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2012环太平洋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已有 3235 次阅读 2012-8-28 14:3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国际, 2012, 太平洋地区

817-19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设立了国际分论坛,专门研讨亚太地区的科学传播政策与实践。

本次会议的分论坛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尹霖主持,来自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七个国家的科技传播研究领域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共同探讨了科学普及与传播的最近研究,该论坛是今年在我国举办的规模较大的科学传播国际学术会议。

 

   

 

     本次论坛有9人作了报告。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劳埃德•S. 戴维斯(Lloyd S. Davis)的研究探索了科学传播的方式,他认为学生可以利用讲故事和拍电影加强科学传播,这是一个促进科学传播的有效手段。他的报告内容详实,运用多媒体影音特效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印度尼西亚博士兔(DoctoRabbit)科学公司创始人、总裁执行董事蒂娅拉特纳佩玛塔萨瑞(Dyah Ratna Permatasari)以博士兔科技公司为案例研究印尼科技传播发展。通过多年的科普实践,她认为应将妇女和儿童视为科普的主要对象。该公司利用集会和其它活动,如户外探险、科技咖啡馆、科普展、竞赛和研讨会等,提高公众的科学意思。

墨西哥大学非正规教育处处长卡门桑切斯莫拉博士(Carmen Sanchez Mora)做了名为墨西哥多种教育途径下的科学教育的报告,她以博物馆为切入点并强调在考虑科学博物馆的科普工作时,需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探索三种教育的途径,即正式、非正式和非正规,使普通人可以更方便地接触身边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并从中受益。

中国科普研究所的郑念研究员就“科普的社会责任和评估思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应该在价值判断和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科技内容和传播方法进行科技传播和普及工作。科技传播(普及)者应该具有一种评估思维,以促进科普社会责任的实现,使各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发展和使用科学技术,构建和谐共荣的科学图景。

北京大学的朱效民副教授从社区科普工作的实际出发,探讨了“先进的困境——社区里的科学传播渠道”的话题。他以北京周边农村地区的社区为考察对象,并提出社区本身就是很好的科学传播渠道,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的科普作用,使科普工作更加便捷和有效。

来自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亚历山大·希尔(Alexandre Schiele)以“中西方科学与文化:比较分析”为主题讨论了文化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科学素养不是科学,仅仅是现代文化的一个方面。并认为在中国随着改革的儿童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成为主导,中国将在文化变迁的边缘上成为一个科技城市社会。

澳大利亚珍尼·梅特卡夫(Jenni Metcalfe)讨论了澳大利亚对科学活动开展的国家评估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参与科学的本质、动力、策划者以及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和科学家。并进一步介绍了澳大利亚参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梁琦分析了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情况与特点,她的报告对我国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普活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参与程度进行基本介绍。她认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有着非科技工作者不可比拟的专业优势,最具有从事科技传播工作的专业条件。

日本筑波大学教授渡辺政隆(Masataka Watanabe)探讨了如何“让科学在社会中萌芽”,他认为应该培养人们的好奇心,儿童和成人都可以参加博物馆之外的科学研讨会或科学项目。他介绍了日本开展科学咖啡馆活动和推动科学节活动的情况,科学节是日本创造机会与科学相遇的一个世界新趋势。认为促进科学传播的关键是如何培养科学传播者。科普工作需要尽可能多的好园丁。

最后,所有参会者展开激烈的讨论,报告人接受听众的提问并认真地对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石顺科研究员对各位的演讲作了精彩点评,并对论坛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次研讨会的讨论切中主题, 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新发现,又有鲜活的实践总结,体现了环太平洋国家科学传播与普及工作的最新成就,是一次成功的国际科普理论交流。他期待着在将来规模更大,内容更加丰富的国际学科传播与普及研讨会能够不断地办下去。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606753.html

上一篇:中外学者召开茶话会,共话科学传播
下一篇:第18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举办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