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十问科学研究》的答案

已有 2719 次阅读 2011-12-12 20:19 |个人分类:科学论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office, class, face, 科学研究, exactly

 

 

    《十问科学研究》一文发出来后,不少的朋友读了这篇文章,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尤其宝山兄问我能否给出答案?

    我想说的是,答案其实都在“十问”之中,大家应该心知肚明才是。中国的科技界,给我的感觉如同政界,很多问题讳莫如深。

    无论我们选择哪条路,都是“轻舟难过万重山”,如同宝山兄所言,当一个教授并不难,而要取得“院士”的头衔,却是并非容易的事。

    我们有多少的“不自由”,不是科学研究上的,而是虚名浊利方面的。从过去的“淡泊名利”,到今天的“追名逐利”,科技工作者们越来越务实了。

    当然,我们的思想的转变,不是没有环境因素的,我们确实不能一味地指责谁。我们用人民的血汗钱,培养出了一个个硕士、博士,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还不满足。他们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培养他们的国家和人民需要什么。

    现在极少有人会这么想了,认为自己的每一步,都是自我奋斗的结果。而且永远觉得,自己得到的远不及自己付出的,为此总是愤恨在心。

    照宝山兄的统计,90%以上的博士和教授不合格,他们彼此之间很少有真正的“欣赏”——“文人相轻”是中国的陋习,这也是钱学森之问的所在。

    我们为什么不能平等地坐下来,喝着茶或者咖啡探讨一些问题?不要说我不懂,从“不懂”的思维展开去,或许能有新的发现。科学没有门槛,学科的专业有,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做学问要踏实,做研究要坚持,我们要舍得奉献,前方的路才会越走越宽阔。按照这一方向走下去,你不想当“院士”都难,因为这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我们很悲哀地看到,确实有很多人在刻苦钻研,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早日成名,早脱苦海。

    我们也很悲哀地听到,你说再多的治世良言,也没有人能将其放在心上,人微言轻在中国不是虚言。

    十问科学研究,问者有心,闻者无言,这便是我的答案。

 

     20111212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8631-517763.html

上一篇:爱需要一个教育启蒙机构吗?
下一篇:我给儿子唱首歌

1 wgq3867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