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gerblad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gerblade

博文

科普与人文

已有 3818 次阅读 2010-12-27 14:0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科普, 人文

       当代中国人习惯迷信科学,认为只要我们的科学技术足够发达,就能够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换言之,我们现在被林林总总的问题困扰,那是因为我们的科技不够发达。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民族从高度自负大转弯向过度自卑,也就得上了科学的依赖症。科学的能量是无穷的,但是科学真的是万能的吗?科学承担得了这么多的责任吗?这些是我们赋予科学的还是科学确实与生俱来就该具备的?或者说是我们人类不愿意承担自身的责任,而过分地依赖科技或是赋予科技过多的责任?

      同样,在这样一个贴着科学标签的科学化时代,科学普及也被赋予了过高的重任,被认为是提高人们科学素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科普或许可以做到这些,但是,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就能够必然让人们的幸福感更强吗?同时,科普就一定会带来正向利好?我们的科学工作者(我不习惯尊科学家,在我的字典中,科学家是个非常神圣的词,而目前的群体中,可被称之为科学家的太少,为了“科学家”这个词不滥用,故统称之科学工作者)习惯宣传、普及科学的有利的一面,而向公众隐去不利的一面,这样的结果是公众越来越迷信科学,认为科学的就是好的。但是这就是科学精神吗?如在转基因的普及中,科学工作者、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宣扬转基因的好处,可以消除贫困啊等大功劳,但是,转基因食品会或者可能潜在带来什么危害,或者说怎样才能将其潜在危害降至最低等,却只字不提或者语焉不详。幸亏我们处在了信息时代,公众的信息渠道不再单一。但是,也恰恰是因为处于信息时代,公众获得的信息多元化,才更需要真正“科学”的声音、“科学”的释疑,这样才能引导一个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

       同时,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在科普中,总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态,存在一个基本假定,就是科学是有利的,科普的东西是一贯正确的,允不得公众质疑他们科普的知识。其实科普的不一定都是精准无误的知识,科学工作者与被普及者还是以相互讨论和学习的姿态为好。知识(科学)无止境,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上正确的东西是有一定前提的,科普中应该向公众交代好适应条件,而不是普适性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样才是正确的科普,传递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或者还加上了人文精神。使公众在了解或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后,自己能够判断,使之有利于提高公众生活的幸福感,而不是滋生害的种子,否则不如不普及。

      科普应该以人本思想为本,应有助于民生、民有、民治、民享。或者说,我们注重普及“赛先生”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德先生”的普及。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9734-397980.html

上一篇:什么是科普?
下一篇:体制改革是科普资源建设的出路

4 刘钢 陈辉 许培扬 唐常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