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中的角色模型

已有 2830 次阅读 2013-5-13 22:2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角色模型这个术语是被美国社会学家RobertK.Merton带到日常生活中的,而Robert本人则以他对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和社会、宗教及其文化环境互动的研究而出名。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60年代对医科学生社会化的一项研究中,而现在被广泛地用于个体如何对其他人员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概念化方面。本文描述了角色模型对科技传播的目的,影响和效果,以及启示。

角色模型的特点

有关角色模型的定义有好几个。其中一个把角色模型看作是教师,拥有的技能可以通过展示的形式进行传授,并且他人可以通过观察习得,因而也被称为模仿者。另外一种界定把角色模型描述为两人之间的能动关系,这在里包括价值,个人特点和生活方式在内的相似点是十分重要的。后一种描述被认为是最贴近人际关系和职业关系的,比如那些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

通常人们会选择那些和他们精神上存在相似性的人作为角色模型,比如有共同的性别,民族,年龄,毗邻关系,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他们还会选择那些和他们有类似的领域或者专业相关性的人作为角色模型,比如,那些拥有过共同兴趣的人。如果无法找到相似性,或者当不同被看作是拥有更大的专业或者文化价值的时候,个体会选择和他们自身不同的那些人作为角色模型。

虽然有些人会选择那些他们了解的人作为角色模型,但是他们也有可能进行自我模仿或者模仿小说中的一些虚拟人物。遥远的角色模型这个术语描述的是那些他们就个人而言不太了解的人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知晓的人,比如通过电视或者电影。遥远的角色模型的使用相对更加常见;美国一项对6000个成人的一项调查显示,艺人和体育明星被频繁地当作角色模型。虽然超过半数的人能够说出一个科学方面的角色模型,但是这些被提到的角色模型都是过世了的。

角色模型的目的

角色模型被认为是为个体的行为和表现提供了一个可以和当下以及未来的自己进行对比的理想化的模型。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或者自己和其他人比较,是个体评估他们当下能力的一种能力的手段。人们也阐述了在创造“未来的自己”方面的角色模型,它描述了如何实现未来的成就,而且这样做让我们觉得未来的前景变得更加“有形”。

角色模型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这两种方面都有可能促使个体去实现。一个积极的角色模型是那些强调实现巨大成功的策略并且刺激其他人也获得类似的卓越。相反,消极的角色模型通常是那些遭受过某种形式的失败或者厄运,这也会促使个体避免出现类似的记过。在人们生命和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人们可能会选择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角色模型,这反映了他们需求和自我观点的变化。

角色模型的采用

来自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角色模型的影响会随着角色模型的可用性、与模仿者的相关性以及他们成就的可到达性的不同而不同。当模仿者把某人看作是获得了巨大成就的多维度的个体的时候,他们更容易成为模仿者的角色模型。理想的角色模型一般被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人,即稍微有些上年纪,所处的职业阶段要比模仿者高很多,并且达到了模仿者期望达到的目标—杰出且模仿者通过努力可以在自己的行业实现。

角色模型的影响

角色模型被认为具有多种积极影响,比如提供希望,激情,动力,作为信息的来源,为个体技能和选择提供确证,并且在相关的领域展示个人效能。角色模型的影响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所不同。比如,在青年时期,对角色模型的鉴别和更高的学术表现、更高的自尊、种族认同以及降低危险性的行为有关系。对于研究生来说,角色模型则是那些有更多出版物并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老师。

国家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会影响人们对角色模型的反应。从个体来说,人们在达到其目标方面会有不同的策略,他们在积极追求成功的时候会选择积极的角色模型,在积极地避免出现失误的时候则会选择消极的角色模型。这种不同可能反应的是主流文化:研究表明来自于更关注个人自我提升的策略文化的个体,其成功会更多的受到积极角色模型的激发,而(这种文化对)代表个体不理想结果的消极角色模型没有太大的影响。相反,来自于那些把个体看作是人际关系网中一个节点并在避免出现不理想结果方面有着强烈定位的文化中的个人,他们更多地受到消极角色模型的激发,他们会既强调失败的可能性,也强调避免出现失败的策略。

角色模型也可以有消极的影响,通过强调不同的首选获取策略会损害他们的动机。当展现的角色模型表明他们可能会失败的时候,决计获取成功并利用获取策略来实现其目标的人可能会失去动机。聚焦于预防措施并尝试避免出现失败的个人同样可能也会被那些展现他们可能取得成功的角色模型所削弱。

