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dw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rlindwh

博文

[转载]同济医科大学早期毕业生(1912—1955)

已有 13232 次阅读 2022-4-17 15:40 |个人分类:同济|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同济医科大学早期毕业生(1912—1955)

陈英汉、柯育萍、陈澍、邓静萍 (2021).同济医科大学早期毕业生(19121955).中华医史杂志51(6): 354-37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430030

通信作者:邓静萍,Emailjpdeng@hust.edu.cn,电话:027-83692809

目录

同济医科大学早期毕业生(19121955) 1

1912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江逢治、何理中、张近枢。... 4

1913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没有毕业生。... 4

1914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有毕业生6人,分别为金日新、黄鸣鹄、孔锡鹏、黄自雄、陈宏壤、沈尧阶... 4

1915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毕业12人,分别为董振民、朱寿田、朱敬熙、李梅龄、沈承瑜、邵骥、钱泰堃、张家宾、沈羽、陈殿玙、邱仁高、周瑞麟... 4

1916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医科毕业16人,分别为谭岳峰、刘学真、冯永应王福汇、王华、李其芳、黄钟、龚元炳、郑邦彦、刘树诚、陈骧、丁谷枬、汪宝箴、宋墀、孙克鉴... 5

1917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毕业6人,分别为杨瑞云、金建宏、郑葆湜、焦湘宗、董澄、何传修... 5

1918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毕业5人,分别为刘浩、周宗琦、冯宜鹏、曾接安、杨永超... 5

1919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毕业2人,分别为周纶、何鹤佺。... 5

1920年毕业生一共是19人,13人毕业:王宗汾、周延勋、沈衔书、李应征、徐文枢、傅焱、傅绪、金毓章、赵士卿、翁之龙、盛济舲、康浩、任洵。... 5

1920年有6人未毕业就留学德国,他们是:丁文渊、沈树宝、李宣果、曾照、王味根、冯五昌。... 5

1921年毕业生一共12人。1921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毕业生名单里有8人:王福泽、钟尚友、陆树本、周明栋、庞周、郁廷襄、蒋栋、赵昌(《教育公报》1922年第9卷第3期)。另外4人:李宣襟与李功范均在法兰克福大学留学、郑河先肄业,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留学,李文淼在1923年毕业生合影中... 6

1922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毕业11人:祝君俨、徐明哲、谷镜济、朱仁芳、褚通爵、顾祖仁、曾立群、梁伯强、许重五、顾宝璇、陈元喜。... 6

国立同济大学时期(1923—1949) 7

上海时期... 7

1923年有11人,分别为陈伦会、尹志伊、邹祥璋、张仲明、尤彭熙行强毅、张宝书、宋均、李忍凡、李铭慈、周文础... 7

1924年14人,分别为梁灿英、陈雨亭、杜克明、李樟、梁舒翘、梁仲谋、韩法周、瞿祖望、张近炽、杨尚恒、阎彝铭、单誉、吴熙鲁、王功敷... 7

1925年同济医工大学毕业生有18人,分别为刘广云、袁钊传、杨元吉、李邦政、劳同文、杨和庆                                                                                                                                         、顾毓琦、李善峻、邵士俊、李相琳、宋琯生、许王、李梃、方嘉谟、仇楚宝、唐庆岳、王士成、阮尚丞   7

1926年同济医工大学医科毕业生有28人,分别为王刚、卢宝发、周元炳、陈滋章、李炳元、董志章、侯健民、黄元愷、史德民、刘璟、孙克锦、胡嘉、张焜、汪宝廉、柯德琼、王乃浏、张广勉、张处仁、郭启文、王承烈、张瑶光、李宝梁、李永健、程传愷、曾澄溥、韩法亮、李岳云、沈志明... 7

1927年有11人,分别为吴匡、古鸿烈、黄榕增、李金铎、陈光桦、王建高、杨兴龄、吴尧祥、蔡适存、丁惠康、秦道源... 8

1928年国立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有9人,分别是卢寿祖、陈士杰、汪绍诗、李宗炜、顾庆、张宇戍、孔锡鲲、罗怀安、罗荣勋。... 8

1929年国立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有8人,分别是陆之恒、俞敦培、叶伯阳、张乃华、梁俊青、吴中士、张士琦、马骅... 8

