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中国的哲人石在哪里?

已有 2969 次阅读 2012-4-17 09:4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中国

前几天,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哲人石丛书100种回顾与展望座谈会。座谈会邀请到了科学传播领域众多知名学者和专家,大家就哲人石丛书的出版发行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哲人石书系》作为高端科普译著在中国的科学传播领域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这些出版物本来都是广受欢迎的科学著作,而把它们译著并出版,在国内来说,真正发挥了“引进来”的作用。同时无论是原作者还是译者,都是在科学传播领域打拼多年并卓有成效的专家学者,因而他们的著作绝对是值得一读的洗涤心灵的作品。

“哲人石”图书是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科学应该是文化的应有之义,虽然文化不仅仅局限于科学,但是没有科学的文化是偏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文化,而没有文化属性的科学也是艰涩的科学,是脱离人文主义的科学,还是格格不入的科学。本人以前的相关博客也提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缺少科学文化。而哲人石系列图书应该就是对科学文化的弘扬,凸显科学在文化中的作用,进而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而有些专家的发言则给我很大的触动。比如欧阳自远院士谈到从事科普工作是形势所迫;武夷山老师对“三个胡说”的看法,以及其他人认为的科学本来就是文化,而文化不能大只能小,还有就是为什么国外科学家的科普著作广受欢迎等等。科普抑或是科学传播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科研工作的科普化或者说是科技资源的科普化也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事业。而在进行科学传播的过程中,为什么我们没有出现响当当的叫好由叫做的科普著作呢?哲人石系列图书基本是译著居多,那么中国的哲人石又在何方呢?

经济社会的发展富足了人们的生活,我们曾说当前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境界的追求则被提上日程,这也验证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收藏节目在电视节目中也有着很好的收视率,收藏热也成为一种流行。这其中也有对手头的收藏和把玩。奇石一直以来是部分人们追求的一种文化消费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大多喜欢收藏奇石,比如米芾收藏了很多的灵璧石,而王侯将相也更是对奇石趋之若鹜,一旦得到则爱不释手。到了现代人们对奇石的兴趣依然居高不下,奇石成为了一种文化消费。

而这些奇石只是众多石头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是具有收藏价值的产品,那些散落在路边、河谷以及崎岖的山路边上的石头则无人问津,甚至有些成为绊脚石。但是,这些石头也是经过成千上万甚至是上亿年的风吹日晒,岁月的打磨才形成的,而那些奇石也是这些普通石头的副产品,或者说只是这些普通石头的佼佼者,我们不仅要欣赏奇石,更应该对普通石头刮目相看。我想中国的科学传播不能像被收藏的奇石那样,只能供少数人把玩和欣赏,而应该成为普通的石头,让所有人都看到,所有人都触碰到,所有人都欣赏,所有人都唾手可得。

话说回来,哲人石在引进译著并传播科学方面做出了贡献,那么我们自己呢,本土的科学传播著作也应该是一个大的有待发掘的宝库,怎么发掘,谁来发掘,发掘之后怎么推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然不能说我们没有哲人石这样的本土科学传播著作,他们只是散落在各处的一些小珠子,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是把它们收集起来串成精美的项链,那么我们也会有中国的哲人石了。

同时,打造中国本土的哲人石还需要多方努力,首先科学家要善于把自己的东西写出来,并有意愿向广大公众传播,传媒人员要有能力把科学家的成果进行传播,研究人员要对公众的需求进行调研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广大公众则需要阅读科学家的成果,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素养。我想中国的哲人石应该会在不远的地方,而曙光也在渐渐地出现在东方的天空。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560239.html

上一篇:想杀人还是救人?
下一篇:国外科学媒介中心述评

4 武夷山 曹聪 刘波 刘进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