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包含SU(3)对称性守恒高阶作用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7)新γ软性

已有 1510 次阅读 2022-7-10 15:10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会看到,一个隐隐约约的新的可能开始出现了。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传统讨论问题的方式中,也就是Arima和Iachello他们建立起来的方式,主要是单体作用和两体作用,关注的是三个可解极限,U(5)极限代表球形核,SU(3)极限代表长椭球核,O(6)极限代表γ软核。通过一种数学的对称性,得到了扁椭球。然后引入一种d玻色子的三体作用描述三轴刚性形变。这些是处理四极矩形变所必须给出的。

    但是这个看待问题的方式,感觉好像拼凑起来的,特别是扁椭球和三轴刚性,似乎不是那么足够的合理。而在关于SU(3)对称守恒的高阶作用的研究中,一些新的图景看起来好像更加的合理。在这里,我们只考虑两个对称性极限,一个是U(5)极限,一个是SU(3)。U(5)极限描述球形核,SU(3)极限本身就可以给出长椭球、扁椭球和三轴刚性,看起来是一个更加简单有效的理论框架。

    特别是,当我用这个理论讨论了B(E2)反常之后,在我看来这个模型几乎就是唯一合理的讨论核结构的理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我前边写的关于B(E2)反常的系列文章。B(E2)反常的规律性的出现,对于核结构模型提出了严格的挑战,不能解释这个反常的理论,不能被看成是一个合理有效的理论。当然,对于球形核疑难的解答是更为重要的要求,这一点上我们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一个问题,这就是这个模型可以给出γ软性的描述么?我的工作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从而正式的建立了包含SU(3)对称性守恒高阶作用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Chinese Physics C上,这让人略有遗憾。在整个投稿的过程中(投了好几个杂志),可以说非常艰难,细节这里就不多说了。只是感觉一些做核结构的,对核结构领域的一些基本的进展都不了解,对一些基本的结论都不清楚,也的确表明整个领域是一个真正老朽的研究方向了。        

   从图中可以看到,老的考虑问题的方式,是经过O(6)到达扁椭球。在新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γ软性不是特殊的,在图中的整个虚线的区域,都是γ软性的区域。在新的研究工作中,扁椭球用SU(3)的三体作用来描述。但是这里边,从两体作用到三体作用,会有一个二阶的相变点,而重要的它还是一个简并点。   

         从U(5)到SU(3)做计算以后,奇迹就出现了(我编制的程序终于给出了有价值的结果)。在传统形成的观点中,U(5)对称性和SU(3)对称性是完全不同的对称性,所以两个哈密断量放在一起的时候,能级是不可能简并的。但是计算发现,这个简并点意味着一些新的东西,从U(5)到这个简并点的中间区域,它出现了部分O(5)对称性!下图的第三图,其中第1个4+态和第2个2+态是简并的。上边实际上也有许多能级都是简并的,正好是O(5)对称性的一个转动带。我们虽然发现了这个结果,但是至今还无法解释。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而且这种简并带了一种新的γ软性,我认为它可以用来解释球形核疑难。

    虽然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已经快50年,但是新的工作极大的扩展了我们对于这个模型的理解,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实验证据来证实我提出的这个模型的正确性。一方面它具有更加丰富的数学结构,一方面它也给出了更加自洽的物理诠释。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01-1346680.html

上一篇:包含SU(3)对称性守恒高阶作用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6)2011 扁椭球
下一篇:包含SU(3)对称性守恒高阶作用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8)原子核中的暴风雨?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