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四:为什么四百万人等水喝

已有 2228 次阅读 2017-6-8 09:13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环境污染, 教训, 松花江石化污染, 水荒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四

为什么四百万人等水喝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200511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爆炸事故。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苏家屯段硝基苯浓度超标28倍!拥有400多万人的哈尔滨市一度出现了水恐慌:饮用水被抢购一空;24日零时起哈市下令关闭取水口,停水4天;所有洗车、洗浴行业全部停业;从河北紧急调运700吨活性炭处理污水;从大庆紧急请来专业队伍打井948眼,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恢复哈尔滨的正常供水。400万人等水喝,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为避免造成公众恐慌,当地政府不及时发布污染信息,寄希望于通过丰满电站开闸放水,将受污染的江水稀释到达标水平。他们盼望大流量的清洁水将污染物冲淡,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这样做将治理的难度加大了。如果救火的时候就考虑到不让高浓度污染物流进江中,就不可能发生这么严重的水污染。对待进入环境的有毒物质,用水冲洗、稀释,不是治理污染,而是制造新的污染。进入松花江的硝基苯不争气,偏偏被国家环境保护局监测出来了。类似事件其它地方也出现过,如几年前南京曾有人偷盗了一罐氰化纳,后来发现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就随手扔在路上导致泄漏。结果有关部门也是将氰化纳往路旁的水塘里冲,整个水塘被污染。本来只需几桶土就可以处理的事故,放大到以成百上千生命受危害的高度代价(氰化物是高致癌物质)。因此,绝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做法稀释污染物,造成治理难度扩大化。

      然而,就是这么一条极不负责、将环境污染扩大化的做法竟然有人为之唱赞歌!有人还撰文放水冲刷松花江,水坝、水电站凸显生态保护功能。说什么为了缓解江水污染情况,稀释污染物、用大量洁净的江水冲刷被污染江段,是消除污染影响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上游的丰满水库加大放水流量,目前已经达到了1000立方米/秒以上,此外,今年915日下闸蓄水的尼尔基水库也把放水流量提高到120立方米/秒,大量洁净的水体将大大缩短清除松花江污染水体的时间。沾沾自喜地声称这一壮举的前提,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尼尔基、丰满等水电站,可以对江水的流量进行人工调控。其结论是放水冲刷松花江的现实,凸显了水坝、水电站生态保护功能,这已经再一次用事实说明水坝只会破坏生态的反坝宣传,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反对人类文明的谣言。

      真是不打自招。中央正拟对掩盖松花江污染、并错误地放水释放污染物的当事人给予严惩。因为,当事人开闸放丰满电站水库清水,试图稀释松花江污染物,结果造成治理难度加大,造成哈尔滨400万人水恐慌,并由此引发了我们的邻居俄罗斯向中国索赔,我国政府也不得不向邻国道歉,使得本来为国内的污染事件国际化了。这一系列恶性事件的总后台竟然是自称人类文明代表的水博先生,真是不可思议!由此可以推断,水博先生极力支持的怒江水电开发是否也出于一种一旦事发后,一冲了之或者一走了之呢?如此上马的怒江大坝,就不由得我们不捏一把汗。

      空气、水、食物这些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东西,紧张起来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它们关系的是活生生的人命。53年前,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使4000人丧生,其元凶是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硫,人因喘不上气来而丧生;50年前,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甲基汞工业废水污染不仅毒死了大海中的鱼类,而且使食用这些鱼类的上万人生了一种可怕的怪病:手脚麻木,哆嗦,头疼,耳鸣,视力减退,听力困难,言语表达不清,动作迟缓,失去味觉嗅觉乃至死亡,致死者超过1400人;20年前,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造成31人死亡,数万人遣散。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浓烟滚滚过后,漂在松花江上的硝基苯,虽未造成直接的人员死亡,然下游四百万人受灾,这在全球恶性污染事件中也算够严重的了。即使苯在常温下极易挥发,但有些苯的合成物如五氯硝基苯,却不溶于水,对水体环境有严重危害。因此,这次吉林石化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哈尔滨停水数日,更重要的整个松花江的生态被破坏,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很难恢复。

      此次污染爆炸泄漏事件的影响完全可以减少损失的,只是有关当事人欲盖弥彰,才造成了事态的扩大化。事故发生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石化公司有关负责人以到目前为止,未造成大气污染对此恶性事故轻描淡写而过;而对水体是否被污染,却只字不提。在14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吉林市的负责人向媒体信誓旦旦地保证:根据专家检测分析的结果,爆炸不会产生大规模污染,整个现场及周边空气质量合格,没有有毒气体,水体也未发生变化。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是那些专家检测的?殊不知,那些污染物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去,并不像水博先生想的那样,污染不是那么容易被掉的。

      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不仅是生产安全事故,而且派生出环境污染,下游的哈尔滨早就该对此引起高度警惕。然而,哈尔滨有关部门同吉林政府一样,明知道江水受污染,但以事件可能引起恐慌为理由,决定隐瞒真相,对外宣称停水只因维修管道,同时命令武警进入戒备状态,提防社会不稳。最终因为理由牵强,纸包不住火,才公开真相。实际上,1121日,有关水污染的小道消息就在哈尔滨市民中传开,部分市民陷入恐慌,抢水、抢食物的人群拥进超市,手机通讯也一度瘫痪。后来再采取应急机制,应急的成本明显增大了。以防恐慌造成更恐慌

      地震、海啸、飓风等突发环境事件是人类所无法预料的,但是环境污染事件是能够预料的。将化工厂建在几百万人饮用水源的上游,本身就犯了和常识性的错误。当然,吉林石化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帮助我们设计的,但是,当代人运行这个随时都会发生保找到庞然大物时有没有考虑到危害性?应急的方案是什么?全国这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上行的工程还有多少?湖北某市将千万吨的乙烯裂解厂建在城市的上风向,是不是又犯了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从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两级政府的临时应急举措看,这次事件得到了比较稳妥的化解,但潜在危机仍在。在几百万人的大城市上游建造污染企业,不管是百年一遇,还是千年一遇,都要考虑到其随时都有爆发危机的可能性。这些环境保护上的常识性错误用几百万人的恐慌来验证,未免太严酷了。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暴露的仅是我国环境污染事件的冰山一角。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以往对环境保护重视力度不够,我们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们的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就出现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被酸雨污染;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三亿多农民喝不上清洁的水。难道这个严酷的现实还不能唤起我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么?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1059666.html

上一篇:《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三:当生命之水成为产业
下一篇:村民喜议弘毅生态农场“六不用”小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