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黄猄蚁——恼人的雨林小“刺客” 精选

已有 5769 次阅读 2023-2-13 07:24 |个人分类:虫行天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IMG_9380四脚伶仃的黄猄蚁.JPG

细脚伶仃的黄猄蚁

在雨林中行走,千万要及时察觉身体上某些微小的异样,并做到及时检查、及时处理,这是最起码的生存之道,也是我在一次次教训后才体会出来的。有一次,我在印度尼西亚的哥伦打洛省一处人迹罕至的热带丛林中穿行。这片雨林与以前去过的雨林有所不同——林中长满了太多的藤蔓,也难怪,藤蔓是这里的特产,藤竹编织器是这边重要的出口换汇品,哥伦打洛省的首府就是世界闻名的藤条贸易中心,因此也没太在意。在路过一条窄路时,一条青而细的藤条轻轻扫在我的额头上,我仍不在意,想正常照直走过去,没想到那根藤条仿佛浑身挂满了鱼钩,钩上的倒刺一下剐进我的头皮里,把我拦了一个趔趄。我赶忙退回一步,一只手扶着头皮,另一只手慢慢地从皮肤豁口处把刺退了出来,竟没感到疼,可过了一阵子,觉得额头上流下一绺子汗,无意间拿手一抹,怎么是粘的?伸手一瞧,红的......原来,这些藤本植物在幼年期,为了防止食草动物的啃食,会在身上“装备”出带有“毒针”的尖刺,被这些“毒针”扎伤后,有的会立即感到火辣辣的疼,这属于“即收即支”型报复;有的感觉不到疼,但会让你不知不觉流血,堪称“延时收益”型报复。晓得它们的厉害后,我立即找了处比较干燥的地方,把包里的长款裤褂拿出来,老老实实地穿戴整齐。又往前走了一阵,忽然感到胸脯上仿佛有什么东西刺了我一下,也许是表皮神经敏感吧——我这样安慰自己。此时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湿透,贴在身上很难受,但又不方便脱,心想忍忍也就过去了,于是又往前走了几步,忽然,又一下刺痛,这次是在肚子上!不对,衣服里一定进去了什么咬人的东西,我叫住前面的向导让他等我,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解开纽扣,只见一个小小的黄蚂蚁正用它的一对大颚死死地钳在我的肚皮上。我见状用手指轻轻捅了捅它的屁股,它不撒嘴,又捅了捅,它张开大颚往前爬,我迅速将它从身上掸了下去。但凡遇见这种状况,可千万不要贸然把它拍死在自己身上,因为它在咬你的时候,那对大颚还深深地钳在皮肤里,这个器官又小、又硬,很难取出,有些种类的蚂蚁还有毒,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地方,嵌在皮肤里的大颚相当于一根取不出来的毒刺,可诱发更深度的感染或过敏。当然,如果能让它松嘴那是最好,若实在不肯松口,那就只能先将其身体部分掐掉,留下头,然后用手指甲或小镊子小心地将其完整地从你身上取下来,才是最安全的处理方式,如果在做完上述操作后,有条件再用酒精或碘伏擦一下,那就更完美了。咬我的小蚂蚁叫黄猄蚁,是热带丛林中最常见的种类。不要以为它刚刚是专门来袭击我的。它的家就住在我刚刚经过的树上,而它行走的交通线,就是搭在两树之间的藤条,很可能是我在不经意间,头或者肢体擦到了这些藤条,把它刮了下来,它感觉受到了威胁才下的手。

