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mou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oumouyan

博文

“教授”低俗化:进步还是落后? 精选

已有 8080 次阅读 2009-7-19 18:4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教授, 低俗化

“教授”低俗化:进步还是落后?

                                                                       邹谋炎

 

    一、“教授”这个头衔的含义在当下多少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满街走”可能不单指太多,还指与小商小贩同类。这种理解可能会使一部分同仁心中不快。这没有办法,因为在网络上对“教授”还有更刺激的称呼和评论。自然,你不必介怀那些不雅之词。但那些笔下生花的评论还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科学网上那篇说教授看大门如何理所当然的文章,所持观点表明一个事实,即文革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批贬,在今天仍有人延续。

    “教授”低俗化在中国有历史渊源。几千年的历史中,儒生都须依附朝廷生存。元朝时,儒生在各职业中排名第九,比乞丐高一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师”字登上了家家户户的香火牌位,许多人从幼童起被父母要求好好读书。接着就不断做着读书做官的梦。不可否认,这梦是许多人心中的动力。后来,随破除迷信,香火牌位没有了。但直到文革以前,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尊敬仍然是一种社会风气。记得在那个时候的大学里,教授很少,但个个都是令人尊敬的学长。他们学识渊博,生活得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后来又知道了抗战期间中国有个“西南联大”,其中的教授们的高风亮节,成为国人的楷模,并为我国近代培育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因此,“教授”成了许多青年学子的榜样和奋斗目标。不过这种情况随着文革的发生而消失。

    “满街走”据说来源于梁漱溟先生的打油诗《咏臭老九》。但教授成规模变成“满街走”应该是在80年代以后的事。人们发现,过去是“学而优则仕”,现在是“仕而优则学”。在科研教育系统中不少行政官员无障碍地拿到“教授”头衔,无论对外交往还是对内施政升迁,都变得名正言顺。接着,明星、老板、x长等等“成功人士”纷纷进入大学殿堂,被授予“教授”头衔。另一方面在大学和研究所里,“绩效工资制”的贯彻实施,打破了一切铁饭碗。由于“绩效”被解读为“引入本单位的项目经费”,而“绩效”又决定了每个人的生存,那些过去只关注爬格子的教授们要不满街走又能如何?教授们过去的风光早已不再。既然如此,对“教授”头衔又何必叫真。于是,门槛降低,教授队伍更加膨胀。有多年的媳妇熬成的婆,有当官的顺理成章。“绩效”= 项目经费 定岗位权 =(收入+权利)= 获取更高地位和利益的阶梯。在这个等式链条中,科研、教学劳动价值只有从属的意义。具体来说,项目聘你是教授你就是,否则就不是。当然,学位不足的人当教授不再是问题。

    当学生时下稻田拔过稗草。稗草和稻秧很像,只是中梗显白些,若不仔细,会视为相同。当下的学界,犹如稗草繁茂的稻田。要指望好收成,恐怕很难。而且,稗草很快会压过稻秧。若不治理,这块田会变成稗田,而不是稻田。

    教授队伍膨胀,各种角色大量涌入。做学问的教授不得不跑项目,为生存而努力。老一代教授们曾经有的高尚道德和人格力量已成历史,教授的“师表”形象已经和还在被扭曲,这种扭曲比之“文革”中被批斗要深刻得多。

前些时候,浙师大刘尧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教授准入门槛降低 谁都能说"我也是教授"?》。该文很快就受到批驳。驳文说,刘的文章主旨是强调"教授"独特的高尚性,从而对其他行业人员挂教授"头衔"有抵触情绪,以求发泄。驳文系统地引用国家法律法规,说明其他行业人员挂教授头衔“一切都有法规依据”。并用大量数据说明,即使有大量涌入,我国教授数量绝不是太多,而是不足。驳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教授"只不过是29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的一种高级职务而已,没有设么特殊高尚之处。就好比医科大学的教授与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等价一样。如果教授们不懂这一点,可以向本单位的人事员请教(不耻下问)。至于国家公务员到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担任领导职务,那是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所必需,不是本话题讨论的范畴。发牢骚的教授们应当懂得这一基本常识,不该由我说吧。希望以后不再听到发牢骚的教授们天真幼稚的意见。免得被社会各界横眉或者胃酸。”

