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后生可畏又可喜 精选

已有 6626 次阅读 2009-7-14 01:13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青年学者

后生可畏又可喜 (王德华)
前几日在单位主办的小型国际会议上(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Integrative Zoology),有部分翅膀逐渐丰满的国内年轻学者,看到他们的突出表现,不禁想起了“后生可畏”这个成语,实际上更是“后生可喜”。
 
两天的会议我主要参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生物学效应”专题,其他专题由于是平行进行,便没有机会参加。在这个专题里,有几位国内的青年学者被安排做口头报告。说实在的,开始我也有些担心,从他们的话语中也知道他们自己内心也有些紧张和不安。但是,等他们上场后,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神态自如,充满激情,井井有条,胸有成竹。讲解清晰,口语流利,表达清楚,身体语言优雅。报告很成功,自然赢得了响亮的掌声。
 
一般国内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的机会不是很多(至少我们学科的经历是这样),青年学者的机会就更少。所以在国内举行的这种小小国际会议上,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应该善于抓住这些机会。
 
有两位我比较熟悉的年轻学者,他们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土博士,都有近年内到国外的实验室访问进修了一年左右的经历,并且他们去的实验室在国际上也都是在业内很有声誉的实验室。同时,他们在国内读博士期间也都是表现不错的研究生,都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学位,都离开了导师的实验室到了新的单位工作。这么短的时间内,在新的单位里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是很让人欣慰的。国内博士期间的训练和国外进修期间的训练结合起来,成就了他们的今天。
 
这两位青年人本科都不是名牌大学,英语基础不是很优秀。他们流利的英文报告,想必是幕后下了大功夫。他们对研究背景和对自己研究结果的熟悉程度,很明显告诉你他们下了多少功夫。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把握程度,也展示了他们的“学者”风采。他们都是“70后”。
 
也许他们在新的单位上还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如经费问题、待遇问题、人事问题等等;也许在他们日后的成长道路上会有一些坑坑洼洼。希望国家能重视这些国内出身的、以顽强的毅力支撑下来的、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人,给他们以扶持,给他们以鼓励,相信他们做得不会差。他们缺少的是机会,是舞台,是鼓励,是平等。这一点,我坚信!
 
不管是否能够得到平等的机会,不管是否得到意外的支持,希望这些青年学者坚持下去。风雨过后,会有彩虹。痛并快乐着,苦并享受着。祝福他们!
 
(王德华 2009.7.13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57-243397.html

上一篇:祝福季羡林先生一路走好
下一篇:毁树容易种树难【笔会 “高考1981”】

19 王晓明 李小文 刘玉平 刘进平 李斌 杨秀海 周春雷 陈国文 毛克彪 李宁 吉宗祥 黎明和 苗元华 张天翼 王力 高建国 李学毅 pkuzeal liuyuzhou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