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学术沙龙活动思考之一----- 科普与话题

已有 2874 次阅读 2012-5-21 20:3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普, normal, style, center, 活动

在单位组织的“科普文化产业”沙龙上,《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主编单之蔷老师就科普的话题性给参加沙龙的各位同事做了一个深入浅出的解析。本文也想就这个话题进行一下探讨。

科普与话题从来就应该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科普就是话题性的。科学研究是建构性的工作,作为建构性工作的科研未必都是适合传播的,这也是我们提出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一个原因吧。因为要通过科普把不适合传播的科研变成可以传播,适合传播,并发挥效果的传播,这就需要制造话题。而科研讲究的是科学依据,科普则需要深入浅出,有时候还需要讲故事。科研与科普也应该是两轮齐东,两翼齐飞。没有科研的科普就缺乏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内容,而没有科普的科研就很难获得更充分的社会效果。

可以说话题承载着科普知识,而科普知识则应该变为话题。这样的科普才可以落地,因为科普是一个广义性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也难以界定。但是就话题而言,科普就可以变得有血有肉,而广大公众也易于接受具有话题性的科普,无论是科普知识的传播,还是科普活动的开展都是和话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主题科普活动就是以某个话题为主线,把与之相关的科普知识融入该话题。从而给广大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知识,这样的话题使科普也发挥了最大的效果。而如果单就科普而科普,脱离了应有的话题性,那么其内容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也会让广大受众无所适从。当然话题有时候是人为制造的,比如科普日,科技周,科普之冬,科普沙龙,科普讲坛等科普活动,同时有些话题也是突发的或者说是应景的,比如应急科普,热点焦点话题科普,抓住这些热点焦点事件并因势利导地开展科普活动,其效果也是最明显的。因为越是在紧急情况下,广大公众越能接受能解决当前最紧迫问题的科普内容,当然这个时候的话题科普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这是由于我们要确保传播内容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避免误导公众。当然我们对话题的把握也要有度,既要避免过度,更要避免不足。

我们时常讨论哪个人科普做的好,哪个人还没有充分了解如何做科普。当然不是说会做科普就好,不会做就不好,问题在于哪种科普方式更好,没有更好,只有最好。但是有些人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没有什么好说的,公众也未必会感兴趣,其实这和科学传播能力的建设有一定关系,科普敏感性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具有敏感性的科学传播工作者会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参与科普。这在单老师看来,好的科学传播工作者就是善于把科学知识制造成话题的人。也就是说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应该可以也能够被传播,这些知识应该从生产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传播给消费者,但是在传播的时候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知识融入话题,如何寻找合适的话题,或者说如何制造话题。

媒介即讯息,掌握了媒介的人一定会获得较多的信息,而媒介也是传播信息的一个渠道。特别是当下媒介发展空前的形式下,应该说我们不缺少话题,无论是正面话题还是负面话题,缺少的是抓住话题并开展科普的科学传播人员。当然这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因为科学传播人员对在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是有顾虑的,也许你刚说一句话马上就会在网络上被搜索到。这种快速反应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话题科普的发展。

总之,话题应该是科普的主线,而科普应该利用话题来提升效果。有话题的科普就会有血有肉,有科普的话题才会更丰富多彩。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573500.html

上一篇:寿带鸟,黑卷尾与拆迁
下一篇:学术沙龙活动思考之二------科普文化产业的思考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