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Jcom2013年第一期情况介绍

已有 2830 次阅读 2014-1-26 10:3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前几天,接到一个任务,总结2013年Jcom杂志的总体情况,细想一下对总体情况的描述可以扩充为几篇博文,于是对2013年三期杂志分别做了3篇博文。陆续发布中.....

2013年,Jcom(Journal ofScience Communication)杂志共出版杂志三期(往年都是出版4期,2013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合并出版),共29篇文章(包括论文,主编评论和评论),其中论文11篇,主编评论3篇,评论15篇。

   2013年,Jcom杂志更换了新的主编,该主编任期5年,因而为了探讨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2013年第一期中的主编评论和评论部分是对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一些探索,其作者均为Jcom杂志的编委和忠实读者,在这些内容中,各位作者从自身的角度探讨了Jcom杂志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以及各自的期望。

    BrunaDe Marchi 在《简洁,坦承,非正式》一文中提到了应该关注科技产品,过程、假设和目标的调查,关注科学家在社会中政治情境下探讨科学家的角色问题,伦理问题以及科学和民主的问题;AlessandraDrioli探讨了《科学传播的艺术》(13年的博文专门翻译过本文);Luisa Massarani在《发展中国家和科学传播》(13年的博文专门翻译过本文)中谈到了Jcom杂志对于发展中国家科学传播和研究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开放存储,语言的问题以及欢迎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声音等;Matteo Merzagora在《我期望从科学传播杂志中获得什么》中认为Jcom的功能应该是对突发事件和议题进行报道和识别,还应该探讨科学新闻的中的数据以及科学中心、公民科学行动中的亲自动手问题(DIY)。同时伴随着论文的发表还应该有在线的讨论,把科学和其他形式的文化结合起来,关注政治中的科学问题,以及关注科学本身(即当科学和公众相遇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以及在这种相遇中知识生产的机制如何演化);Juan Nepote在《Jcom未来发展的七个备忘录》中在意大利作家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 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ium)的基础上提出了Jcom未来发展的备忘录,即清逸(lightness),迅速(quickness),确切(Exactitude),易见(visibility),繁复(multiplicity),连贯(Consistency)和整合(integration)。Manoj Kumar Patairiya在《科学传播期刊:在不确定性中穿行》(13年的博文专门翻译过本文)中提出了科学传播期刊面临的挑战,即学传播这个学科本身的身份危机,然后是科学传播专业人员的身份危机,最后是科学传播期刊也有着身份危机的风险。其结论是一份科学传播期刊必须成为研究人员的灯塔,专业人员的看门狗,学生和青年人的顾问,政策制定者的批评家,以及科学传播整个领域发展的火炬手。Carmelo Polino在《共同体与研究》(13年的博文专门翻译过本文)中认为科学传播这个领域应该和大众传媒理论,文化研究以及传播的社会学加强联系。Gema Revuelta在《虽然“如何”方面的变化让人兴奋不已,但是“多少”方面的变化则让人恼火》一文中提出一本研究性的期刊应该关注以下的要素:标题和摘要,关键词和话题,内容和文章页数。Brian Trench在《辩论和讨论的开放空间》中建议未来Jcom期刊应该用更严格的标准遴选论文,开放同行评议程序,发现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定期发布审稿人的姓名,更多地利用编委等。Maria Xanthoudaki在《对非正规学习和参观者经历在博物馆中角色的反思》中提出Jcom杂志应该更多的关注基于非正规学习和参观者研究的论文,要有主题论文,通过博客等渠道发布对主题论文的评论,关注最新趋势,比如在线出版,科学博客,网络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等。北师大的吴言在《快速,简短,且聚焦于专刊》中提出了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对当代科学传播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二是在保持现有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简短的文章,三是出版一些专刊(比如PISA调查,科幻等)。

2013年第一期的三篇文章分别涉及到了《用科学素养集群判定日本公众对科学活动的态度及其改善科学传播的潜在应用》、《加、美、英三国报纸报道中的脊柱推拿疗法》以及《向创新专家传播科学知识》。

在第一篇文章中,日本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科学咖啡馆活动的调查,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人们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态度是什么?2)目标受众是什么样的人?3)为了迎合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4)实际上什么样的人参与到了科学活动中?前三个问题有些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调查都有所设计,因而作者们决定设计并采用一个参与模型来识别不同科学活动—包括科学咖啡馆—的参与人群。同时还发展了一种在活动全程中识别参与者对科学技术态度趋势的方法。通过对4000个受访者进行邮件调查的方式(反馈1286),把日本公众分为几个集群,并识别他们对科学技术和公众的态度,作者们从中提取的三个因子是科学因子,社会因子和科学鉴赏因子,进而形成了一个由三个因子,四个集群组成的模型。通过一系列的回归分析,作者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一个“为普通公众设计的”活动,其大多数参与者也都是隶属于第一集群和第二集群的。因而每个活动的组织者都应该考虑一下第二个问题,即目标受众的问题。为了提高公民的参与以及实现科学的公信力,第三集群和第四集群的人就应该参与到科学活动中。作者们建议:首先,一个有利的因子是活动的主题和参与者通过间接的方式和科学技术存在着关联。第二,那些利用能够对预期参与者有很好吸引效果的宣传方法似乎可以产生有利的影响。对于第三集群和第四集群的目标受众来说,一个方法就是设计一个以年轻女性为受众的活动。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那么进一步理解第四集群的兴趣以及找出促进他们参与恰当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方式是重要的。因为在科学传播中,我们的目标是提升整个社会的公民科学素养,在科学传播活动中鼓励不同集群组合的参与者的参与是重要的。

在第二篇文章中,脊柱推拿疗法在治疗后背疼痛方面是一个流行的方法,它获得了较多的媒体关注,但是对其的争议不断,特别是有关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媒体如何报道这个疗法,作者们对加、美和英三国的报纸内容进行了分析,包括文章框架,有效性的证据,风险与收益,以及文章总体的口吻(支持,反对和中立)。结果表明这些报道很少提到安全的问题,以及有效性的证据,但是框架在这些报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文章是一个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作者试图通过创新扩散理论框架来探讨在Web2.0环境下科学传播如何影响丹麦的种子产业。丹麦2010年的调查显示种子生产商对于网络知识工具的需求较大,因为通过这些工具他们可以找到种子生产的科学知识,同时2011年作者们还组织了一些研讨会探讨科学传播平台的问题,并且引入了创新扩散理论,因而本文的目标是改善研究人员和终端用户之间的网络传播。最终作者们于2012年秋季设计了一个网站并上线运行。

本文基于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框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在种子行业中利用创新扩散理论有什么好处和不足?2)在未来的传播设计中用什么方式来采用这种理论?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研讨会,作者们共采集了6个主题的信息,包括1)种子行业的优势;2)创新曲线对种子生产商的影响;3)咨询人员作为生产商和科学家之间中介;4)科学家和种子生产商之间的对话与合作;5)科学知识的当前形式;以及6)电子化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最终作者们建立了网络知识共享的模型。同时作者们在结论部分认为创新扩散理论有助于解释科学创新流动的机制,但是要让这种传播模型变得有效,还要考虑知识鸿沟的风险。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762367.html

上一篇:《科学家生存指南--科学传播》导论(四)
下一篇:年前杂感一篇

1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