1930年毕业生有15人,分别为闵之笃、鲍德耀、李寅、郑子尧、刘同、夏一图、王宝楹、蒋杰、黄鼎瑚、唐哲、汪民视、黄培文、梁载道、龚积澜、蔡演强。... 8

1931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20人,分别为:李化民、但泽、蒋旭东、秦光弘、王季甫、胡金鑫、梁钦明、王曜、赵鲁真、沈铎、周绪、刘一麟、谢学洙、章元瑾、周明福、周寿祥、李明琛、李泰环、文炽、潘志高... 9

1932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34人,为:梁胜熹、蔡中杰、顾曾谅、王世琦、陈保勤、史美后、吕富华、蒋留芳、朱鹤鸣、朱朝钦、刘炳彝、何同善、陈子元、邹邦柱、罗泽鸿、钱侠伦、朱维梅、黄道举、章玉玲、吴成、犹清慎、郑家肃、袁勋安、孙成壁、田树圣、高振福、徐祖毅、徐元甫、俞恩济、严雷章、王元一、黄诚述、吴一峰、肖谦史... 9

1934年没有毕业生... 10

1935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47人:谢家树、叶培、朱传德、谷晋昭、钱思泽、李永彬、俞笛梅、鲍尔景、冯世怡、张和、赵人俊、王绍昌、陶滦、魏述征、吴仁三、陶桓乐、吴厚章、戴儒馨、许端庆、钟文澜、贺逢吉、朱虎蔚、魏祖宪、唐贤辀、石生、沈雪君、沈尚德、潘畴沾、田曾基、刘振、专家仁、罗绍箴、徐兆麟、朱静生、陆宇安、谢祚锡、殷述生、李翰芳、江学琇、杨勖、彭喆、彭淑景、刘培、饶作舟、李缆松... 10

1936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32人,分别为:奚桂芳、王祺、万秀沂、傅德炳、杭承照、朱尔梅、丘犹兴、顾稚华、孔受天、陆福培、王世开、孙希武、郑汝英、陈祖荫、许本谦、陈历荣、梁冠英、唐敬恒、丁希庆、黄兴汉、贾观菁、郭奋英、张在青、张馥、王瑞献、瞿松寿、陈杜勋、吴宝琨、刘振东、程周绪、方杲、王观荦... 10

1937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28人,分别为:丁星翌、王士濂、王天祈、沈其稀、李含中、李宗懿、李惇谊、杜君武、吴宏宇、吴国兴、吕世藩、林有泉、施复晋、俞德葆、孙怀骐、徐廷贤、徐春沂、徐续宇、郭学健、陈家祺、毕骏选、崔进、单基丰、潘安余、蒋起鹍、骆思谨、钟敬和、苏志龙... 10

1938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33人,分别为: 李素秋、邱锦淇、周建平、周世选、高仕楷、唐坤元、裴炳元、卢琇、朱镇球、倪桐华、徐式民、汪光荣、冯双湜、梁雄万、薛焕成、胡松、陈德懋、陈远岫、陈炎磐、姚际唐、王维松、江文汉、谢天民、宋名通、王恒耀、潘泳藻、钱章材、王国琳、吴轶群、金孚戡、邵荷贞、陈延华、张启行... 10

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30人,分别为:林能武、黄延泉、缪璧源、陈鲸、石华玉、刘宗歆、陈超、钱家骧、张庆民、张瑞禾、李颢、钱贻芬、钱纪伦、胡天禄、高有炳、高有焕、魏方、李家忠、李贤茎、吉民生、楼彦则、胡善新、陈民元、陈永健、陈世照、周克垣、俞汝宪、杨肇鸿、沈家同、张秀彬... 11

1940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40人。... 11

1941年《毕业生名册》里有毕业生37人... 12

1942年毕业生43人... 12

1943年的毕业纪念,该年有毕业生35人... 12

1944年毕业生有33人... 13

1945年45名毕业生全部在宜宾李庄毕业... 13

1946年的毕业生总计有32人... 13

2.3回迁上海... 13

1947年的毕业生合影于1946年在宜宾拍摄,该年的毕业生有34人... 13

1948年毕业生有45人... 13

1949年有毕业生86人... 13

3新中国初期同济大学医学院... 14

1950年的毕业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第一批学生。该年有77人毕业... 14