角色模型和自尊

人们提出了角色模型和自尊之间的关联,即角色模型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效果。自尊是人们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的区别,人们发现自尊和不好的结果存在着消极的关联,比如焦躁和不安,较差的学术表现,以及反社会的行为。

人们通过自己和他人的比较来评估,提高,证明或者改善自我,这种社会比较可以影响个人的自我评估,特别是处在不确定性或者竞争性的环境中时。社会比较涉及到自己和他人积极或者消极的对比,或者吸收他人表现的某些方面。

有些自相矛盾的是,自我主张较高的人实际上可能降低我们从他人身上获取灵感的能力。如果某人被认为比我们表现更好后者更成功,这种与我们的表现进行的上行比较可能是我们沮丧,嫉妒或者受挫的一种来源。和他人失败的下行比较能促进我们对自己价值和地位的认识,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比他们更好或者更成功的话。

吸收他人表现的一些方面同样可能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感觉我们和他们类似,那么他人的成功可以发挥我们灵感来源的功能,并且可以触发一种得意洋洋的感觉。他们的失败可能会让人沮丧,甚至让人感到备受威胁,如果我们坚信和他们一样也面对着类似的命运的话。社会比较的研究表明和我们精神上接近的角色模型对自尊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研究还表明只有当个体没有直接地想起自己的局限性的时候,杰出的角色模型才可以激发个体。对他人成功的模仿要求我们把他人的成功看作是可以获得的,并且我们没有把自身的局限性看作是成功的一种阻力。动机和自我形象是紧密相连的,最好的角色模型可能是这样一些人,即他们在模仿者中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并且为模仿者提供了追求更好目标的动机。

角色模型和性别

角色模型和性别没有明显的关联。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选择同行作为自己的角色模型,虽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既选择男性又选择女性作为自己的角色模型。大学生更容易选择本校的同性作为自己的角色模型,研究表明性别的配比可能对学生后来的职业发展和学术成就有积极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和导师性别相同的人在毕业后获得的学术成就更突出。

在女性中,拥有和自己性别相同的角色模型的益处拥有较好的文献记录,这是一个对众多女性职业路径和经历的调查所展示的。在一个研究中,在自己的师资队伍中选择角色模型的女性研究生认为自己在其学习过程中比那些导师为男性的女研究生有更高的自尊,媒介,工作责任和职业激情。其他研究表明女性通过杰出的女性角色模型而非男性角色模型能获得更好的鼓舞,而对于男性来说,角色模型的影响则不明显。

男性和女性在对他们产生影响的角色模型的社会地位上也存在着不同。男性倾向于认为他们更容易受到遥远的角色模型的影响,而女性则更容易受到她们所知的角色模型的影响。2007年一项针对Y世代的人的研究表明,男性倾向于选择具有典型特点的符号化的人作为角色模型,比如有男子气概的以及符合女性行为规范的。

科学教育和角色模型

在科学和数学中,与专业的角色模型接触和互动在录用新生和保持他们的兴趣方面是重要的。

然而在科学领域中,来自于弱势群体的个人在识别那些和他们有心理上相似性的角色模型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女性和那些来自于少数民族群体的人在科学领域里都是弱势群体,并且更有可能拥有和他们性别以及种族不同的角色模型。这两个群体(女性和少民)在他们的科学能力方面都缺乏信心,研究人员发现影响拉美人群对科学的态度、女性学生对科学的追求,以及把科学相关的工作作为其职业追求的最大因素就是他们(缺乏)和科学家的个人接触。

在类似的角色模型可以获得的地区,(学生的)参与度和保留率都升高。比如,美国传统的针对黑人的教学型大学培养出的黑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率是失调的,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对黑人角色模型的获取度较高。

近年来,研究人员呼吁开展一些干预性项目来挑战科学中的性别和种族等刻板的现象,并且直接地通过鼓励科学家和学生间直接的交流来培养更好的角色模型。这些项目在改变学生对科学、数学和技术职业态度方面有着积极的效果。有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和英国,先后开展了全国性的科学顾问和角色模型项目,其目标是提升所有学生的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保留率。

 

译自《Encyclopedia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一书中科学的角色模型。

 

注:根据曹聪老师的提点,角色模型最好用榜样替代,特此说明。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689672.html

上一篇:中国是否可以搞一部科学传播辞典呢?
下一篇:科学传播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呢?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