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omei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omeiChen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35]dongjingren   2011-7-17 17:12
陈老师您好,我的疑问与33楼得clover6相同。在阀值的选择上,如果阀值设的太低的话,会有太多的节点,分析起来可能太复杂,但是设的太高的话,又怕没有可信度。在阀值的设置上,怎么样才能更为科学呢?
我的回复(2011-7-18 02:49):建议你先读一下这两篇:
如何选取CiteSpace中的各项参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649&do=blog&id=378974

如何在CiteSpace中控制节点的取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649&do=blog&id=394695
[34]zhoulizi   2011-7-16 11:44
陈老师,您好!关于citespace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1、在聚类簇图形中右键选择list citing papers to the cluster,结果页面中
   1)Citing Titles显示的是什么内容?那个圆括号中的数字代表什么含义?
   2)bibliographic details显示的又是什么内容呢?那个方括号中的数字代表什么含义?
2、在citespace中如何查看某个聚类簇的主要施引文献及其施引频次呢?
谢谢!祝工作愉快!
我的回复(2011-7-16 19:51):下个版本中会包括一个Cluster Explorer的介面,可以用于交互式分析。
目前版本中,在project目录下有一个叫clusters的子目录,文件以相应聚类号命名。文件内包括施引文献。
[33]clover6   2011-7-5 09:12
陈老师,还有点问题学生不明白,希望老师有时间解答一下。
1.在阀值的选择上,看过的大多数文献都是以threshold interpolation来写的,为什么要设置三次呐?如果阀值设的太低的话,可能会有太多的节点(1000多个),分析起来可能太复杂,但是设的太高的话,又怕没有可信度。在阀值的设置上,老师有没有好的建议?
2.在知识图谱生成过程中,左边会出现如上图所示的关键词排序,许多关键词会出现两次,这该怎么解释呐?
我的回复(2011-7-15 10:58):最近记得回答过 。。。 建议你用Top N, 很简单也容易解释。
“上图”?
[32]孟祥睿   2011-7-1 20:00
陈老师您好。冒昧的请教您一个问题。我从wos下载文本文件按照download_2011的格式命名。导入citespace,无法分析。提示为Pruning sliced networks : false和Pruning merged network : false。并且从cnki上下的refviz格式的文件经citespace转换后,导入进citespace,也无法分析。恳请陈老师能百忙之中予以指导。万谢!!
[31]孟祥睿   2011-7-1 19:58
陈老师您好。冒昧的请教您一个问题。我从wos下载文本文件按照download_2011的格式命名。导入citespace,无法分析。提示为Pruning sliced networks : false和Pruning merged network : false。并且从cnki上下的refviz格式的文件经citespace转换后,导入进citespace,也无法分析。恳请陈老师能百忙之中予以指导。万谢!!
我的回复(2011-7-15 10:53):关于wos问题:无法分析时显示什么信息了吗?
[30]clover6   2011-6-28 16:31
陈老师,你好,在选择“节点类型”的问题上有一点不明白。我想做共词分析的图谱,选择keyword那一项就可以了吗,感觉这样画出的图谱好像没有体现出共词的关系呐。学生要做共词分析的图谱,还需要如何设置呢?
我的回复(2011-6-29 02:45):Term和Keyword都可生成co-word网络。
Keyword是Web of Science记录中KeywordPlus字段里的词。
[29]yangguoli1   2011-6-24 14:16
感谢陈老师的耐心解答!
[28]yangguoli1   2011-6-22 17:11
陈老师,您好!在用CiteSpace的Cited Journal对CSSCI数据分析时,每个结点的大小代表一种期刊的被引次数多少,对吧?一般有一个最大的结点,用"N"标注,不知道这个结点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回复(2011-6-23 08:07):听着可能是个转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你可用右键点这个结点将其删除。
[27]zxchu1982   2011-6-16 16:08
谢谢陈老师!
[26]zxchu1982   2011-6-15 19:08
陈老师,您好!我按照要求把年份、阈值等都选好以后,点击GO,弹出的"VISUALIZE ....   "等按钮的时候,我点击VISUALIZE,为什么看不见可视化的图形?我的数据有1998条,涉及1990-2010年的,是不是数据太多了,可视化的图形出来需要很长时间哪?有时选择少一点数据的时候很快就出来了。
我的回复(2011-6-15 23:25):参见我刚写的:如何增强CiteSpace处理数据的多少和快慢
[25]何敬卿   2011-6-15 17:35
陈老师,我想请教您个问题,美国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对知识图谱或者文献计量的研究呢?由于个人途径有限,我在网上查资料没有查到,希望陈老师在这方面能给点公开的资料,不胜感激!
[24]yangguoli1   2011-6-14 11:28
陈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回答我的问题。在做作者或机构或国家合作网络知识图谱时,Freq 指的是被引频次呢,还是发文数量?
我的回复(2011-6-15 23:29):这时Freq为发文数量。
[23]anicate   2011-5-15 20:47
非常感谢老师~
[22]陈超美   2011-5-15 20:25
可以用Pathfinder功能.  '膨胀词'的叫法不太贴切。有时间我会再详细地博克一下操作步骤。
[21]anicate   2011-5-15 10:27
陈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膨胀词检测的具体操作以及进行keyword分析时是否可以选用Pathfinder功能呢?
[20]walkingdl   2011-5-13 09:27
陈老师您好!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有的文献被引频次很高,但是中心度却很低,而有的文献被引频次很低,中心度却很高,对于这样的现象我该怎样去理解?这两类文献中那一种才是关键文献或重要文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另外,阈值设定中:top N per slice或者Threshold(c,cc,ccv)数值大小,选用Pathfinder或者Minimum Spanning Tree,即使小小的变化,软件选择出的被引文献或者关键词其中心度变化很大。如果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数据进行分析,自己都无法解释选择为什么要选择这组数据?我应该依据什么去选择分析?因为自己正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得到陈老师的帮助。
我的回复(2011-5-15 00:41):被引频次和中心度是两种不同的度量。中心度是定义在网络结构上的。至于什么是关键文献或重要文献,取决于你要研究什么问题。如果波动很大说明你选的top N还不够大。
[19]陈超美   2011-5-4 10:19
以Pathfinder为准。见 Chen, C. and Morris, S. (2003) Visualizing evolving networks: Minimum spanning trees versus Pathfinde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IEEE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eattle, Washington, 2003),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67-74. http://www.pages.drexel.edu/~cc345/papers/infovis03.pdf
[18]walkingdl   2011-5-3 16:51
i陈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同样的阈值设定,用Pathfinder或者Minimum Spanning Tree,软件选择出的文献其中心度是不同的,如果中心度高的节点可以将其看成是关键节点,我现在无从下手了,不知道该选择那些文献来进行分析?
[17]woaiwojia4444   2011-4-26 20:24
还有不知道怎么把图片发给您,我的头像就是NSF出来的图的样子
[16]woaiwojia4444   2011-4-26 20:23
陈老师~~在请教了中科院一位老师后可以将NSF的xml格式文件转换为txt文件并分析,但是都是一些离散点,聚类分析之类的不太管用,请问老师利用Citespace可以分析NSF的什么内容?
我的回复(2011-4-27 02:57):可以分析一些名词短语的网络,机构,合作者等。我有时间会示范几个例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