    联想到科学网上不断有人对教授收入低发“牢骚”,读读上面这段文字,就知道这些“牢骚”不仅没用,而且可能“被社会各界横眉或者胃酸”。当“教授”已经成为一个各种角色的混合体时,讨论“教授”的职能(该不该讲课、要不要科研、作不作管理)和报酬等问题会变得怪异或幼稚。

 

二、对照一下国外的“教授”,发现教授低俗化乃是中国特色。科学网上报道了一些在美国工作过的学人的观查。虽然美国的教授有五花八门,但一些名校对教授的晋升还是相当严格。行政官员、明星、老板要当教授恐怕还得有一些教授必须具备的本事。教授的待遇不算高,但足可以过一种较为体面的生活。教授至少须有教学和科研的建树性或创新性能力和贡献和适当的管理能力。教授必须教书。而只能教书的人,晋升教授的可能性不大。大概没有所谓“教学型教授”。

在德国,教授的晋升更严格些。一个工科博士生毕业后,最好是先进入工业界。因为德国工科教授的申请者必须有两年以上的工业经验。此外,一个教授不可能在本单位培养出一个个教授来。即使一个教授退休,要填充他的位置也必须从外面(包括国外)引入申请者。申请教授的人需要有国际顶级刊物上的论文或著述表明水平。这些条件意味着德国教授必须在理论和工业实践两个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不能近亲繁殖,必须在本学界具有适当的社会承认。这样,德国教授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尊重。教授是定薪的。在Erlangen市只有Erlangen大学和西门子总部两个大单位,工资水平可以比较。教授们的收入水平和西门子公司的高级研究人员持平,但更稳定。在研究所里,教授有明确的管理权。基础性大课必须是教授才有资格讲。教授同时带领若干助手从事科研项目。在工学院里,教授团的Dean负责全面工作。但这是一个服务性职务,由各个教授轮流承担,完全没有中国大学中的官气。这里,不是说德国的教授制度最优越,他们有其他方面的缺点。但是,德国教授可以一直成为年青学人努力的榜样,这对于推动德国科技进步,有本原性的力量。

    二战后的德国,全国所有城市几乎都只剩下教堂,破坏情况应该不比刚刚解放的中国强。德国恢复和发展的速度是世界共知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德意志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国家的教授是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在正常情况下,要进入这个群体,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达到一定高度的学术水准。教授群体的素质,是一个民族整体的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尊重教授还是俗化教授表示了两种不同的文明或文化。我们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表达了一种现代的文明观念,一种给中华民族带来希望的观念。体现这种观念,应该从尊重本民族中生长出来的科技文化最优秀人群做起。坚守“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和“书生无用”是另一种观念。在这种观念下,知识劳动和知识分子始终只是政治的附属品。这种观念有久远的历史,它对中国文化进步和科技文明的严重阻碍只是在近代才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教授低俗化,如果只是个例,就完全不必提到文明和文化高度上来讨论。在时下的中国,这已经是一个遍及整个科研教育系统的事情,就不得不引起关注。

 

三、 教授低俗化对我国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是明显的。受影响的绝不只是教授群体本身,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低俗化是落后文明的表现,也是政策失当的结果。所谓创新乏力、浮躁繁生、学生厌学,这些问题和教授低俗化联系在一起,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处理低俗化问题不是要走到另一个极端,不是简单地提高教授们的生活待遇的问题。要改善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会触及到科研教育系统中目前十分混乱的分配体系和官僚化的管理体系。这意味着一项重大改革,它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会冲击到人们已经习惯了文化观念。有关方面会出台一些改革措施。措施好不好,应该有一些很实际检验标准。最有说服力的标准应该表现为:学生好学,教授乐教,游子回归,共创美好。达到了这个标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还有任何问题吗? (写于2009-7-19



导师与学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09-244439.html

上一篇: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
下一篇:反抄袭和剽窃应从规范教科书做起

21 金江明 徐坚 吴锦宇 周杰文 韩枫 吴雄斌 彭思龙 梁进 张星元 肖重发 梁建华 吴飞鹏 吕喆 龙桃 马光文 侯成亚 sunxiaofei 侯振宇 hypersurface uneyecat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