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扎根理论不属于定性/质性研究的范畴!

已有 3213 次阅读 2021-11-4 13: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总结一下上个月(2021年10月)在群里的部分讨论内容。


上个月在群里分享的、Kelle(2007)一文中提到理论敏感性(theoretical sensitivity)。刚好群1里某同事(ref.)不久前私下和我聊过他的想法,仅仅借用扎根理论里“理论敏感性”这一术语本身。我的意见是,要非常谨慎,如果是背离了原本的意思。看看Kelle(2007)是怎么理解这一术语的,"theoretical sensitivity, the ability to grasp empirical phenomena in theoretical terms" (p.141)。这是这一术语原本的意思吗?没弄明白,还说Glaser 的是“大杂烩”(p.138)。这样的闹剧一直都在上演。我也注意到在中文文献(ref.)里,有人在附和。


群里某同事(ref.)转发的这一组线上会议截屏。这不是扎根理论!截屏里提到的“程序扎根理论” (Strauss & Corbin, 1990)的作者本人、Corbin (in: Corbin & Strauss, 2008)也书面承认了,从最初的扎根理论演变成不同的、扎根于材料的理论建构方式。说得很对,不是所有长胡子的男人就要喊爹。这位同事(ref.)还问到,“程序扎根理论”和真正的扎根理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篡改了最初的扎根理论。

回应群2里某同事(ref.):我很快看了一下Kelle的这篇文章。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去年我和群里的陈尹博士在电话里有讨论过Kelle的一些观点。我还是坚持前天我的说法:“类似Kelle这样的人很多,在英文文献里。这些人(1)没有自己动手做过一项扎根理论研究,(2)把所谓不同版本的扎根理论都当作是扎根理论,(3)尝试着对扎根理论提出一些“建议”,就像上文里的那几个”。我今天再补充一点,(4)把扎根理论当作是定性/质性研究方法。我在这里引用Kelle(2007)一文中的两个说法来说明我的上述判断。(一)Kelle (2007)在几处提到,(譬如,在开放性编码阶段,p.136)淹没在大量的数据里的情形。我看到这一点就可以判读,Kelle (2007)既没有真正做过一项扎根理论研究,又没有彻底了解这一方法。如果按照扎根理论的程序/步骤,怎么可以会淹没在大量的数据里呢?参考:冯园(2021)一文,她也有提到过度编码的情形以及她的反思。(二)Kelle (2007)的误读和断章取义,Kelle(2007, p.136)直接引用Glaser & Strauss (1967, p.3)的原话,“of course, the researcher does not approach reality as a tabula rasa. He must have a perspective that will help him see relevant data and abstract  significant categories from his scrutiny of the data.” 这句话里的“perspective"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指,研究者一定/必须要具备理论知识?从而帮助他从数据里提出概念?

继续回应这位同事(ref.),是否是扎根理论,我在群里也反复提到,连斯特劳斯的同事/学生,科宾(2008)她自己都在书里承认了,“从最初的扎根理论已经演变成不同的、扎根于材料的理论建构方式”。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扎根于材料的理论建构方式就是扎根理论。这难道还不够清楚吗?这些人当然“都不是傻子”,不然的话,科宾(2008)怎么会在书里承认呢?关于如何甄别是不是扎根理论的问题,只要看到“主轴编码”,要研究的是研究者在最初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在扎根理论前加上各种各样的“主义”,没有真正地做“理论性采样”,形形色色的“本土化”、“XX化”等等,就彻底不是扎根理论了(ref.)。为什么说不再是扎根理论,因为他们都篡改了最初的方法。要高度警惕那些打着“XX主义”,“本土化”、“XX化”等幌子从而篡改这一方法的企图。“perspective"可以是“研究者的背景知识”,任何研究者都有她/他的背景知识,但不是所要研究的某领域的理论知识(ref.)。冯园(2021)的背景知识可能是法学,但是如果她去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这一群体的话,她不需要事先有和这一群体有关的知识(理论)储备。

有关Eisenhardt(2021)案例研究一文里的问题,我和邓/张两位老师陆陆续续在讨论中,会单独评论。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8901-1310904.html

上一篇:2021年9月一些有关扎根理论的私人沟通
下一篇:有关冯园(2021)的研究之问与答 (1)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