1951年毕业生78人... 14

1952年毕业生103人... 14

1953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有毕业生110人... 14

1955年上半年春季毕业班,有毕业生142人... 14

 

  

1912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江逢治、何理中、张近枢。

江逢治(18891930),字磐安,广东紫金人,出生于上海。1907年考入德文医学堂1912年毕业,1913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1914年入柏林大学医学院,19154月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德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柏林皇家外科医院、妇科医院任医师。回国,在北京陆军部军医司任职,后在上海设诊行医,与同济校友筹建中华德医学会,被推为首任会长。19189月任上海同德医学专门学校(同德医学院前身)校长,1919年开设附属同德医院,创设江逢治制药公司。1924年辞校长职。

(杜卫华注释:江逢治在柏林大学注册的是哲学院自然科学方向,不是医学院)

kiang, fung-tschi

1134

Naturw.

ziegelstr.

14/15 WS

江逢治

1915. Dr. Berlin

 

 

何理中(1881?),广东南海人。1907年考入德文医学堂,1912年毕业,在上海法租界二洋泾桥沿浜六号设立德医何理中医院行医兼一卜海新普育堂医生,1928年任徐汇公学校医,曾在澳门行医。

张近枢(1886?)宇刚父,江苏嘉定人。1907年考入德文医学堂1912年毕业,在上海行医,1917年任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书记1919年任同德医学院附属同德医院院长。

1913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没有毕业生。

1914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有毕业生6人,分别为金日新、黄鸣鹄、孔锡鹏、黄自雄、陈宏壤、沈尧阶

金日新(18941958),字诵盘,浙江嘉兴人,出生于吴江县中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医。1907年考入德文医学堂,1914年毕业,在上海设崇仁医院”行医,1916年任浙江都督府军医,1924年在广州黄埔军校任军医处处长,1937年任命为野战救护处中将处长,奉命组织第二救护总队。193712月日军攻陷南京,大肆屠杀中国军民,金日新组织救治伤员,联络国际红十字会救助和保护难民。著名的《陷京三月记》即是他修改并作序的。1938年任国民政府卫生勤务部长,曾亲自将国际救援组织援助的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送往延安,成为访问延安的第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战胜利后辞去军职,任全国医师公会理事长。1949年携子回故乡行医,1951年出任苏南行署卫生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调任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驻会委员,后任顾问,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

黄鸣鹄(18891982),字胜白,江苏江都人。1907年考入德文医学堂1914年毕业。1917年在南通医学院任教兼任附属医院医师,1918年在同济大学任教,是江苏61县平民产院的创办人。1930年起任江苏省立医院医务长,江苏省立助产学校教务长。抗日战争时曾任浙江抗日救护总队”,1949年后历任苏南行署卫生处主任秘书,华东卫生部医教处副处长,中华医学会副秘,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1957年起于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对药物学和《本草深有研究,考订了《本草纲目》版本中的错误。著有《本草纲目译名考订》等。

沈尧阶(18901969),字云扉,江苏崇明人。1907年就读德文医学堂1914年毕业后在宝隆医院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宝隆医院德籍人员回国而担任医院代理院长。1915年在家乡创办一所小型医院,为一位乳腺癌患者施行手术成功后,医院声誉大振19168月,该院由县地方公款公产经理处津贴,成为该县第一所私办公助的西医医院。1919年,沈尧阶在上海同德医学院任教务长。19211927年,兼任南洋大学校医。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过上海红十字会第十九伤兵医院的工作,并在沪自办沈云扉诊疗所。抗战胜利后任交通大学校医,1949年任该校卫生室主任,1956年携全家随校迁西安,任西安交通大学卫生科长,1964年退休回沪。

1915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毕业12人,分别为董振民、朱寿田、朱敬熙、李梅龄、沈承瑜、邵骥、钱泰堃、张家宾、沈羽、陈殿玙、邱仁高、周瑞麟

邵骥(18911964),字志千,浙江绍兴(萧山)人。1908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德文科,毕业后任上海中华图书馆德文编辑主任,1918年任北京大学讲师,教授德文文学和作文,兼任北洋政府天津陆军医官学校教官,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后供职南京政府交通部北平档案保管处、山东烟台兼龙口航运管理处、浙江省民政厅禁烟股主任,抗战期间赋闲北平,抗战胜利后出任南京政府联勤总部北平总医院上校军医正,1949年先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教育处、人民卫生出版社工作。儿子是著名作家邵燕祥(19332020)。

