划要盖一个新的更大的教堂,让大家捐款,大家把钱放到信封里友人收集。

看着底下的信众虔诚的唱歌,发表自己的感情,体会到了教堂在西方社会中的作用,类似我们的组织,居委会大妈或者”dang “,主要就是给人们一个情感发泄的地方,有什么高兴的和不高兴的都可以和God交流,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润滑剂的作用。

当时我就想起了葛优的电影好像是非诚勿扰二八,葛优找牧师忏悔,从小时候掏鸟窝说起,把老牧师给累的啊,大热天穿着大袍子汗流浃背,当时强忍住,查点笑出来。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38-1063824.html

上一篇:学生们的搞笑毕业照
下一篇:核对了一下国基评审的通过率,50%,

1 张士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