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生态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生态人 “生态驿站”备草墩和清泉,请放下行囊,稍事歇息。

博文

农村是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后底线,保护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已有 6643 次阅读 2009-2-10 10:20 |个人分类:专栏3:国内生态江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生态学, 环境保护, 生态, 生态环境, 生态生态环境, 生态生态环境

 

 

优良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也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保障。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历史上任何国家所不曾遇到的,同时又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现实:我国国土的主体分布在农村,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力量是农业,我国人口的主体还是农民,这样,解决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仅只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小问题,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基础问题;不仅事关新农村建设本身的成败,也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很不平衡,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又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制约因素,在当前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度认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位和紧迫性

1. 农村是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后底线,是维持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最后屏障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经过20多年我国经济持续以年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以美元计我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5位。如果按目前这样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发展下去,我国的GDP总量在最近几年就可以上升到世界第4位,在20年内可以超过居世界第2位的日本,而在30年之后就可以超过世界的第一经济大国——美国。但是我国经济今后的持续高增长面临着许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资源和环境问题。虽然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城市,但供给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大量的工业原料主要是从农村生产出来的,或者是从农村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心城市的;城市良好环境的维持离不了农村消纳污染。城市的发展在根本上依托农村给予的资源和环境支持与维持。如果农村环境全面恶化,不仅不能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我国将再没有其它余地来解决自己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众多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位于江河下游,上游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优劣状况直接关乎我国这些城市的危亡。因此,农村不仅生产初级生活产品,提供了7亿农民的生产、生活场所,而且是向13亿中国人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场所。在这个意义上,农村是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后底线,是维持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最后屏障。

2.农村生态环境长期超负荷运转,在越来越大的程度和范围内不断恶化。

我国以占世界陆地面积将近1/15的土地、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资源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人均自然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种自然资源长期过度利用,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在农村也没有摆脱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发展经济的道路,大量的资源远远不断输送给城市、带来城市的繁荣,但广大农村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日趋恶化。如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越来越大。大多数建设用地来自于农村;当农村将洁净的水供给城市,而本身自身却只能用污水进行灌溉。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局部或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由于耕地污染,我国每年损失粮食近千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目前,全国粮食、蔬菜和果品等农产品的残留超标问题总体上还比较突出,局部地区1/5的蔬菜存在农药超标现象。

我国自然环境先天不足,国土面积52%为干旱和半干旱区,三分之二的山地、20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90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地区和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构成我国广大农村生态脆弱,支持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快速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导致农村各种生态系统功能整体下降:原始森林稀少,森林总体质量低下,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沙化面积每年以3400多平方公里速度发展,外来入侵植物达到190多种,影响生态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 环境恶化影响农村、农民、农业的生存和发展。

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尚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农民的生存权,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疾病,几乎让农民收入增加化为乌有。在西部云南、贵州等地,因环境引起的健康问题成为部分区域农民返贫的重要因素。在云南滇池等高原湖泊周围农村,因水污染导致渔业全面崩溃,农村旅游经济衰弱,部分农民饮水存在安全隐患。维持生态环境的健康已经成为我国多数区域农村最重要生存条件和最基本的福利诉求。如果不尽快引起重视,听任农村环境恶化继续发展下去,势必瓦解农业的基础条件,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很大的不利。

4. 农村环境问题长期没有得到重视。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而且重点在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投资大部分投在工业和城市。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弱势。 改革开放20年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农村工业化是其主要推动力。但受习惯思维及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农村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随着城市产业的更新换代,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生产工艺落后的产业向农村转移,尤其是向西部的农村转移,使本来就很脆弱的西部农村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长期以来,农村环保除各种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有少量投入外,其它几乎无资金投入,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基本是空白。全国大部分市县级环保部门人员不足,装备落后;乡镇一级环保管理人员基本空缺;村级组织公共职能弱化,使得很多地方出现了农村公共环境无人管管不了的现象。

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来源,更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命脉所在。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土地和水资源等不合理的开发,带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之农村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废物引起的污染,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

5.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挽救我国生态环境的重大机遇。

农村生态环境改善面前面临转机。第一,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将其作为农村小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四章专节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第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村环境保护创造了条件。第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环保工作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第四,农村环境保护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第五,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为农村环保工作创造了条件,农村科技进步为农村环境保护可提供技术支持。第六,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热情逐年。

长期以来,我国环保工作的重心一直在工业环境污染治理和城市环保工作,农村环境问题没有得到重点关注。然而,长期的积累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第一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近30年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第二环境问题污染问题也有了十分明显的积聚。时至今日,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各种环境问题已经凸现,农村环保工作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薄弱环节。如果说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小视的话,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则是我国生态环境的全局,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与环境的根本依托。在城市和工业环境已经严重损耗我国生态环境的形势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国是生存之基、立足之本。

二、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特别关注的5大环境问题

1. 农村耕地退化问题突出

过去数lO年中,农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逐步放慢,原因之一就是土地退化。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署2002年完成的研究表明:就全球而言,土地退化虽然尚未对全球农业生产率和粮食安全形成严重威胁,但是确已给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那些贫穷、市场机制不完善、管理落后、资源脆弱的地区。根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世界40%的农业土地具有中等程度的退化迹象,世界每年由于盐碱化而损失耕地近160hm2,导致农业产值减少约110亿美元。在我国,由于土地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土壤酸化、盐渍化和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酸雨频率和降水酸度呈上升趋势,影响面积不断扩大,长期的酸雨加速了土壤的酸化过程,酸化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盐渍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10左右,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下降;北方荒漠化防治举步维艰,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面积不断发展,使土地资源大量丧失,区域生存条件恶化。土地退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率、粮食生产、收入水平和粮食价格,并且由于土地产出效益降低势必驱动耕种规模的简单扩大,将进一步恶化农村的自然生态条件,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从长远来说必将威胁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

