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2012年北京科技周活动见闻之二----白活了

已有 2838 次阅读 2012-5-19 14:4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活动, 北京科技

通常我们在某人做了与自己身份、年龄、地位等不相符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说他白活了。在我们小的时候对未知的事情向大人询问的时候,如果大人觉得我们不适合知道这些或者我们还不能接受这些深奥的东西,大人会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而如果我们长大了还不知道小时候想知道的事情,我们是不是也白活了呢?

今天的某个展台旁边,以为耄耋老人再向孩子们展示某件展品。作为一个文科出生的我还真的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展品,只是知道跟电有关,而且还发出吱吱啦啦的声音。一群孩子都用惊奇且期盼的眼神看着老人在操作展品。只见他拿着一个貌似铁的小棍子,瞬间就把电流引导了铁棍上,电火花也发出一阵声响。孩子们都“哇”了起来。接着老人问孩子:“好玩吗?知道怎么回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玩,不知道怎么回事。”老人回答道:“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呜呼哀哉!如果孩子们长大了还不知道呢?

 

其实探讨是不是白活了并不是我的初衷,更不是我的专长。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白活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有很多小时候不知道长大了也不知道的事情。

问题的关键在于老人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之后,他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我想这是可以探讨一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是我们时常提及的。然而产生兴趣之后,孩子们应该怎么去探索,去钻研。在这个探索与钻研的过程中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好的指导者或者说引路人呢。青少年是我们科普的重点人群之一,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进程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通常说创新与普及要两翼齐飞,两轮齐动。而普及更应该是创新的基础和基石。孩子们的好奇心的满足有时候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我向操作展品的老人在演示完展品后应该向孩子们阐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未必要讲的深奥,浅显易懂的语言应该是孩子们可以理解和掌握的,而必要的时候我想还可以让孩子们动手操作一下,亲身感受其中的奥秘。“I came, I heard, I did, I understood(我来,我听,我做,我理解)”这句话用来诠释对孩子进行科普最好不过了,如果孩子们只是来了,听了,但是没做,他们未必能理解。离开了活动现场,他们有繁重的课业负担,也许不会有人在去想那个展品到底怎么回事。

老人戛然而止的回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让科普效果打了折扣。本来可以顺理成章的事情却发生了逆转。孩子的好奇心确实被激发出来,但是并没有得到满足。开展科普活动就应该一方面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另外一方面更要答疑解惑,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科普过程。

科普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过多地关注了科普的内容,渠道,但是对受众的关注却成为了一个盲点。科普对象目前应该是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对科普对象的细分工作还有待梳理和深入探讨。对于孩子来讲,不仅要让他们知所以然,更知其所以然。千万不要和他们说:“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更是磨灭孩子好奇心的做法。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572736.html

上一篇:2012年北京科技周活动见闻之一------广告
下一篇:寿带鸟,黑卷尾与拆迁

4 曹聪 武夷山 郑秀娟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