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行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uidcloudy 花香莫若书香远,厨味无如世味高

博文

悲剧人生 精选

已有 3729 次阅读 2008-6-11 21:41 |个人分类:感悟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还记得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在一次“百家讲坛”的栏目中,讲述有关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以及对其《红楼梦评论》的评说,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独处的时候时常潸然泪下,也许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一个悲观主义者,也许这也是我对悲剧人生的一种理解。

终王国维的一生,充满着悲情色彩,造就了他的悲剧人生。自小母亲去世,三十岁时,父亲、继母和妻子也相继离开人世,形影相吊,人生的悲哀莫过于孤独与寂寞。加上当时这片华夏大地,满目疮痍,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局混乱,北伐军进京迫在眉睫,在关于溥仪的事上,王国维遇到情感和理智的重大冲突。情感上,他是溥仪的老师,总有师生的情义;理智上,他不赞成溥仪甘心当日本人的傀儡。这是矛盾压抑着他,北伐军越靠近,这种压抑越强烈。“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年来岁月,谁与倾诉?最终这位国学大师选择投湖自尽来了解他的悲剧人生,把一生的愁苦永埋这片黄土大地。

他的自杀,我是可以理解的。在那个军阀混战,国难当前的年代,对于一个旧派的知识分子来说,他又能怎么样呢?他开始向西方望去,找到了同样具有悲情色彩的德意志哲学家——叔本华。我也曾经读过叔本华的著作,这个德意志的唯意志论者,一个悲观主义者,以他的理论诠释着一段段悲剧的人生:人是受到意志控制的,意志的欲求无穷无尽,当一个欲求得到满足,另一个新的欲求就会产生。当欲求得不到满足时,人生就会产生痛苦,欲求不灭,痛苦不消,真是“苦海无边”。但叔本华反对自杀,他认为自杀并不是意志的自我否定,相反正是意志的自我肯定之极端。自杀只是把自身的身体毁灭,但并没有把欲望毁灭,欲望不灭,那么痛苦也就不会消失,因此自杀不是痛苦的解脱。

对于王国维来说,找到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可谓对他心灵的一种慰籍。他想运用这种哲学理论,改造民众的思想,使之感受到生命欲望的痛苦,痛定思痛,激起民众救国之心。但他没有把这个理论贯彻一生,虽然他也说死亡并不是悲剧人生的解脱,但他却偏偏走上这条死亡道路,可谓天意弄人!但我想,支持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的什么呢?也许是一种责任感: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还有对国家的责任。当活着的人在那一瞬间,自己已经没有对任何事物负责任的能力,心中只有无穷无尽的痛苦,“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这些痛苦使人失去求生的意志,而又无人倾诉时,心中的苦闷无法释放,就很容易走上死亡之路,这也不是理性思维可以控制的。一个突然的念头,使你觉得生无可恋,无牵无挂,倒不如了结生命痛快时,你也不会理会从前的理论是对还是错。

我还想谈谈悲剧。王国维也把这种唯意志论套在《红楼梦》上,写作《红楼梦评论》,解释书中的悲剧人生。他以古希腊的悲剧为依据,总结出人生的三种悲剧:一、“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二、“由于盲目的命运者”;三、“由于剧中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在叶嘉莹教授的评说中,认为在东方和西方文学中有着一处区别,就是关于一种悲剧色彩。西方人喜欢写悲剧,我读过的就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汉姆雷特》,莫泊桑的《羊脂球》、《项链》,还有大仲马的《茶花女》等;而在东方文化中,特别是中国的古典文化,很少有这么精彩的悲剧。也许中国人乐天,也长期受到儒学的统治,喜欢一种美满的结局,这也是在生活中得不到实现的,希望在剧中得到满足。但我觉得这种盲目的乐天精神,创作出这些超现实的文学作品,只是给处于水深火热中人们的一种麻醉剂,给予美好的愿望,并不能震撼他们的心灵。往往悲剧更能洗涤人的精神,使人刻骨铭心,让读者看到人性贪婪与欲望的一面,也只有悲剧才能使人从痛苦的罪恶中得到启发,超脱出来。正如我上面所说的西方悲剧,虽然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悲剧的发生,看到悲剧让人心里不好受,但这些悲剧却让我一辈子难忘,让我看到社会罪恶与人性丑陋的一面,予以我们生活的警惕。

虽然西方的悲剧是多,但我总觉得欠缺一种味道,可能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可能是我的文化底蕴问题。其实中国也有一些经典的悲剧,《红楼梦》正是一部伦理悲剧。王国维认为,在三种悲剧中,第三种“由于剧中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是悲剧中的悲剧。《红楼梦》就是营造这种悲剧色彩,造成悲剧的并不是恶人设计陷害,也不是意外天灾,而是许昌的人世间,寻常的人与人的关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百辞莫辩,辩也辩不清是非的悲剧。正如百余年来,谁也说不清,究竟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在寻常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微妙,错综复杂的。见微之处,建立起一段又一段关系。悲剧的人生,并没有对错之分,你如何待人并不一定换来别人如何待你,常常会发生“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现象。在这里我想到一部悲剧《天涯歌女》,小时候看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只是觉得结局不好。但现在人长大了,思想成熟,人生阅历也丰富起来,现在再重温,从剧的开篇哭到剧的结局,就连在旋子的一些开心时光里,我也觉得心酸,反衬着她的悲剧人生。主人翁旋子心地善良,一生以真诚待人,最终孤身一人,落得疯癫收场。我对她的悲剧人生感到惋惜和痛苦,她的悲剧正是在这种寻常的人际关系中形成的。这会一辈子刻印在我的心中,我真正体会到当时黑暗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你谀我诈的嘴脸。“少年不知愁滋味”,总喜欢看琼瑶的小说,书中有着童话般的爱情故事,非常向往;“而今识尽愁滋味”,爱上了张爱玲的小说,恰是喜欢人物的悲剧人生,如《半生缘》、《金锁记》,发现以前“恋爱至上”“真爱无敌”的爱情观是不切实际的,在寻常的世代里,“有情人终成眷属”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可能是我们的人际关系所不允许的,有时候我们应该更加洒脱,执着与强求往往只能造成悲剧。

看悲剧也是一种幸福,悲剧的人生更具色彩,悲剧的精神是一种美学的精神,艺术的精神。中国人确实需要多一点悲剧的精神,洗涤净化心灵。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126-28688.html

上一篇:问情
下一篇:春暖花开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