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家长作为教育者

已有 3763 次阅读 2009-9-6 11:02 |个人分类:家庭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家庭教育

余孟孟

 

按:这是今年暑假期间我在山东淄博金钥匙学校的几场家长会上所做的报告,作为纪念,把提纲列在这里,以备后忘。

 

首先,欢迎各位老师来到金钥匙学校。为什么称各位为老师呢?我们知道,在建国之初那几年,人们见面相互打招呼,特别是陌生人之间,用的称呼大多是“同志”。后来用“师傅”的较多,近几年“老师”一词却在有些地方流行起来。什么“老师您去哪里?”“老师,向您打听一下,”却不管对方是不是学校的老师。我是陕西西安人,这次是第一次来淄博,也是第一次来山东,就遇到过这种被陌生人称为老师的情况。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老师”这一称呼的逐渐流行,其实预示着我们整个社会或某个地区逐渐对学习,对教育重视起来了。不管一个家庭的存款有多少,她总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我称各位为“老师”,却不止是在这种口头称呼的意义上,还有一个更根本的意义。在心理学史上,有一个经典命题,即“早期经验对人整个一生的影响,”包括弗洛伊德,皮亚杰在内的许多心理学家都研究过这个课题。其实,这主要说明在人的早年,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就是说,在孩子那里,你们在座的各位才是他们真正的第一老师,而我们,包括公立学校的老师,只能是孩子的第二老师。今天,我们第一、第二老师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共谋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我们已经上了初中或快上高中的孩子,有些家长显得手足无措起来。怎么自己以前的那个乖乖女不见了?以前那个很听话的傻小子也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谈一下家长的四项修炼问题。哪四项修炼呢?

第一项,正爱的修炼。

 

第二项,无知的修炼。

 

第三项,赏识的修炼。

 

第四项,专家的修炼。主要从“聪明”的含义,对木桶原理的批判,对以强带弱的介绍等方面做讲解。

 

接着,谈一谈我们在金钥匙学校的探索和研究。

其一,从普遍性上讲。

    1.课程分层。

    2.NLP教学理念和操作特征。

其二,从特殊性上讲。

    1.学生分析。

    2.学生个人档案。

 

最后,根据个人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意识,认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侧重点不同,可相互补充。概括如下:

1.公立学校侧重个性同化,而私立学校注重个性解放。

2.公立学校侧重尊师敬长,而私立学校注重与师为友。

3.公立学校侧重学会服从,而私立学校注重享受平等。

4.公立学校侧重感受约束,而私立学校注重体验快乐。

5.公立学校侧重养成勤奋,而私立学校注重发现智慧。

6.公立学校侧重夯实基础,而私立学校注重孕育创新。

7.公立学校侧重教育知识,而私立学校注重发展能力。

 

谢谢各位!

 

                                      200981于淄博

 

 

附:

“教育的智慧”家长会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全部,而孩子的学业水平能否健康的成长更是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长面临工作压力而无暇管教子女,听之任之,你爱孩子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不和谐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给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造成不良后果。

同一个老师授课,有的学生听的明白,有的学生却听不懂,除了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关外,还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类型有关,学生学习有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的类型,如果家长明白学生的学习类型,那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欠练点进行强化,则事半功倍。

为了让孩子在信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我校将与周六全天与初中部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学习类型,我们也根据我们的观察,为学生建立了一份档案,为学生秋季学习提供一份参考。

家长会具体时间:

具体时间:81  周六

初一级部:800——930

初二级部:一至四班:1000——1130      五至八班晚上700——830

初三级部:200——330

初四、高一级部:400——530

 

主讲人:余孟孟老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

                 金钥匙学校高校长    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咨询方式:2684193   8624648   13371587166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1-253745.html

上一篇:韩石山:读书难忘是中学
下一篇:皇甫教育魂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