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PCST-公众理解科学

已有 2911 次阅读 2013-5-6 21:3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PCST(public communication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描述科学家和非科学家间传播领域的众多术语之中的一个。它以这样一种方式被采用,即试图在不采取权力立场的情况下来描述这个领域。而这种立场就是谁负责传播以及这种传播服务于什么样的目标?这个术语有着自己的优势,即它可以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并且还能保留其基本的含义。同时PCST还是一个对这个领域进行关注的国际性网络的名字。

应该如何称呼科学和技术传播这个领域,而这一挑战反复的出现,为了对此作出回应,PCST这个术语是于19世纪80年代晚期出现。“科学传播”撇开了技术。“科学和技术传播”则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还略微有些模棱两可—它是否涵盖了所有的传播形式(专家间的传播,实验室内的传播,和政客以及公众的传播)?即使是对非科学家间传播这个狭窄的领域而言,科学家和评论家在20世纪中期也使用过一系列术语: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等。在其他语言中,还包括divulgacion(西语)以及vulgarisation(法语)。

在80年代中期,随着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于同非科学家间的传播这个领域,现存一些术语的问题更加成为关注的焦点。所有这些术语强调了从科学家到非科学家的信息的单向传播,其目标通常是让科学更“流行”或者更“易于理解”。很多术语,特别是法语中的这个术语,暗含着让“沉默寡言”的科学信息更容易被理解这样一个含义。总体而言,这些视角被总结为“缺失模型”,因为这些术语强调了这样一种假设,即公众在科学信息方面是“缺失的”。

然而新一代的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些新的学者越来越倾注于科学和社会的互动方面,特别是非科学家如何同科学家就涉及到科学的社会争议问题同科学家进行交流,比如喝点,生物技术,大公司控制的科学,环境污染等。科学家通常认为这些争议的出现是因为对于技术议题的误解。但是社会科学家和激进分子强调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争议涉及到社会价值和科学主张之间的交织,比如“能源独立”和“更好的食品”。一个社会群体认为的“更安全的食品”对于另外一个群体来说可能是“某些大公司控制的食品体系”。这些议题包含着政策和经济的因素,它需要更多的信息传播,而不是科学信息的“科普”和“divulgacion”。

PCST这个术语来自于对政治本质中涉及到的科学的传播的理解。1987年,法国媒介学者Pierre Fayard对公众参与科学共同体的辩论进行了分析。其分析主要集中于法国,不过也包含一些其他欧洲国家,他把这种新的公众参与和困扰欧洲的1968年政治动荡联系起来。这种动荡通常出现在高校学生的抗议和游行中。为了对这些压力做出回应,Fayard说,一种新形式的传播出现了:“公众理解科学”。这种新的形式包括的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公众传播信息,而且还包括科学家和非科学家之间的互动,更加强调双向的传播。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观点,Fayard于1989年5月在普瓦泰大学组织了一次会议。这个会议促成了一个新组织的出现,而后几年这个组织最终成为著名的PCST  组织。

虽然Fayard起初的概念集中于公众理解科学的政治情境,而PCST这个组织则迅速地扩展了其视野。它的成员包括科学记者,科学博物馆专家,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的公共信息官,参与科普活动的科学家,以及研究科学传播的学者。其成员是国际性的;虽然这个组织的发源地在欧洲,但是很快就吸引了澳洲,拉美,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的一些成员。

从这个角度说,这个组织把PCST看作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术语,并且易于翻译成其他语言。由于其含有“公众”这个词语,因而它区别于专家间交流的某些领域。由于它含有“传播”这个词语,它又强调所发生活动的互动的本质。(当然它也受到一些质疑,科学和技术是否包含数学和工程?那环境和能源又如何?)PCST网络如今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会议;最近一次会议是2012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以前包括南韩,丹麦,瑞典和印度)。而在国际会议间隔的那一年还会召开小型会议(最近一次是2013年2月份的新西兰会议)。该组织还资助一系列科学出版物,从而把PCST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集结起来。

虽然PCST网络有着广泛的活动,但是作为术语来说,PCST并没有成为一个有具体意义的术语并且被广泛地采用。相反,它似乎只是偶尔地出现在这个领域的著作中,并且只是作为描述这个无限宽广的领域很多方式的一种。同时,由于受到政治参与的启发而杜撰出的这个术语如今被更频繁地表述为“公众参与科学(public engagement in/with science)”.

 

(译自Bruce V. Lewenstein发表于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iton中的短文)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687298.html

上一篇:科普纵览
下一篇:科学节的作用

2 刘立 陈冬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