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唯真 做人至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a 关注人口学科发展,探讨GIS技术问题,进行科学数据整合。wya486@163.com

博文

再谈目前人口学界需要商榷的几个大问题

已有 3334 次阅读 2011-4-29 10:45 |个人分类:人口数理分析技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北京大学, 老龄化, 人口红利, 人口结构, 陆杰华

http://news.163.com/11/0429/01/72P7G0R100014AED.html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学家陆杰华表示,对零增长预测的时间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大致都差不多,2032年、2033年左右,十年前预测时大约是2040年以后才能进入零增长,现在提前了,这和生孩子少密切相关。

零增长实现前,人口的数量还是会增长,但更需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化,比如少儿比重、劳动力比重和老年人比重,将来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持投资、消费和劳动力都是很关键的问题。(除了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之外,还有什么“人口结构”的变化?在人口学中“结构”和“构成”是否等同?结构一般翻译为Structure,一般用在Age and Sex Structure of A Population。不知其他人口指标中是否也可以用“结构”一词?如职业、学历等。因为中文普遍用的比较乱,很多国人区分不开,所以请举英文文献的例子。)

对于怎么看待零增长,陆杰华认为不能简单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过去认为零增长是好事,那个时候是考虑到人口是人‘口’,要占有资源像粮食,但是后来也发现人口也是人‘手’,是劳动力和家庭供养,到了零增长不完全是个好事,要看结构的变化。”(是否仅指人口年龄性别结构?)

与此同时,老龄化伴随着子女减少和高龄老人增速越来越快是一种普遍的趋势。陆杰华说,“这个问题与我们目前讨论的人口红利有关,出生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对未来的劳动力供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我们还是劳动密集型。还有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政府在加大养老的投入,但中国目前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少了意味着养老资源减少,今后怎么支撑养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键词2 计划生育

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陆杰华认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任务,但过去理解计划生育就是独生子女政策,这个观点在不断改变,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要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合理的范围内要逐步调整,比如由现在的“双独”可生两个孩子,变成“单独”可生两个,这几年慢慢的都会改变。其实也都提到了日程,有些省份已经在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既然是国策,怎么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从而导致过去和现在的理解可以不同。国策如同法律,还能怎么理解怎么执行吗?既然是国策,几个省就能修改调整吗?)

他认为,将来肯定不会放弃计划生育政策,但二胎三胎都是计划生育,(照此逻辑,十胎八胎都是计划生育,有无计划生育都是计划生育!概念不定,如何讨论?)根据研究者的设想,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国民无论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不论是不是独生子女,都可以普遍生二胎。但是在过渡的时候,总是渐进的,比如由“双独”过渡到“单独”,要考察政策长期累积的效果,如果一下普遍放开二胎的话,零增长就不是2032年了,可能就要推迟了。(零增长保持在2032年很重要吗?推迟到2040年不可以吗?有何严重后果?)

至于各地的政策取向,陆杰华分析,计划生育条例都是各省制定,各省都对生育有长期监测,包括生育水平等各种变化,决定是不是要采取政策调整或完善,但不会全国一刀切的放开,肯定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步开始。

他认为,一些超低生育率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一些城市化比较快的地区,生育率比较低,就要考虑开始调整。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是一个临界值,这些地区都是相对很低的,需要完善调整。(如何确定的1.8是临界值?1.7、1.9、2.0不可以是临界值?谁论证过的?)

关键词3 流动人口

地区经济受制于人口流动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

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因有大量流动人口,因此并不觉得缺劳动力,不需要做人口政策调整。陆杰华认为,这些地区享受的人口红利都是靠外来人口,而这些劳动力不是长期的、固定的,将来这些人的流动就会对地区经济有很大的影响。(为何不从全国角度看?只从地方利益出发,人口流动问题永远无解。)

他以北京为例,认为北京的人口红利也是暂时的、短期的,不解决二元体制问题,这些人很难在城市稳定,现在1000多万基本上都是年轻的劳动力。(之前的很多研究中,人口红利都是从年龄结构角度衡量的,为何还有一个所谓的北京人口红利?谁将人口红利引入了区域的概念?照此说法,全国每个省的人口红利期都不一样,而且跟流动人口有关,所以是个无法说清的问题?)

陆杰华认为,现在13.39亿人口,两个超过亿的群体需要特别关注,“流动人口”和“老龄人口”。最重要的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他认为,2亿多流动人口,只有“进口”,却没有融合的制度安排,将来会是很大一个问题。(这两个群体有交集,有转换,所以研究对象难确定!融合也是政治和哲学问题,需要先定义什么叫“融合”,是求同还是存异?形式上也许取消户籍等身份限制就可以了。)

此外,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虽然在五年或者十年完全做到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趋同很难,但是要有时间表,消除本地人和外来人在待遇上和服务上的差异。要让外地人成为社会稳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样社会才会比较稳定针对1370万人没有户籍,陆杰华认为,虽然这部分人从总量上不是特别大,但是和过去统计时瞒报、漏报有关系,有的人可能不愿意报,比如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这部分,生了孩子以后不申报。

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就要把人口的各种信息收集到,这1000多万中超生的比重应该比较大。由于目前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根据人头来算,比如教育、卫生等,这将是很大的一个利益群体,将来要逐步解决这个问题。。(都是行政管理问题吧?)

可见,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主观能动的部分,与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哲学等一切问题均有联系,不一定是人口学家能够搞清和解释的。但陆老师还是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

1、研究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人口红利、老龄化等问题的解读

2、人口红利到底是什么?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劳动力是否过剩?如果过剩,即使劳动力数量下降,也是好事,是红利不是负利!

3、流动人口问题从空间讲,是经济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从制度上讲,是福利不均等的问题。解决了经济布局和福利均等问题,人口流动自然没有问题。

可见,人口年龄结构基础理论和人口空间合理布局才是人口学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家每年投入那么多研究经费,这两个方面出了什么成果?应该好好综述一下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1711-438605.html

上一篇:人口全员个案信息系统:数据整合还是另建?
下一篇:人口基础信息库会变成“唐僧肉”吗?

2 张学文 宋敦江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