李梅龄(18881972),字占南,广东梅县人。1908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德文科,1915年毕业,1917年提交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为同济医科授予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后任两广总督焦光敏及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卫生顾问,20世纪30年代曾开办“德国医学博士李梅龄医师诊所”。李梅龄爱好养鸽,有40年的养鸽史,培育出中国的第一代名鸽系李种”,被誉为“国血之父”(注:国内自主培育出来的名血鸽即为国血鸽),是“上海信鸽会”第一任会长。

1916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医科毕业16人,分别为谭岳峰、刘学真、冯永应王福汇、王华、李其芳、黄钟、龚元炳、郑邦彦、刘树诚、陈骧、丁谷枬、汪宝箴、宋墀、孙克鉴

李其芳(18931953),别号蕙伯,广东归善(惠阳)人。1908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德文科,之后读医科,1916年毕业,1917年在上海大庆里开设诊所,1918年官费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1923年获医学博士回国,1924年被孙中山聘任为大元帅大本营医官、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1926年随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医务处少将副处长,第一重伤医院院长。1928年起任南京中央军校军医部少将部长、军政部军医署副监,1936年退役,1949年回到出生地马来西亚北婆罗洲开设私人诊所,1953年病逝。

1917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毕业6人,分别为杨瑞云、金建宏、郑葆湜、焦湘宗、董澄、何传修

1918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毕业5人,分别为刘浩、周宗琦、冯宜鹏、曾接安、杨永超

1919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毕业2人,分别为周纶、何鹤佺。

民国十九年《国立同济大学一览》中《校史概略》篇提到:(民国)十二年奉令改称大学并改德文科为中学部。”⑵笔者认为此说法有误,因为李赋京的毕业证书(图3签署日期为19202月“中学部3字已经出现在毕业证书上。《国立同济大学二十周年念册校史》也提及:“(民国九年)九月十,次季开学……中学部(前称德文科)迁入上海小学内。”可见1920年德文科已经改称中学,二是暂无确切的改名时间。

李赋京(19001988),陕西蒲城人,1916年考入德文科,1920年毕业,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192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服务。先后在上海中央卫生实验所、河南大学医学院、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台湾大学医学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多所院校从事人体解剖、组胚和病理教学,并深入进行钉螺研究和参与血防工作,因发现钉螺新种,于1936年发表《一个钉螺的新种-安徽李氏钉螺》学术论文。2018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授予“全国血防先驱”荣誉称号。1956年被评为高教一级教授。

 

1920年毕业生一共是19人,13人毕业:王宗汾、周延勋、沈衔书、李应征、徐文枢、傅焱、傅绪、金毓章、赵士卿、翁之龙、盛济舲、康浩、任洵。

1920年有6人未毕业就留学德国,他们是:丁文渊、沈树宝、李宣果、曾照、王味根、冯五昌。

1赴德国留学的同济医学院同学

姓名

离校年

留学学校

丁文渊

1919

德国佛朗府大学

沈树宝

1919

德国哥庭根大学

李宣果

1919

德国佛郎府大学

曾照

1920

德国佛郎府大学

王味根

1920

德国柏林大学

冯五昌

1920

德国柏林大学

注:摘自《同济医科离校同学通讯录1951-2》

 

赵士卿(18911974),字吉云,江苏常熟人。1920年毕业后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留学192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翌年回国任北京疗养院院长。1928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兼细菌学教授,1932年任国立编译馆编纂兼自然组主任,1939年春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1940年夏奉调回国立编译馆,被任命为国立编译馆长,1945年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19565月,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著有《人体解剖学名词《病理学名词》《细菌及免疫学名词》《药物学名词》等专著。

翁之龙(18961963),字叔泉,江苏常熟人。1920年毕业后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布雷斯劳大学深造,1922年获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在法兰克福大学、布雷斯劳大学皮肤科任研究员。192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讲师,次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附属第一医院院长,19329月在上海任国立同济大学校长,19394月在昆明辞去校长之职,1941年赴重庆中央大学任医科教授兼附属医院院长,后升任校长。1949年后历任川西第二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