2.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的负面影响严峻

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安全上限。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农村河、湖、塘水质下降;过度施用农药,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风险增大,毁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增加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影响食品安全。

3. 农村水污染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 

生活方面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村镇居住环境恶化,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明显。农民致富以后,自家院内追求干净整洁,装修上档次,而院外则是垃圾乱堆,杂物乱放,白色污染在村庄中同样普遍存在。此外,农村小沟、小河、水塘淤积变黑发臭和漂浮物蔓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村镇住宅修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散乱,居住环境变得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成为疾病传染的温床。
   4. 农村固体废弃物大量产生,还为城市环境的改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农村在为自己和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也将大量废弃物留在了土壤里。如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据调查,云南蔬菜产地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4.2/平方公里,造成减产损失是产值的24%左右。农村也为城市环境的改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通过截污,城区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通过转二产促三产,城区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污染却加重了;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却加重了。另一方面,农村自身每年有大量的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排泄物随养殖规模大幅增加,污染周边水体和大气环境;农用塑料薄膜大幅增加,废弃或破损的农膜污染土壤、污染农村居住环境;秸秆焚烧污染大气、浪费资源。如果听任农村环境污染继续发展下去,势必瓦解农业的基础条件,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很大的不利。

5. 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代表的农村自然生态恶化

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地方,能源利用主要依然是薪材,煤炭使用范围有限,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利用在整体上还很低,农村生活和生产能源依靠薪材还十分普遍,这样既浪费木材,破坏植被,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同时,随意焚烧秸秆、稻草等农作物现象屡禁不止,“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很好的农作物资源就这样付之一举,丝毫没有充分利用,相反却污染环境,造成事故。由于获取量大于其可更新能力,造林不见林和森林植被“空心化”比较普遍。土流失虽然不断防治,但农村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并未遏制,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生物多样性锐减,受严重威胁的高等植物占五分之一。我国国土主体分布在农村,各类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在农村,农村的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威胁我国农村及整个国土安全的重大生态问题。

三、对策与措施建议

1. 把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未来环境保护的重点。面对严峻的现实状况,农村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国家环保事业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切实采取措施推动农村环保工作。在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控制已经深入人心、各种法规制度日益健全、社会力量日益强盛、环境不断改善的今天,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应该向农村进行逐步转移。各级政府应该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环保工作重点写入的工作报告中、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并编制所在区域农村的环境保护的实施方案。在农村,要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基础,以控制人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重点,坚持根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来发展农村经济的原则,扎实地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2.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给予专项投入。

农村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农村环保势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要强调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责任,并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与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一样纳入城乡一体化的范畴,至少给予同等对待。鉴于农村环保突出的公益性,资金投入应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村民自愿,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在示范推广期间,应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中央财政应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环保。建议将农村环保设施投入和农村环境保护的监测、防治和管理支出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中央和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专项用于农村环保事业。

3.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建议抓紧研究和分析农村快速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环保法规体系;其次,要建立一支面向农村、懂法、知法、敢于执法、善于执法的环境执法人员,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环境执法队伍;第三,要为农村的环保执法提供支持条件。近几年来,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我国地(州)市环保局的执法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部分县级环境监管和执法条件也有明显提高,但面向乡镇、广大农村的基层环保部门执法人员、执法能力还十分有限,在西部地区很多地方还是空白。为此需要加快建设步伐,努力使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适应。第四,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宣教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宣教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在农村还显得相当薄弱。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应通过开展环境宣教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保护自己的绿水青山美好家园,意义尤其重大。要将宣传工作落实到乡、村一级,充分调动村一级宣教人员的积极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宣传行动计划,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探索农村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管理和处理模式。

4. 构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科技支撑体系

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分布广,缺乏系统可靠的基础资料,很多基础性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对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也只是刚刚起步。因此,摸清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当务之急。

目前,需要面对农村的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发系统完善、行之有效、低投入、低成本运行的系列技术和成套方案,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农田养分损失生态拦截技术,河道污染控制和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湖滨带植物群落及湿地植被重建技术,禽畜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秸秆资源化技术,农田节氮节磷技术等,对在农村开展研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给予鼓励和奖励,在资金、科研人员的安排和待遇、绩效评价等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对相关技术在进行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有效措施加以推广,尽快使广大农民受益。

5. 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所在区域的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很多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地处农村,但长期以来这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为全社会提供的生态产品,全社会享受的生态服务,顺其自然地消耗着的生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同和重视,还存在许多环境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富裕的高消费人群对贫困的低消费群体、下游对上游之间在享受环境服务与承担义务之间的不对等、不公平现象。 解决环境不公平要靠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指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转移支付、征收环境税(费)与资源税(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等。这些举措如果得以实施,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正在逐步深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本文是政协提案及政协会议交流材料内容,由段昌群教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cn-ecology@126.com)编写,参加报告调研的人员还有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董海京,戴丽等

 

引用索引: http://www.sciencenet.cn/u/生态人/

引用网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019



https://m.sciencenet.cn/blog-48065-214019.html


下一篇:领导干部的环保专业修养直接影响当前环保能力,强化环保培训刻不容缓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