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同行评议

已有 5270 次阅读 2012-6-28 18: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同行评议是一个在本领域也是专家的其他学者对某一学术著作进行评估以提升其著作质量的过程。同行评议被用在公布科学和技术论文的合法性以及对某个提案经费资助的决定方面。评审者的判断能帮助编辑或者经费资助群体来决定提交给杂志,出版社,委员会,基金会或者政府机构的著作或者提案能否被出版或者被资助,以及那些文章最值得在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

同行评议的目标是确保对提交的供出版,评估或者资助的学术著作的价值进行评判,而不仅仅是作者的名声或者其所属的机构。正如布鲁斯泰尔说描述的那样,从长远来看,让恰当领域的专家在这些稿件出版之前对其进行阅读和评估可以提升这些出版物的质量。确实,有些人认为同行评议是让所有的学者——尤其是科学方面的——进步的主要过程,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只有最好著作才能被广泛分享的环境。

根据埃莉诺赫姆利斯基的看法,第一次使用同行评议的历史记录是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会刊》——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出版的科学杂志——在出版之前会要求该学会的会员对其进行评审。然而,直到20世纪中期同行评议才取代了编辑对论文进行评审的模式,而该模式一直都是主流科学和医学杂志中最常见形式。

虽然同行评议被广泛使用,但是它也不是顺风顺水而毫无争议。赫姆利斯基阐述了同行评议的三种主要忧虑:对效率的质疑,或者说是用在寻找合适的专家来对文稿进行审读并提出评论的时间和精力;对同行评议过程对作者或者申请者的公平性方面的质疑;以及对功效的质疑,这涉及到是否同行评议在每个领域都提供了最优秀的作品。

考虑到同行评议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支持,对于同行评议是否能够确保学术成就方面的争论也有很长的历史了。《美国医学会杂志》在2002年开展的研究表明同行评议在很大程度上都未经测试,它的效果也是不确定的。在某些情况下,同行评议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大卫沙茨指出有些被高频引用的论文,甚至有些论文的作者随后还由于其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大奖,但是这些论文一开始都没有通过同行评议。

公开评审和盲审

通常所有的同行评议方法有两种:公开评审和盲审。公开评审过程中,作者的身份向评审者公开,在有些情况下,评审者的身份也会向作者公开。

在对同行评议程序过程中公开作者的身份信息有时候会引发一些偏见以及丧失评审者的客观性方面一直让人有所忧虑。根据沙茨的观点,评审者可能的偏见包括由于个人的嫉妒而对作者产生的消极偏见以及由于和作者是朋友或者对作者个人地位的同情而产生的积极偏见。沙茨注意到有些评审者会认为特定群体中的成员所做的工作会优于或者劣于其他群体成员的工作。尽管如此,有些提供资金的机构(包括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会利用评议程序来决定予以资助的提案,在这个评议过程中作者的身份信息,声誉以及其成就都会成为评议考量的合法文件。即使评审者知道作者的信息,作者一般也不知道评审者的信息,在一些领域的杂志也利用这个体系进行评审。

在多数情况下,对于可能的评审者偏见的解决方案就是盲审或者匿名评审,这在杂志和会议评审中都十分常见,这个过程中不给评审者提供文稿的作者信息或者作者所属的机构信息。为了降低作者能够识别出消极评审来源的缺点,通常会采用双盲评审。这不仅是要向评审者隐去文稿的作者信息,还要向作者隐去评审者的信息(也就是说,避免作者和评审者知道彼此的名字或者机构)。根据马克威尔的调查显示,双盲评审通常被看做是最有效的评审体系。

然而,双盲评审也许无法克服评审者自我放大的思想意识偏见,即评审者喜欢那些对他自己地位进行证实的观念。另外一种忧虑就是匿名评审者也许对自己的评论不负责任,并且有可能会纵情于肆意的批评。对于公开评审和盲审来说,评审者的选择也是另外一个备受批评的焦点。这种忧虑是即使是双盲评审也有可能被一小撮群体所掌控,而这个群体也许并不能完全代表作者的同行群体,包括性别,年龄,地域和学术机构。

同行评议的替代性方法

最近,电子出版技术为开发替代性的评审方法提供了机遇。根据威尔的看法,公众的同行评议让所有的读者——不仅仅是编辑遴选出来的评审者——都可以查看和评论一篇文章。有些在线的开源杂志,比如《公共科学读书馆》期刊,用传统的正式出版前进行同行评议的方法,而《Philica》则为读者提供了合作,评论或者是对文章进行批评的工具,它不进行正式出版前的同行评议。在包括物理学和天文学在内的一些领域,有些人认为不利用传统同行评议方法的在线作品——比如arXiv——在重要性方面会超过同行评议的作品。

亚当凯佩和《新亚特兰蒂斯》这本在线杂志的编辑认为这个变革对科学出版物中传统同行评议的作用提出了质疑。然而,2006年,《自然》杂志开展了一项实验,它把出版之前的文章粘贴到网络上以征求公众同行评议的意见。一则新闻报道说《自然》杂志在2006年底终止了这项实验,因为网络上的拥堵——每周大约有5600页的回复——以及对文章质量的忧虑。报道中说很多评论都是服皮潦草的,最多的也只不过是说“干得好”。

由于公众的同行评议从更广泛的范围内提出了一些评论,并且使得这个评论过程生动,透明和(有时候是期望的)有效率而使得公众的同行评议似乎会有一些好处,但是这种评议方法还不常见。从作者,评论者和编辑的利益考虑,对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同行评议的方式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译自ESCT,仅供自我学习)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586827.html

上一篇:中国科普研究所2012年“科普与民生”讲坛系列(二)——预告
下一篇:科促会

2 曹聪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