丁文渊(18971957),字月波,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丁文江之弟。1919年肄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后获法兰克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参事,1938年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参赞、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副院长,1942年抗战期间,在四川李庄任同济大学校长,1944年离任后任外交部专门委员,19471948年再次担任同济大学校长,1957年在香港去世。

李宣果(18971983),字念一,福建闽侯人。1919年肄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后在北京行医,后赴德国留学,获法兰克福大学医学博士,1932年任上海吴淞区卫生事务所主任兼同济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19379月担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重伤医院院长1938年春军政部第五重伤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重伤医院合并,任院长19398月任昆明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兼教授,20世纪50年代任国防医学院社会医学系教职。

1921年毕业生一共12人。1921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毕业生名单里有8:王福泽、钟尚友、陆树本、周明栋、庞周、郁廷襄、蒋栋、赵昌(《教育公报》1922年第9卷第3)。另外4人:李宣襟与李功范均在法兰克福大学留学、郑河先肄业,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留学,李文淼在1923年毕业生合影中

1922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毕业11:祝君俨、徐明哲、谷镜济、朱仁芳、褚通爵、顾祖仁、曾立群、梁伯强、许重五、顾宝璇、陈元喜。

谷镜谷(18961968),浙江余姚人。1922年毕业,赴德国海德堡和柏林大学留学,1925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科助教,1928年应邀任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后改名上海医学院)病理学讲师,1931年赴美国西余大学病理科进修(罗氏基金资助),19321936年任上海医学院病理副教授、教授,19371945年任上海医学院、中正医学院、广西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1946年任上海医学院代理院长,1949年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病理学会上海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结核病防治委员会委员,1956年被评为高教一级教授。

梁伯强(18991968),广东梅县人,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病理学先驱之一。1922年毕业,923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192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2年被聘为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学研究所主任,19371948两年度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1949年后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和病理学研究所主任,1954年任华南医学院第一副院长,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部学部委员,历任工科学委员会常委、国家科委医学组成员、弓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病理学会理事长,1956年被评为高教一级教授。

 

国立同济大学时期(1923—1949)

上海时期

1923年有11,分别为陈伦会、尹志伊、邹祥璋、张仲明、尤彭熙行强毅、张宝书、宋均、李忍凡、李铭慈、周文础

192414人,分别为梁灿英、陈雨亭、杜克明、李樟、梁舒翘、梁仲谋、韩法周、瞿祖望、张近炽、杨尚恒、阎彝铭、单誉、吴熙鲁、王功敷

梁灿英(19001986),字之彦,河南孟津人。1924年毕业于同济医工大学,1929年获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生化馆主任、教授、医学院院长,1943年赴美任耶鲁大学医学院客籍研究员,1949年后历任中南同济医学院、武汉医学院教授,卫生部医学编审委员会生化组主任,湖北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湖北省生化学会理事长。1956年被评为高教一级教授。

1925年同济医工大学毕业生有18人,分别为刘广云、袁钊传、杨元吉、李邦政、劳同文、杨和庆          、顾毓琦、李善峻、邵士俊、李相琳、宋琯生、许王、李梃、方嘉谟、仇楚宝、唐庆岳、王士成、阮尚丞

阮尚丞(19871947),字镜津,江苏奉贤人。”5年毕业,在沪行医数年后留学德国,归国后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抗战时期随同济大学内迁四川宜宾1941年任安顺军医学校外科主任教官,194210月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至19447月,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阮尚丞在宜宾曾为一特殊患者从背部开刀,为其延长生命近2个月,创当时医学界最高纪录。

顾毓琦(19011978),字景韩,江苏无锡人。1925年毕业,任宝隆医院内科医师、内科主任,1932年任私立同德医学院院长兼附属同德医院院长,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他将同德医院充作安置伤兵场所,并组织救护队,得到国民政府军第十九路军蔡廷锴将军嘉奖。1952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同德医院院长,1955年任上海北站医院院长,1957年任上海电线电缆厂厂医。

1926年同济医工大学医科毕业生有28人,分别为王刚、卢宝发、周元炳、陈滋章、李炳元、董志章、侯健民、黄元愷、史德民、刘璟、孙克锦、胡嘉、张焜、汪宝廉、柯德琼、王乃浏、张广勉、张处仁、郭启文、王承烈、张瑶光、李宝梁、李永健、程传愷、曾澄溥、韩法亮、李岳云、沈志明

