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丽霞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ublx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能交通系统(ITS)

博文

借房子

已有 4028 次阅读 2018-7-21 23:1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上海人说把房子租给别人说是借,我的字典里认为,借是不要钱的,租是要付租金的,其实借房子,还是要付租金的。这话老朱说起来更逗,有次回来说老杨把房子“借”给李志住,老杨咋这么好呢,免费借给他,后来才知道,借,是租。

 

为了孩子上学,我们也得借房子到学校附近去了,心里很恐慌,慌浦西的路不好开,慌浦西车多人多,怕自己会心烦意燥,我已经习惯了大浦东的宽敞,慌搬过去会有很多不方便吧,日常起居、柴米油盐、锅碗盆勺,都咋弄啊。但是一遍遍说服自己,慢慢来,不要急,不要慌,12年前,你不是赤手空拳,背着个小包就来了嘛。

 

是的,那一年,应该是6月底吧,我就那么背着个小小的圆筒行李包,大清早从南通坐汽车来了,还没有苏通大桥呢,汽车要过汽渡,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站在船头看长江水,滚滚向前,一浪一浪的拍打着船头。而现在,有了苏通,有了崇启,回家的节奏都那么快,站在渡轮上看夕阳、听汽笛早已成了一种奢侈。到了汽车总站,对,还是现在那个火车站北广场,没变,我坐地铁+公交,到了郭守敬路单位门口,没进单位,而是等了一辆大桥五线,杨浦大桥那个方向开,车子一路从园区穿出来,到龙东大道,上罗山路,从杨高路那里下去,就开始看到有大片的居住区了,我想,此处应该有房子可借,就在崮山路博山路车站下了。很巧,中介找了一家,6楼,30多平米,一室一厨一卫,靠东面,房东很和善,就住在走廊的另一头,和我门对门,中间还有2家,月租金1100元,定好之后,我走到海事大学宾馆,踏踏实实的睡了一觉,后脚跟磨起的水泡也不觉得那么疼。

 

那时候简单啊,没啥值钱的东西,连台笔记本电脑都没有,手机,应该还是用的阿尔卡特,所以我经常会忘记钥匙,然后去找对面的房东开门,简单,快乐着。后来,我还借过一次房子,是老袁转租给我的,有2个房间,但是住了几个月,很短,没啥印象了。

 

2007年10月,我申请到了张江博士后公寓,碧波路,8楼, 80多平的房子,一南一北两个房间,我第一次见到什么叫飘窗,阳光洒满客厅,厨房,卫生间,主卧还有个转角玻璃窗,房子新,房型也好,人才公寓,租金1500/月,距离地铁站也近,我上班就骑自行车。那时候张江一到晚上就是个空城,圆环传奇电影院还没开,晚上极少人吃饭,我会晚上散步到博雅酒店,买个7点后打折的面包,超市可以去藿香路的联华,周末买菜可以到罗山路西侧的北蔡,现在也都拆的差不多了。

 

再借房子,就是在田林了,60几平,老式公房,2个房间蛮大,朝南,客厅在中间,没啥阳光的,晒衣服要挂在窗外,有时候滴水会有楼下的找上来。3000一个月,我3个月一付,还是蛮肉疼的。那里都是田林几村,据说是最早的工人新村,田林路、桂林路配套挺成熟,记得有个叫四海游龙的锅贴,我们经常打包。那个房子的走廊真的叫长,好像有几十家,有次,我们经过门口,看到一家新买入的在装修,2万一平,觉得好贵啊。

 

也许人都是有恋旧情节的,我们还是选择了最开始来上海的地方常住,搬回浦东时,小卡车半车都没装满,而今,我们又要搬了,却仿佛几卡车也装不走。其实,告诉自己,不要慌,生活并没有那么复杂,生活本来可以很简约。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3486-1125286.html

上一篇:孩子,致你成长的瞬间
下一篇:对城市大脑的再认识

13 蒋继平 张鹏举 黄仁勇 逄焕东 韩玉芬 戎可 朱志敏 彭真明 李学宽 高建国 夏炎 puhj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