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ity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citym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博文

大数据说春运 精选

已有 8927 次阅读 2014-1-31 19:48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大数据, 百度, 春运

大数据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用大数据说话不再是望尘莫及。今年春节央视借用百度数据来介绍“数据说春运”(http://video.sina.com.cn/p/news/v/2014-01-30/193063456271.html  ),一下子让大数据再次受到关注。这里从一些网站上搜索了一些关于春运的一组图片,作为备查,并与大家分享。

目前的结果有:

最热门迁入城市:一、北京, 二、重庆,三、上海, 四、天津

最热门迁出城市:一、上海, 二、北京

最热门迁徙线路:一、成都到北京, 二、上海到滁州, 三、北京到德州,四、上海到合肥, 五、天津到德州



月二十六22時前的全國8小時最熱線路圖



支付寶發布的春運路線熱點圖



以上数据来源:http://fashion.pconline.com.cn/article_group/212521.html



数据来源:http://tj.jiwu.com/news/1941044.html


数据来源:http://bbs.feeyo.com/posts/542/topic-0011-5423829.html 


博主:百度近日上线了“百度迁徙”——通过可视化大数据方式,展示国内春节人口迁徙情况。“通过分析手机网民定位信息的大数据,能够映射出人群的迁徙轨迹。”据百度LBS技术总监顾维灏介绍,百度LBS开放平台已覆盖数亿部手机,约占手机网民使用设备总量的八成。(http://tj.jiwu.com/news/1941044.html)百度已经在大数据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延伸阅读:

从百度迁徙所想到的http://bbs.c114.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2844&page=0

百度最近加了一个新功能:百度迁徙。 在网页的Flash里面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全国各地城市之间人流移动的趋势:最亮的点就是人口移动最频繁的城市。
百度LBS技术总监顾维灏表示,通过分析5亿手机网民定位信息的大数据,能够折射出人群的迁徙轨迹。据百度官方介绍,去年8月使用百度定位服务应用达10万多个,每天产生35亿次定位请求,基本每秒接近四万次定位请求。
试想一下这种大数据应用到其它领域:
实时的交通路况分析,不必让交通广播告诉你哪条路是堵的,直接在导航上显示出拥堵的路线。
旅游的时候知道哪里人群比较多,先行绕开。
淮海路上商店哪个窗口女士们滞留的时间长,说明这个窗口摆出来的衣服很让她们感兴趣。
大数据离不开云计算,云处理。单体计算机无法处理海量数据,必然要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或者虚拟化技术。而这些技术和投资,也正是一道门槛,把类似阿里巴巴,淘宝,百度这样的庞然大物与中小型企业分割开来。将来能出现的状况可能是,作为一个广告公司,需要大数据服务来做数据分析,那么好,他必须要向淘宝或者阿里巴巴去购买这项服务。甚至城市规划部门,也可以找到百度,来查看郊区人流最密集的公交路线,然后知道应该在哪里建立新的地铁线路等等等等。
阿西莫夫在《基地》系列小说中就曾经提出:“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不可能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出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这也正是大数据应用所在:单个的信息毫无用处,但海量信息,会显示出相应的趋势,结构和潮流,针对这些数据的解读正是商机所在。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这即是新的摩尔定律。
国内针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应该不会落后美国很多,毕竟天河二号刚刚夺回超算的榜首位置,而且淘宝,阿里巴巴,百度,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早有经验。即使美国有Google, IBM, Amazon之类的巨头,但是国人庞大人口基数产生的需求及应用,是他们无法实际遇到和实践的,相信美国从来没有遇到过春运买票这种几亿人抢破头的案例。
也许某一天,我们已经不需要台式机,只需要网络和显示器,所有的计算处理工作都将用云来完成。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347-763728.html

上一篇:火车站进站人群移动特点
下一篇:科研团队模式与人才成长

11 李健 孙根年 彭真明 赵斌 赵凤光 强涛 樊超 biofans aliala rosejump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