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ett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hett12

博文

一篇SCI论文IF=0.8与IF=2.7或IF=1.8的区别有多大?

已有 24786 次阅读 2013-12-21 13:5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故事的起点是20112月的某一天,一篇稿件经过了4个月的试验,1-2个月数据处理,一个半月的写作前准备,加上一个月的写作,一个月左右的润色,(共8-9个月)他终于被投稿了。从此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出嫁”之路。

 

l  经历一

 

             选刊原因:因为写作时主要参考的杂志就是M (IF=2.73),这是该领域里面的一个专业期刊。(说他专业是因为主编就是专业人士,而且每篇稿件自己都会亲自参与评审把关;尽管中间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审稿意见:文章由“with editor”到“under review”再到“Majorrevision”用时大概1个月。这个速度还是可以的。

             文章修改:回来的意见两位审稿专家都是对文章的写作和里面的新意的地方加以了肯定,也指出了不足,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同时主编也给了comments。由于是第一次跟这类期刊打交道,每位审稿专家的意见都给予了仔细的回复,而且其中一个专家提的意见就让我把整个原始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再处理,这样的改动,是一稿所有图表的重新做。整个文章修改过程是在紧张的不断学习(学习新软件)中完成的。这一过程用时大约2个月。

             返回修改稿:修改稿在只见过Editor之后就被“reject”。原因是主编很生气,因为我把主编的“修改意见”给当成了“审稿专家的意见总结了”。没有对他提出意见的逐条回复。            

            与主编的再次沟通:上面的过程自己真的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没有送审就给拒稿了”。根据他拒稿的回信中也提到说欢迎修改后再投的话。我写了封询问的信,咨询一下文章该如何去修改。主编给了具体的回复。于是我又有了动力。

             重新组稿:这次我根据主编的建议进行了组稿,在写这篇稿件之前,我先把另一篇slope的稿件给写了;因此大概是花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我写了两篇稿件。

             重新投稿:文章审稿用时大概1个月。

             再次拒稿:这次是审稿专家拒稿了,他们主要应该是不喜欢这种写作框架,却对分析结果提出了质疑的意见,表达了他们的不满意。所以主编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拒稿了。(我真的很无奈了,这个稿件我已经尽力的认真写了,为什么呢?)

 

l  经历

 

             投稿PS:我把最新版本改投了PS (IF=2.71)。经历了一个月的审稿时间,结果是拒稿。其中,3个审稿专家都是不满意这样的写作框架,给出了的建议就是我第一次投稿时的写作框架。我明确了一个信息,还是第一稿的构思是正确的。

这次经历可以说是冲动的后果。

 

l  经历

 

             投稿EJSB我把第一稿的修改稿题目稍微改动了一下,投到了EJSB (IF=1.83)。经历了大约一个月,审稿意见回来了,就一个审稿专家一家,总体说的是文章写作不错,有新奇的地方,建议修改后发表“Majorrevise”(修改意见主要是前言和讨论内容)。

             修改稿件:根据审稿专家的建议,进行了逐条修改,因为让修改的内容不是很多或者困难。由于回来意见时我在野外,耽误了点时间,总体是20多天后,把修改稿上传了。

             责任编辑事件:经过了一个月,稿件返回来了,责任编辑通知我,你还有一个意见没有修改,我很冤枉:明明是他的工作疏忽,根本没有给我第二审稿专家的意见吗!没办法,认真修改第二审稿专家的意见(意见本来很好,肯定了文章的工作,让修改后发表,而且只是讨论部分加一个内容的修改),最后把两个专家的意见整合到一起。返回修改稿。

             拒稿:经历了又是一个多月的时间,稿件回来意见只有拒稿,审稿专家生气了。责任编辑过来额外附加一些说明,你以后一定要看附件栏什么的,但当时真的是他自己的疏忽让我只能看到一个人的审稿意见。无语了!认“点背”吧!

             

注:此后几次尝试主要是对找工作尽快把文章发表出来考虑的,可往往结果是“事与愿违”。

 

l  经历

 

             投稿P (IF=1.14):自己推荐的国际同行审稿专家一个没有,编辑部自行送审回来的“小”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几乎是没有参考价值的。评审意见短而且全是批评否定意见。编辑部的负责态度也很是问题。

 

l  经历

 

             投到韩国杂志JM (IF=1.24):韩国人的自恋情结可能也比较高,推荐的国际专家可能都没用,回来的审稿意见基本是批评后拒稿。

 

l  经历

 

             NF (IF=1.24):放到编辑部大约一个月后,编辑部以不符合期刊范围为由直接拒稿。

 

l  经历七

             

             投到JFR (IF=0.84):文章审稿大约一个月。

             评审意见:两位专家都认可工作,同意修改后发表。“Major revise”。同时责任编辑也为专业内的小牛人,给出了比较多的修改意见。总体是把我第二版本稿件的信息全部要求放到补充材料里,而且又加了一些新的信息。

             修后接收:花了大约20天的时间修改好稿件,等了一个月后,无需再次修改,终于稿件接收了。

             这一篇稿件经历的周折,不知花费了一个作者多少的经历。我不是很聪明,但每次都会很尽力。就是这样,这篇稿件才被发表出来。看后您的感受是什么呢?

             过程中由开始的只从稿件自身价值考虑,到后面不得不阶段性考虑毕业或者就业等因素在里面。

             另外,自己推荐的审稿专家:一是在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EcologyMicrobial Ecology发过2篇以上的专家。二是研究内容有与自己相近的地方。这些人给的意见都很中肯而有建设性。对于那些换专业、导师又不是行业内牛人的朋友来说,这种推荐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投稿与审稿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5897-751696.html

上一篇:亲历的“建筑拆除扬尘”
下一篇:时间都去哪了?

7 赵保明 夏少波 刘淼 唐凌峰 李升伟 高建国 w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