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家生存指南-科学传播》第一章-离开象牙塔(2)

已有 2415 次阅读 2014-2-26 15:2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公众理解科学的起起落落

我们最紧迫且最直接的信息必须是科学家自身:学会和公众进行交流,愿意这么做,并且把它看作是自己的义务—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报告》,1985年。

 

简单地说,科学共同体对这种危机的反应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即社会应该理解科学,如果公民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会一帆风顺。

这些大量科学传播活动背后的观念就是所谓的公众理解科学。这种表述成为了科学共同体针对广大公众开展的各种类型行动(图书,文章,展览,博物馆,活动)的一个标签,也成为了每个发达国家的所有项目、委员会、基金会、政府机构、科学协会和机构的显性目标。

公众理解科学已经成为了阐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准模型”。根据其基本前提,专业文献称之为的“缺失模型”,对科学或者技术公众争议的根源在于这样一种事实,即公民缺乏对科学知识、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因而,如果把这些(科学知识、理论和方法)从专业的术语翻译成更通俗的语言的话,那么这些争议就会自然而然地得以自我解决。在这个模型中,科学和社会被认为是“由一系列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分开的社会团体,这个半透膜允许信息(传播)和行动(技术创新)从科学流向社会,而不允许相反的过程”。

只要考虑到传播,公众就基本被看作是同质性的,并且是科学家产生的“纯粹”知识的被动受众,而科学家是信息流动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信息流动的审查者。因而,选择应该给公众什么样知识则取决于对公众的文化假定和认知差距,而不是基于公众的问题,兴趣和技能。

当然,公众理解科学模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极其个别情况之外,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大量调查研究实际上都发现了其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低下。但是这真的是十分重要的数据吗?如果公民对分子生物学知道很多,他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就真的会不那么畏首畏尾了吗?

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这种看待科学与社会关系以及随后的对待科学传播的过于简单的方法开始明显地显示出其不足之处。这方面最明显的信号出现在英国,也正是这个国家在1985年著名的博德默报告(Bodmer Reprot)发表之后发起了这项“运动”,并且比其他国家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经费—甚至通过一个具体的金融机构,即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简称Copus)。在2000年,英国上议院(the Chamber of Lords)在重要的实情调查的基础上起草了一份重要的报告—《科学与社会》,该报告意识到尽管付诸了大量的努力,英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仍然很低,但是对于欣赏科学的期望已经变成了对科学研究的背弃。如果英国此时在以泪洗面,其他国家也绝不会放声大笑。

不幸的是(或者是幸运的),事情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实际上,这足以让我们通过考虑传播过程本身的性质来理解单向的关系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这并不意味着贬低专业知识的价值,而是有必要做到实事求是。选择和观点,无论它们多么正确,都不能强加给一个民主社会:没人愿意接受它们,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显然会以失败告终。

在要做的选择方面必须达成一种共识,就像婚姻一样。但是还有一些更具体的原因。首先,理解或者知道科学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意味着知道更多的科学事实?很多科学理论?科学方法?还是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在每个领域中,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才是合格的,以及适合于哪种类型的受众?没人能够给这些问题提供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

此外,把公民转变成为分子生物学家或者统计学家的观点要比想象的难很多。这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他们需要知道太多的东西。比如,要真正了解电磁场的潜在风险,就有必要熟悉电磁辐射的本质,它和活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然而我们可怜的公民必须要掌握多少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啊?

第二就是所谓的专业化悖论:随着知识生产的数量不断增加,或者说至少知识被修订(两个事情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个体掌握这些知识的可能性是不断降低的。

在社会中,共享知识的基础只能减少,如果总体的知识在不断增加,而个体在经验方面的无知也出现了增加。

第三就是缺乏足够的动机。有多少人愿意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得好的科学教育?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动机?为了理解这些问题,试想一下让一个科学家成为其他一个具有重要社会相关性领域—比如法律—的“专家”会发生什么事情。

他是否真的愿意深入钻研刑事诉讼程序或者行政司法的技术性细则呢?而这些都是真正富有见地的意见的必要因素。在自己专业的领域之外,我们都是“公众”。

在某些情况下,最常讨论的科学通常是那些具有一定确定性的科学。比如,想一下气候变化的问题。如果科学共同体本身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公众理解科学又怎么能说得通呢?把公民变成科学家的观点也被证明是一无是处的。如果我们看一下调查结果,显然科学素养水平和公民对待科学的态度和观点方面是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的。比如,在美国尽管其公民科学素养水品不高,但是公民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要比欧洲好很多。一般来说,更理智的公民对特定创新所持的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会更强烈:这也是英国和意大利在转基因食品方面开展的两个重要调查所显示的结果。

作出预测比较困难。态度和观点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除了取决于事实因素—包括情感,伦理考虑,先验知识和价值判断—之外,还取决于个体的意识模型。这些都是不能通过简单地提供更多的信息而进行改变的。首先,有效的传播要求科学地理解公众(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ublic)。

传播科学是一个更复杂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特别是情感关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吗?在这个婚姻中爱情的火焰是否至少在社会的内心深处已经熄灭了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771192.html

上一篇:时间都去哪了
下一篇:PCST, SCC,SSC

2 尤明庆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