1927年有11人,分别为吴匡、古鸿烈、黄榕增、李金铎、陈光桦、王建高、杨兴龄、吴尧祥、蔡适存、丁惠康、秦道源

黄榕增(18991971),字志达,广东龙川人。1927毕业并留校任附属医院医师及外科助教。1932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193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外科主任,19407月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19416月在广西桂林省立医院任外科主任。1949年从澳门返回广州任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外科主任,1951年在广州市立医院任外科主任,19541971年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会广州市委会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候补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理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附带提一下,笔者陈英汉之父陈任192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高中部(图5,后来又在同济医学院任职。

陈任(19071993,字育信,浙江奉化人。1922年就读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中学1927年毕业,19279月赴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马尔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吉森大学,193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38月回国。19339月回国主持其父遗下的上海眼科医院,1937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眼科教授,193712月任中央军医学校眼科主任教官(广州-桂林-安顺),1946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眼科教授,1950年任汉口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兼任中南同济医学院副教务长,19593月任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

1928年国立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有9,分别是卢寿祖、陈士杰、汪绍诗、李宗炜、顾庆、张宇戍、孔锡鲲、罗怀安、罗荣勋。

孔锡鲲(19051996),字伯翼,广东长乐(五华)人。1928年毕业,同年留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193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先后在同济大学、济南山东省立医专、同德医学院、陆军军医学校、广西医学院等任病理学系主任、教授,19461948年赴美国密苏里州癌病研究所深造,1949年后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58年在安徽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任主任、教授直至退休。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病理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

1929年国立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有8人,分别是陆之恒、俞敦培、叶伯阳、张乃华、梁俊青、吴中士、张士琦、马骅

《国立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1928年)》是笔者所见同济大学的第二本同学录,其中有张“国立」】学医正科全体摄影(民国十七年四月)”

一,照片里含1928年、1929年、1930年的毕业生。

 

1929726日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其中第五条规定: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第二十一条规定:“大学修业年限医学院五年”依照《大学组织法》,1930年同济大学将医科改称医学院,工科改称工学院,增设理学院。医预科改为医学院前期,医正科改为医学院后期,共5年。

1930年毕业生有15人,分别为闵之笃、鲍德耀、李寅、郑子尧、刘同、夏一图、王宝楹、蒋杰、黄鼎瑚、唐哲、汪民视、黄培文、梁载道、龚积澜、蔡演强。

唐哲(19051993),字哲公,四川广安人。1930年毕业后在同济大学任校医,1949年 8月至1981年2月任医学院院长,1950年任华东卫生部副部长,1953年任中南卫生局副局长,行政八级。曾任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民盟湖北省名誉主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杜卫华注释唐哲在同济时为《德文月刊》杂志重要编辑。)

王宝楹(19031988)字觉生,山东省沂水人。1923年考入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30年毕业后留校任附属医院医师兼上海暨南大学校医1931年调南京中央军校任校医兼任德国教官翻译,19378月考入德国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历任德国耶鲁大学讲师、皮肯惟特医院主治医师兼中国留德医学会会长1945年回国后历任山东省立医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教务长,中美医院内科主任兼上海第二传染病院院长。194912月调入黄石工作,历任大冶钢厂院长、黄石市副市长兼黄石大学副校长、市医学专科学校校长、黄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1956年被评为卫技一级,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委员会代表。

1931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20人,分别为:李化民、但泽、蒋旭东、秦光弘、王季甫、胡金鑫、梁钦明、王曜、赵鲁真、沈铎、周绪、刘一麟、谢学洙、章元瑾、周明福、周寿祥、李明琛、李泰环、文炽、潘志高

章元瑾(19021983),字奇光,安徽来安人。193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在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任医师1937年初在同济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任外科副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后由同济大学派往第五重伤医院任外科军医,1940年在昆明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后赴宜宾任同济大学外科教授1946年随校返回上海,1955年人内迁武汉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

 

1932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34人,为:梁胜熹、蔡中杰、顾曾谅、王世琦、陈保勤、史美后、吕富华、蒋留芳、朱鹤鸣、朱朝钦、刘炳彝、何同善、陈子元、邹邦柱、罗泽鸿、钱侠伦、朱维梅、黄道举、章玉玲、吴成、犹清慎、郑家肃、袁勋安、孙成壁、田树圣、高振福、徐祖毅、徐元甫、俞恩济、严雷章、王元一、黄诚述、吴一峰、肖谦史

