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节的作用 精选

已有 3408 次阅读 2013-5-7 13:2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注:本文是杜兰特(John Durant)发表在PNSA(Proceedign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一篇短文,其中谈到了科学节的重要性,而对于我国来说,类似的科学节(科普日,科技周等)应该有很多需要借鉴的地方。因而,对本文进行了试译,共各位参考。

 

改革的东风吹进了科学活动的世界。久经考验的方法—新闻中,广播中,博物馆中,科学中心里以及其他地方—正在以非传统的方式,甚至有时候是惊人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同时,陈旧的假设—强调科学中“客观性”的重要性,依赖于科学诠释着的重要性,向知识欠缺的普罗大众进行单项知识传播的重要性—正在接受着质疑,甚至被置于一旁。

不久前,科学似乎“知道它”在流行文化中“的位置”。科学的身影主要出现在高质量报刊的科技板块、广播和电视的科学栏目以及专业的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等地方。而今则不一样了。今天,科学充斥于整个博客圈中。科学在广播和电视的黄金时段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开始向公域的各个角落进行渗透和扩散。以前你可能知道在哪里获取科学活动信息,而今你很有可能在咖啡馆里,在酒吧里,在剧场里,甚至在大学或者社区学校的拓展项目的俱乐部中和科学活动不期而遇。科学无所不在,因而科学和流行文化间曾经存在的那道防线开始消融。

这个时期的一个迹象就是科学节活动近期在美国的全面扩散。科学节是对科学和技术的一种公共狂欢活动,其时间跨度从几天到几周不等,并且通常涉及到某一社区中不同场所的不同该活动。科学界可以报考大型的公众展会或者嘉年华;展览,演讲,研讨会,讨论会以及辩论;既有表演又有视觉艺术。在2000年以前,北美洲只有无数不多的几个科学节活动。但是随着2007年剑桥举办全城科学节以后,其他科学节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美。

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2009年4个科学节组成了科学节联盟(SFA)。在3年的时间里,这个联盟不断扩大,并且已经有了20多个科学节活动,并且有望到2015年使其科学节活动数目实现翻倍。通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科学节联盟提供经费支持,我们也能够在3年的时间里对一些科学节活动场所开展评估活动,评估结果告诉我们这些科学节活动对于大量的公众具有积极的影响,科学节有效地让(其他活动中)照顾不周的公众参与进来,科学节还在让公众同科学节和工程师进行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但是,除了这些令人信服的重要结论之外,我支持科学节的原因是科学节场所的全新创造力。在过去几个月里,一个专注于(且移动迅速的)科学节“粉丝团”遍布于旧金山市使命区的咖啡馆,酒吧和餐馆;参加在纽约举行的《对撞机的故事》,这是一档现场讲述科学故事的活动;在费城为科学史学家同喜剧演员们融为一体而欢呼雀跃;在拉斯维加斯的贝拉吉奥喷泉下控制喷泉;在纽约观看《时间边缘的伊卡洛斯》,这是一部全管弦乐加上动画和现场解说的作品。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这些遍布全国的数以百计的科学节活动所展现的是大量的创造性精力消耗于在寻找科学家和普罗大众之间连接的新方式当中。在罗利吃着臭虫听着管弦乐,在费城用机器人投出第一个(棒)球,在圣地亚哥的溜冰广场通过滑板特技学习物理学;所有的这些如今都成为了科学节活动的一部分。如果你能凭空想出一些创造性的科学新场景,很可能某些地方的科学节组织者愿意就此一试身手。

我很希望看到这种科学活动的实验性方法得到更广泛的拓展。坦白地说,以有一所研究型大学,一个科学公司或者一个一个科学的非营利组织(实际上国内的每个社区都有这样的组织)为荣的任何一个社区都应该有它自己的科学节活动。这样的科学节不必规模巨大,也不必耗资众多;它们需要的是有创造性,且因地制宜。我们不仅在大都会中心需要科学节,更需要在全国的小城市,乡镇和农村社区拥有科学节。和服务于社区的科学节类似,这些科学节需要持续不断且绝佳的多元化。

每个美国人都有权生活在拥有科学节的环境中。科学节联盟已经整装待发,以帮助这个愿望成为现实,而我希望所有的科学家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这个国家(美国)会面目一新。

原文地址:http://www.pnas.org/content/110/8/2681.full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687467.html

上一篇:PCST-公众理解科学
下一篇:PUS-公众理解科学

4 曹聪 强涛 田云川 EroContro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