IMG_5394幼年藤蔓上的尖刺.JPG

幼年藤蔓上的尖刺

雨林中的藤蔓IMG_5372.JPG

雨林中的藤蔓

IMG_9391打招呼的黄猄蚁.JPG

打招呼的黄猄蚁

在林中就餐或休息的时候,我喜欢蹲在地上,观察这些忙碌的小家伙们,因为我总觉得它们是整个蚂蚁家族中最具情态的物种。它的名字——黄猄蚁,来自它的形态和颜色,所谓“黄猄”,是我国两广地区对一种赤黄色的小鹿——赤麂的俗称,在野生动物法规出台前,黄猄是这一地区常见的猎兽,经常被挂在野味店里,因此被人们所熟识。而这种蚂蚁的体色呈赤黄色,肢体细长,行动灵活,还真像一头微缩版的小鹿。颇具情态是因为这种蚂蚁连接头部和腹部的胸节十分发达,令你感觉它好像长了条转侧灵活的脖子,而胸节发达也令前肢更加灵活,可以像小鹿那样抬起头和前脚作扒搔状,并且这种蚂蚁的眼睛是黑色的,不像其他蚂蚁,黑乎乎的头上长着黑乎乎的眼睛,也看不出个“五官”,分明的眉目也令它有了“表情”。

不过,你也不要被这些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尽管长得像小鹿,在昆虫世界中,它却是不折不扣的食肉“猛兽”。它们有极强的攻击性,凡是遇到行动不如自己灵敏的昆虫、蠕虫、爬虫、小兽......总之,只要是蛋白质构成的东西,都会沦为它们的食物,甚至连同尸体和自己的近亲也绝不放过。我就曾看到一些黄猄蚁用大颚咬着比自己还大的其他种类蚂蚁往家里赶,一边跑还不忘一边和同伴打招呼。

IMG_9403黄猄蚁猎捕到一只和自己体型相当大小的其他种类蚂蚁.JPG

黄猄蚁猎捕到一只和自己体型相当大小的其他种类蚂蚁

我们的祖先早在1700年前就注意到黄猄蚁的这一性格,并让它为人类所用。《南方草木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书中记述了一则我国南方人民用黄猄蚁防治橘树害虫的故事,堪称最早被记载的生物防治技术。当时的人们用草席将黄猄蚁的蚁巢包裹起来,放到橘树上令其自由生长,就能有效地控制虫害,还说“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当时每每看到这里,不禁要问,黄猄蚁的蚁巢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能用草席包裹起来?尽管书中说其“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但这句话说得太过简略,听起来一知半解。直到又后来的一次雨林之行,才解开了这个谜。

闭鞘姜是东南亚雨林边缘经常出现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到花季,在植株顶端,会绽放出大朵大朵美丽的姜花。我有一次刚到达雨林边缘时,距离花期还早,见到闭鞘姜红彤彤的大圆花蕾傲然挺立,十分有喜感,为它拍了许多照片。我发现一些黄猄蚁就喜欢在这些花蕾上爬来爬去,而这些受欢迎的花蕾上或多或少都顶着一些露珠,黄猄蚁就贪婪地舔舐这些露珠,我意识到,这些露珠是花蕾分泌出的、有甜味的“蜜露”,它吸引蚂蚁保护它不受食草动物们的侵害。忽然,我又发现那个大花蕾下面的几片叶子被什么东西粘了起来,看起来像个大粽子,黄猄蚁都是从那个“粽子”里爬出来的,难道这就是黄猄蚁的家?我见有一片叶子翘起一个角,似乎很容易拉开的样子,便小心翼翼地用指甲把这个角揪起来向下一拉,呀!成千上万只蚂蚁犹如瀑布般倾泻出来,原来这就是书中说的,巢似“囊”,而“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而所谓的“薄絮“是蚂蚁为了将树叶粘在一起而吐出的丝。(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IMG_9405在闭鞘姜植株上筑巢的黄猄蚁.JPG

IMG_9361闭鞘姜的花蕾吸引了大量的黄猄蚁.JPG

在闭鞘姜植株上筑巢的黄猄蚁

(本文发表于《我们爱科学》杂志,此处为未删节过的全文。)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8-1375986.html

上一篇:寻找婆罗洲密林中的“小大象”
下一篇:探秘南极一角 斯科特和沙克尔顿的小屋

10 张晓良 郑永军 苏德辰 姚小鸥 许培扬 尤明庆 吕秀齐 杨正瓴 张明伟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