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家生存指南--科学传播》导论(四)

已有 2320 次阅读 2014-1-24 09:3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本书的内容

效果的最好书就是那些能促使读者采取行动的书。(Thomas Carlyle)

 

本书的目的是帮助那些在研究领域中工作的人传播他们自身的工作或者他们这个研究领域的内容和重要性。实际上,对于那些愿意以个人身份承担科学传播工作的科学家来说,以及那些选择利用媒体或者专业人员的科学家来说,本书提供了公众科技传播的必要要素。在最后一个案例中,一个科学家在冒把其角色局限在对传播内容正确性的核查方面的风险,并且浪费了宝贵的机会,甚至恶化了错误的选择。

本书的观点是考察一下专业传播者工作背后的内容,比如记着,这些专业传播者知道如何面向广大公众,并且知道利用他们的技巧来使得科学获益。

本书的内容是近几年来一系列反思和经历的整合和总结,这不仅局限于公众科技传播方面,还包括社会科学和专业传播的其他领域;当然也包括作者自身的经历。

但是,你学会传播了吗?好消息是有效传播的原则很少且简单。坏消息是利用这些原则不是容易的,也不是自然而言的。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新过程,对这些原则的采用需要逐个进行识别,并且利用你的创造性,这是一个理性和客观性的综合。一本书可能不是传递实践知识最好的方式:最好先展示一些情况,然后让它发生,就像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一样。

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个开始的好途径,或者对我们从过去的错误或者直觉中所学到的东西进行了再整理和深化。

本书的安排是这样的,“从一般性理论到这个行当的雕虫小技”,在这个意义上,它从一般且理论性的框架开始,然后逐步地进展到更实用且更具功能性的信息方面。一个简单的实用建议手册,就像国际上已经有的那些一样,在理解传播过程是多么复杂方面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当这个议题涉及到科学和技术的时候。

让我们大概说一下本书的篇章布局吧。

第一章说明了科学和社会的关系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如何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长期持续的难题是如何得以解决的。特别是,对直到最近以前一直采用的方法所引发的危机进行了审视,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公众理解科学(PUS)。如果公民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得以解决,这是真的吗?然后利用报告和调查的结果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发展,另外还就与科学相关的知识和观点是如何被塑造的进行了重要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科学研究和社会之间新的传播模型。

第二章探讨了向公众传播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概念,这与科学家同行们所采用的原则和概念是相反的。这章一开始阐述了在一个每个人都被迫提高自己的嗓门以获得关注的社会里对注意力进行竞争的需求:仅有充分的理由是不够的,感情平淡的传播并不会“取得成功”。同时只是“翻译为”简单的语言也是不够的,这认为公众发现科学是比较难懂的原因是十分清晰的。有必要制造一个包含了事实和论据的故事,并且展示给公众。

第三章的主题是策划。公众传播不是临时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那些在开始阶段所出现的错误。策划意味着要认真地思考一系列因素:目标,受众,主题的局限性和机遇,以及要传递的信息等。如果这个任务是一项艰难的斗争并且涉及到不止一种贡献,所以有必要设计一个信息运动。

第四章涉及到个体传播以及如何把你想要传播且公众想知道的事情进行转化。本处共探讨了三个因素:什么是好的科学故事,如何发现并建构这个故事;如何具有说服力,把经典技术用于科学和技术以及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最后,对那些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理念和工具进行了讨论。另外,还对科普创作的质量给予了关注,还有每种媒介类型所需要的基本技巧,以及利用图片的机遇和危害。

第五章讨论的是利用媒体进行科学传播,或者说如何利用媒体达到目标受众。传播的成功意味着认识到并克服你个人专业背景和记者经历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对不同类型的记者进行了区分。这里探讨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即如何获取媒体以及如何回应他们的请求。本章最后探讨了如何学会与记者打交道,以及和记者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第六章关注的是适合一个人自己目标和可能性的最恰当的媒体。在与科学的关系方面对主要媒体进行了探讨:它们的特点,传播,受众,适合的主题,主要建议以及如何获取这些媒体。

鉴于本书涉及到广泛的议题,但是也考虑到了读者时间的宝贵,因而为了让读者更容易阅读,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没有放置标注和引文。基于这个原因,一个实用的参考文献放在了书后,以便读者可以对每章中所探讨的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部分内容更多的是那些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的文件,而不是图书和文章。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761803.html

上一篇:《科学家生存指南--科学传播》导论(三)
下一篇:Jcom2013年第一期情况介绍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