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经济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ndlight 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三个变量互相制约和发展。

博文

信息的时效性,兼答丁香园qq群禁令和武夷山老师的百科全书构想

已有 3437 次阅读 2012-3-1 12:57 |个人分类:思辨|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百科全书, 丁香园

赵凤光
这是针对丁香园qq群禁令的回答:
 
群还是有不少需求,希望尽快出台丁香园版qq。专业实时聊天工具可以自动转换为帖子成为丁香园可积累的知识宝库。
只有有人做精选或删除无关信息的工作即可。
我现在参与约40个群,有几个群的这方面要求也挺多,比如人才网,有很多人找工,有很多人招工,需要整理积淀相关信息。

另,信息基本有时间性,有些可能就是当天有效,有些招聘信息可能有几个月,有些知识和法规讨论可能有几年,但一直长生不老的信息基本没有。

印象最深的是我当年的理事,他曾经撰文写道,自己主持修建的高交会馆,成为深圳深南大道的地标,他说希望几十年后,和自己的孙子逛街时,可以跟孙子说,这是你爷爷当年主持修建的。可惜没几年这个会馆就被推倒了。建筑都做不到百年,具体的信息想百年还是有一点问题的。
 
之前还看到武夷山老师想构建百科全书体系的知识库。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97662
从信息的时效性来看。应该不是所有的信息能转化为百科全书。
三维与四维的关系?
 
 
附:丁香园的禁令和其创始人对此问题的思考
 
鉴于前段时间,因为论坛内某些会员自行组建QQ群而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同时为保障会员的身份和信息安全,及为论坛提供一个清净的环境,丁香园将禁止普通会员、版主及管理员,以个人或者某个组织名义,邀请丁香园会员加入QQ群、Google圈子、新浪微群等社交聚合工具,进行专业讨论或者娱乐灌水。严禁在论坛(包括帖子、短消息、个人签名及丁香客)内召集、邀请会员加入QQ群等社交网络。违禁者一经查实,将给予禁言、封IP甚至删除ID等惩处。

感谢您的理解和协作。

丁香园管委会

2012年2月27日
 
天天 wrote:
从头说起。

之所以有人热衷于建QQ群,我觉得主要是他们平时用QQ聊天聊习惯了(也许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吧),所以觉得移植过来讨论学术也行。其实小范围,比如实验室内部,自己科里用QQ群是没什么问题的,大家说说专业,讲讲八卦,反正没人拿他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情,只是个辅助交流的工具而已。

但回到专业本身,QQ群真的适合交流学术内容吗?仔细想想,其实并非如此,学术内容是需要反复讨论,反复研读的,这种学术交流和我们日常对话聊天是有很大的区别。学术交流需要思考,需要证据,需要回顾,需要观点碰撞。而日常交流则是流水式的形式,不需要证据,更不需要回顾和品味(大家都把“Review”翻译成“综述”,其实“Review”的字面含义就是“重新看/反复看”的意思),因此QQ群的很多聊天内容无法沉淀发酵,说过了就说过了,对专业建设并没有什么益处。

更重要的是,学术交流不但需要同专业的同行看到,更需要不同专业的同行也看到,相比之下,论坛的形式更开放,信息流通的趋势更“平”,这些都是QQ群做不到的。当然你也可以说QQ群都能实现这些,没错,特例永远都存在,我承认。但谁能给我举出QQ群推动了学术建设的实际例子来?从当年的OICQ开始(我算是qq的早期用户了,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OICQ了),直到现在的QQ群/QQ空间,我是没有看到的。相反,我反而看到腾讯几年前收购了康盛创想(康盛创想是Discuz的母公司,中国最大的论坛程序提供商,但丁香园的论坛程序不是Discuz的,是我们自己写的),我反而看到腾讯在论坛服务方面在发力。

所以禁止QQ群倒不是担心会员流失,如果网站做的不好,禁止QQ群也白搭,大家会用脚投票的。主要是我们对QQ群交流学术的方式不认可,不接受所致。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542-542859.html

上一篇:贺承军 我所认识的海普瑞
下一篇:对人大提案的一个建议,死亡原因的全国性统计

2 许培扬 李伟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