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乐观偏差

已有 7517 次阅读 2012-6-19 16: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乐观偏差(或者称为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是指人们认为和其他人比起来,他们不太可能经历负面事件,而更有可能经历正面事件的趋势。比如,很多人认为他们未来感染艾滋病、离婚或者自杀的可能性要小于他们的同龄人。相反,他们还认为他们在未来有健康的体魄、获取职业嘉奖以及拥有滚滚财源方面要好过他们的同龄人。乐观偏差在个人的风险意识中是一个流行的现象。就此而论,它在人们如何对科学和技术传播进行反馈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通常包含着健康、生理和环境风险的信息。

乐观偏差可以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进行衡量。我们可以让某个人直接回答他是否认为自己将来经历某种事情(比如,被雷劈)的几率低于、等于或者高于和他们有类似特点(比如,年龄相同和性别相同)的一般人。另外,我们可以问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某个人他们经历某件事情的可能性。第二个问题是让他们估计一下和他类似的人会经历上述事情的可能性。这两个答案之间的差别就可以被看作是对乐观偏差进行的间接测量。

虽然乐观偏差通常在个人层面上进行测量,但是却难以说明任何特定的个体在他们对风险进行判断的时候是否真的存在偏见。这要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实际风险状况,和同学相比,一个大学生对于他被雷劈中的可能性要低于同学的判断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基于这个原因,很多研究者建议说乐观偏差最好在集体层面上进行测量。其基础理论很简单:并不是每个人的情况都好过普通人。如果某群体的成员对风险做出了精确的判断,他们低于判断比率平均数的数值和高于判断比率平均数的数值就会彼此抵消,这个结果就是自我与他人没有区别。如果群体的判断比率低于平均数(也就是说,群体中大部分成员都认为自己经历风险的比率要低于群体中的平均值),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群体是存在乐观偏差的。

乐观偏差在需要人们对风险进行判断的很多不同领域都存在着。并且它趋向于和个人行动(比如自杀)中少见的,陌生的以及可控的风险有着很强的关联。乐观偏差在不同年龄段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群中有持续发展的趋势。为什么人们在风险判断的时候会产生这种不切实际的乐观想法?一个流行的解释是人们有乐观偏差是由于他们需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意识。人们通常会和那些不太走运的人进行下行的社会比较,因而他们可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和其他人相比,认为自己不太可能遭受潜在的危害以及更有可能走好运——即使是以扭曲现实为代价——是另外一种比较形式,人们可以借此提升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感知。

除了动机的起源,乐观偏差还来自于对风险评估的认知误差。比如,人们可能会误把某个高风险的个体作为比较对象,这仅仅是因为他们只对这个人有印象(也许是这个人长期受到媒体不切实际的宣传和曝光)。他们有时不能意识到让他们处于低风险的预防性因素对其他人也适用。虽然用来阐释乐观偏差起因的动机和认知的因素通常被看作是具有竞争力的一种解释,但是实际情况更有可能是在任何特定情境下,自我强化的动机和认知误差都只发挥了一部分作用。

研究人员一般认为乐观偏差有着重要的个人行为含义。个人的风险观念是个人自我保护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当人们认为他们比其他人更不容易经历某种风险时,他们采取预防措施的动机就会减弱。比如,研究表明那些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不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人更可能参与高危的性行为。乐观偏差的这种影响显然对于促进个人采取预防措施的努力来说是有危险的。

鉴于乐观偏差的行为后果,危机传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减少这种偏差。不幸的是,迄今为止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有效地降低这种偏差。有些证据表明基于信息的方法,比如提供个性化的风险反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乐观偏差。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人们更善于采用替代策略——比如最小化更正后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来维持他们认为的对其他人的优越性。

虽然偏见一般被认为是不太让人适应的,但是有些研究人员也主张乐观偏差有它的优势。比如对个人风险的乐观错觉可能有助于减少焦虑和忧郁。对当下问题乐观的态度也有可能鼓励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努力。乐观偏差的好处是否超过其消极后果还仍然是一个处于争论中的议话题。

(摘译自ESTC,纯粹为了个人练习)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583760.html

上一篇:替代医学
下一篇:美国民意研究协会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