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kpum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zkpumc

博文

海南纹面女的命运

已有 4704 次阅读 2010-10-2 10:46 |个人分类:走遍中国|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马克思, 纹面女, 近亲结婚, 族内婚姻

2009年年底,到海南旅游,所选择的精品路线中有一站是当地民俗展,其中的尚健在的年逾70的文面女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这位文面女,身体清瘦,精神矍铄,盘腿坐在炕上,和我们打招呼(我们当然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因为当时参观的这个寨子里光线较暗,当时只是感觉这位文面女面部的确有一片黑色的图案,但是具体是什么、多大范围、身体其他部位还有没有,均不得而知(关键是自己也没有进一步刨根问底的兴趣)。返回唐山途中,也只认为这是一种当年的图腾崇拜,对于其深一层的含义,一点也没有多想。
 
最近几天,偶尔打开电视,科教频道正在介绍的海南文面女的故事,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节目是从海南黎族的一个传说开始的。大概意思是,在几千年以前,大陆一个姓氏分支迁入海南岛,由于条件恶劣,最后只剩下兄妹两个人。当时,氏族内部是不许通婚的,更何况兄妹。于是,兄妹两人决定,分头去找自己的配偶,并约定3年后在同一地点见面。三年后的同一天,兄妹两人都没有找到自己的配偶。为了种族的延续,在兄妹两人见面前,妹妹毅然决然,在自己的脸上刺上的许多花纹,免得哥哥认出自己。于是,黎族终于得到了延续。
 
在节目组采访中,发现了更多的信息,比如,从被采访的几个文面女的面部花纹中发现,不同村落的女性,花纹形状都不同,当地人通过这些花纹可以很准确地辨认出某个女子属于哪个村落的;每个纹面女的膝部都纹有青蛙的图案等等。但是,和传说最接近的还是那位纹面女所传唱的纹面歌,大概意思是,女孩大了,该出嫁了,纹面后好找到一个如意郎君。
 
从节目提供的信息看,即使在解放初期,年轻女孩纹面纹身仍然是当女孩的成年礼。
 
节目更多的是从文化的陨落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因为解放后很少在有女孩愿意纹身,这种技艺也逐渐失传了,一起失传的可能还有哪些没有来得及解释的面部图案。
 
海南黎族文面女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可以肯定无疑的是,海南黎族先祖们迁入海南地区时,社会群落已经进入文明阶段,即已经实行了严格的群族外婚制度,即本族男子不能和本族女子通婚。我们可以把传说认定为一个极端情况,在哪个情况下,种族所剩人口有限,为了种族的繁衍,不实行族群内婚姻,种族将无法延续。但是,黎族先祖同样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族内通婚的危害,因此,在种族得以延续后,就恢复了先前一直被严格禁止的族内婚制,而且还把这种制度符号化,即用不同的符号代表血族关系的远近,面部图案越接近,女孩的居住地也越接近。这应该是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中提供的素材是完全吻合的。
 
但是,为了验证上述推断,必须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当时自愿纹身的是妹妹而不是哥哥?因为如果纹身的是哥哥,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处于人类发展的母系社会(或称为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反之,为父系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晚期阶段)。而如果是在父系社会阶段,这些纹身是否有别的含义,比如除了居住地距离决定的面部花纹的明显差别外,同一个村落妇女的面部花纹是否有差别,如果有差别,能否反映出当时的婚姻形式,即是群婚还是对偶婚,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妻多夫制。
 
如果摩尔根在世,实地考察海南省黎族的文面女,获得的素材用来充实他的《古代社会》的不足,也未可知。
 
纹面女作为一种文化残存,消失是早晚的事情。还有更多的文化残存也在逐渐消失之中,比如河北地区太行山脚下同姓男女不许通婚、个别地区女性多性伴倾向等。这些文化残存的消失,除了引起我们悲天悯人的感叹外,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并促发我们的行动:观察这些原始的文化残存或许是揭开人类行为的钥匙。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种原始的文化痕迹即将消失殆尽;试想,如果袁隆平先生当年没有发现那株野生籼稻,可能就没有了今天的高产稻谷品种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1257-369011.html

上一篇:一本难得的好书
下一篇:Graph Theory: 1736-1936

2 黄晓磊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