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byang 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供职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博文

世界十大著名科技创新园区

已有 13730 次阅读 2015-3-23 09:41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科技创新园区是知识、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和融科研、教育、生产为一体的科技资源开发区域。一个国家的科技尤其是技术要发展,要创新,少不了获得政府的帮助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扶持。为了更好地鼓励科技企业进行创新,不少国家都开发出了不少集中管理的科技创新园区,让个人、科技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以在园区内成立科技创新公司。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园区起源于1950年代,就是现在美国的硅谷。


1.美国硅谷


  美国硅谷(英语:Silicon Valley),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尽管美国和世界其他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一个世纪之前,这里是一片果园和葡萄园,但是自从国际商用电器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等高科技公司在这里落户之后,这里就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市镇。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内,硅谷出了无数的科技富翁。


2.日本筑波科学城


  筑波科学城(Tsukuba,Scientific Town in),日本科学研究中心。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日本政府在筑波科学城内建立筑波大学,并以之为中心,培育大学与产业之间,科学城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筑波大学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后备人才。


3.基斯塔科技园Kista


  基斯塔科技园位于斯德哥尔摩北部,被称为瑞典硅谷,主要创新产业为电信业。现在,在这块高科技园区里工作的2.8万人中,基斯塔这位电信巨人像磁铁一样吸引了高科技世界最享盛名的几家公司: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惠普公司、康柏公司、西门子公司和太阳微电子公司。甚至爱立信公司的竞争对手,手机界老大诺基亚公司也已落户基斯塔。


4.德国慕尼黑科学园


  慕尼黑科学园是德国的电子科学研究中心,现拥有数百家电子工业公司,其中闻名于世的西门子公司就设在这里。仅西门子公司一家所生产的电子表、集成电路产品就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始创于1984年,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


5.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名闻遐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坐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新西伯利亚市郊一片莽莽的林海之中。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通称,始建于1957年,目前拥有30个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在内的综合科研实体。修建科学城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是保持自然风貌,正因为如此,科学城才保留了大片的森林。近50年来,它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科技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6.加拿大卡尔顿高科技区


  卡尔顿高科技区位于渥太华西部,集中了近400所大学、科研机构及高新开发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器件、计算机及网络、光纤通讯、激光、空间与军用技术等产业的开发,是加拿大的空间核心区,被称为“北硅谷”。这里原是渥太华河南岸美丽的谷地,如今350多家大中小高技术公司的各具特色的建筑群把绿色的谷地装点得更加诱人。


7.英国苏格兰高科技区SiliconGlen


  苏格兰高科技区位于英国苏格兰中部地区,被称为英国硅谷,甚至被称为欧洲硅谷,包括格拉斯哥、爱丁堡、史特灵、利维斯顿,邓迪等地理带。它是英国高科技产业的中心,聚集了皇家科学院的科研机构和400余家高科技企业,生产了占英国80%的集成电路和50%以上的计算机及软件和附件产品。


8.法国格勒诺布尔科技园区


  格勒诺布尔科技园被称为法国硅谷,这里不仅是法国知名的大学城之一,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纳米技术园区,近年来以高科技为城市发展重心。它是法国高能物理和电子技术的研究中心和开发基地,拥有8000多家研究和制造高能物理和电子产品的科研机构和企业。


9.意大利蒂布尔蒂纳国家高科技区


  蒂布尔蒂纳国家高科技区位于首都罗马东北部,主要从事通讯卫星及其地面站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产品全部供应国际市场,迄今已为世界各国生产62颗通信卫星和74座地面站系统。该园区的佼佼者塞莱尼亚集团公司拥有9家大公司,16家工厂,是意大利电子工业的基础。


10.新加坡国家高科技区


  该园于公元一九八四年建成。离首都新加坡市中心八公里,占地108公顷,是亚洲国家中比较成熟和最先产生经济效益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目前,该园区已有四十余家公司,科研人员一万余名,主要从事生物科技、微电子学、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本文已经发表于《科学画报》微信。从手机上阅读更方便,手机阅读链接为:

http://p.t.qq.com/longweibo/page.php?lid=2742017805456369022

《科学画报》微信每日都有精彩科普文章更新,若需关注请微信搜索“科学画报”或kxhbcx,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欢迎个人转发文章,微信公众号、刊物、机构如需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转载自科学画报,否则一旦发现,将予以举报。)




订阅《科学画报》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850-876561.html

上一篇:空天飞机:全球即时打击武器
下一篇:那些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5 武夷山 蒋新正 梁洪泽 杨正瓴 汪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