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科研训练的核心是形成科学思维逻辑 精选

已有 6817 次阅读 2022-10-11 10:25 |个人分类:学术视野|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年来,大学生考研,在校期间参与科研,甚至在大学期间就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最近诺贝尔奖,特别是自然科学奖的获奖者早年的科研经历真是让人惊叹,科研如赶路,不可慢一步,你要慢一步,步步都想哭。科研没有第二,只有第一。因为历史上只会记住第一个完成这项工作的人,第二个只有两个字,呵呵。我们组里也有很多从大一开始就立志于以后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加强科研训练,寻找科研的兴趣点,为未来早日入“市”做准备。

每个学生提出加入课题组后,我都会单独找其谈话,了解ta的真实想法和意愿,进而能够找到其在课题组中主要工作。时光如梭,一晃我已经带了三年了。在这三年的实践中,大学生身上那种敢想敢做,敢打敢拼,能吃苦的劲头让我看到了拳怕少壮。但是,有的同学在进入课题组之后进步比较慢,迟迟不能入门,这让我比较着急。有的同学自己也很着急,找我聊天,希望我能帮忙解答一二,这几天跟学生频繁的谈话,让我对这个问题也逐渐清晰起来,今天略作总结,已备后需:

首先:从课题组的情况来看,来组里参与科研的大学生基本上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体验式科研;一种是沉浸式科研。前一种的学生主要是觉得科研应该比上课有意思,有趣,另外就是不知道什么叫科研,想看看做科研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还有就是现在考研需要这样的科研经历,我来感受一下,不至于未来一无所知。做起科研的工作就与体验式旅游的节奏一样,将科研工作放在自己所有工作的最后,带其他事情忙完再来看看科研上的事情怎么办。后一种的学生是像完成一份高考试卷一样,按照老师的指导,一步一步深入科研的具体工作当中,心无旁骛,细致用心的完成科研不同环节中的工作。前一种学生需要老师比较耗时费力地去纠正思想上的认识偏差,甚至需要给其定制计划和目标方案;后一种学生需要适时的给予思维上的启发,帮助其打开思路,不能让其成为只会埋头走路的老马,还要学会抬头看路。后一种学生需要多聊天。

其次:弄明白科研是经历重要,还是思维更重要。在我看来,科学思维逻辑范式的形成是科研训练的核心,他是指导你能未来进行规范科研,科学思考,合理推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核心素养。有的同学来课题组为求获得科研经历,将科研工作作为一个了解性的考查课。这个我也是欢迎的,至少你能从组里的工作中知道科研是什么玩意?我要不要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没有深入参与课题组的方案设计、野外工作、实验室试验、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的全流程,导致这样的科研体验没有体验到灵魂与真谛,就如做鲁菜不放盐,体验不到真美味。很有可能让其会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身冷汗。在我看来,科研最重要的是进行科学思维逻辑范式的训练,什么是科学思维逻辑?我在课堂上有时会问学生:你们说一下两辆配置相同的小汽车是前驱的动力大,还是后驱的动力大?很多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应该是后驱。这就是在生活中没有科学思维逻辑的表现,其实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牛顿的力学基本原理,没有将科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科学思维逻辑,学了也是白学,跟没上过学的人没有根本的区别。

最后:如何去培养科学逻辑思维范式?在我看来,没有比参加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再好的方式了。科研的训练的精髓就在于此:让你明白如果要确定一个研究对象和揭示一个科学问题,你必须要对这个现象的前因后果与其相关所有因素按照事情本身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逐一梳理和排除,没有大量的观察你就不可能了解研究对象,没有长期的思考你就很可能会漏掉影响这一事物发生的影响因素和环节。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分析,你就会对数据产生最起码的敏感性,哪里可能有这样的数据,能够作为比对和参考,哪些数据可能会有问题?问题大概会出在什么地方?突出的数据展现和规律性认识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长期的数据观察。从规律性认识到反映现实的问题也需要有数据的敏感性。总的来看,科学思维逻辑就是培养用科学缜密的思维去分析判断事物发展的脉络,用严谨的态度分析遇到的问题,用规律性的认识与经验去预判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与趋势。做科研跟做买卖没有本质的区别,科研能够做得好,做任何事都可以游刃有余。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9327-1358943.html

上一篇:开组会,我是认真的
下一篇:三十有七

14 许培扬 郑永军 梁洪泽 汪强 陈万浩 晏成和 高友鹤 李可 赵凤光 胡泽春 姚伟 夏炎 何应林 靳起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