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行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uidcloudy 花香莫若书香远,厨味无如世味高

博文

李清照的“三愁”

已有 3436 次阅读 2009-8-3 14:33 |个人分类:博览群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字了得?

 

人们常说女人是天生多愁善感的动物,甚之者如黛玉姑娘,看着片片落红吟咏一曲《葬花吟》。“愁”字仿佛是大词人李清照最难舍难离,使之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人。与丈夫赵明诚的离愁别绪,那是闲愁,相思之愁;金人南侵,国将不国,四处流亡,居无定所,愁压心头,连一只船也载不动;最后,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咏出一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感动着后来人。

       “情愁、国愁、学业之愁”——看了梁衡的一篇历史散文《乱世中的美神》,才发觉李清照词中的“愁”字,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诠释。

       特别是学业之愁,文中也提到这么一个故事: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

在李清照的一生中,寻寻觅觅着三样东西:国家民族的前途,幸福的爱情,和自身的价值。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有着非凡的才华,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

“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

“女子无才便是德”,隔壁老奶奶常常跟小女孩们说。小时候我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男子能做的事,一到女子手中就被称作“亵渎”,我知道女子并非圣经故事中亚当的一根肋骨做成的,并非男子的附属品。渐渐长大后,才发现,女子在寻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上,与男子相比有着更大的困难,也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也许小学、中学里面,你发觉男生和女生在学业上的待遇没有两样,但到了大学、研究生或者更高的学历,女子面对的压力就更大了,有来自家庭的,还有社会的。网络上流传着,“女大学生是黄蓉,女研究生是李莫愁,女博士是灭绝师太,女博士后是东方不败”,灭绝师太和东方不败啊,谁感要啊!记得一个朋友给我说过她的一个博士师姐,在河南早就结婚了,为了求学来到南方,婆家不谅解,觉得是个不安分的媳妇,最博士帽还没来得及带上就落得个离婚收场。

不过,现在有才的女子并不像南宋那样寥若晨星了,可以在更多的领域跟男子争一席之位,因为现在女子学会了泰戈尔的一句话——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126-247166.html

上一篇: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下一篇:比尔盖茨的做人十理

2 武夷山 刘畅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