该年5月在上海拍摄的“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一九三二级毕业纪念”是目前笔者所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毕业生合影照片。照片中有学生29人,其中2位女同学。

吕富华(19072000),山东黄县人。1925年考入同济医工大学。经过2年中学部,5年医科,1932年毕业,1933年赴德国弗莱堡大学留学。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烟草可以致癌的科学家,其研究结果发表在1934年德国《法兰克福病理学》杂志上。1936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同年回国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1937年随校西迁,1941年因病在昆明被校方解聘,1949年重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药理馆主任,后随校迁武汉任药理教研室主任,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

科教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

 

 

1933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31人,分别为:潘渊若、唐昌升、林竟成、杜正兴、郭焕民、胡志远、罗煜常、孙长孺、陈愈防、李情超、沈在中、方召、余锡洪、陈杏昌、孔麒、文启菁、李萼芳、汪宝仁、邓上熙、徐德麟、徐振华、赵毓麟、周远夔、戚其山、詹世芳、储麟药、杨传声、刘德健、张立慰、李超、李伟业

 

遵照民国教育部医学院5年卒业后尚须实习1年,共计6年的命。1934110日同济大学校务会议议决:“医科前期定五学期,后期定七学期,最后之两学期遵照部令定为实习年。”(二十二年第三次校务会议记录.国立同济大学概览.上海,193418)原定于1934年毕业的学生改为1935年毕业,增加1年实习。

1934年没有毕业生

1935年、1936年、1937年没有发现毕业生合影。

陶桓乐(1907—1994),湖南巴陵人。1935年毕业后在南京中央医院工作3年,1937年先后在成都及贵阳的地方及军队医院担任内科医疗及教学工作,1946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裴士西门医院进修内科1年,1947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任内科教授,1949年后历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武汉医学院教授兼内科主任,1960年调卫生部北京医院,担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任务。曾任北京医院内科主任、毛泽东医疗小组的总负责人、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流行性病咨询委员会委员。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后升一级教授。

1935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47:谢家树、叶培、朱传德、谷晋昭、钱思泽、李永彬、俞笛梅、鲍尔景、冯世怡、张和、赵人俊、王绍昌、陶滦、魏述征、吴仁三、陶桓乐、吴厚章、戴儒馨、许端庆、钟文澜、贺逢吉、朱虎蔚、魏祖宪、唐贤辀、石生、沈雪君、沈尚德、潘畴沾、田曾基、刘振、专家仁、罗绍箴、徐兆麟、朱静生、陆宇安、谢祚锡、殷述生、李翰芳、江学琇、杨勖、彭喆、彭淑景、刘培、饶作舟、李缆松

1936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32人,分别为:奚桂芳、王祺、万秀沂、傅德炳、杭承照、朱尔梅、丘犹兴、顾稚华、孔受天、陆福培、王世开、孙希武、郑汝英、陈祖荫、许本谦、陈历荣、梁冠英、唐敬恒、丁希庆、黄兴汉、贾观菁、郭奋英、张在青、张馥、王瑞献、瞿松寿、陈杜勋、吴宝琨、刘振东、程周绪、方杲、王观荦

1937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28人,分别为:丁星翌、王士濂、王天祈、沈其稀、李含中、李宗懿、李惇谊、杜君武、吴宏宇、吴国兴、吕世藩、林有泉、施复晋、俞德葆、孙怀骐、徐廷贤、徐春沂、徐续宇、郭学健、陈家祺、毕骏选、崔进、单基丰、潘安余、蒋起鹍、骆思谨、钟敬和、苏志龙

 

1938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33人,分别为: 李素秋、邱锦淇、周建平、周世选、高仕楷、唐坤元、裴炳元、卢琇、朱镇球、倪桐华、徐式民、汪光荣、冯双湜、梁雄万、薛焕成、胡松、陈德懋、陈远岫、陈炎磐、姚际唐、王维松、江文汉、谢天民、宋名通、王恒耀、潘泳藻、钱章材、王国琳、吴轶群、金孚戡、邵荷贞、陈延华、张启行

从1937年5月8日在上海拍摄的“大中华民国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一九三七级毕业纪念”

可以看到照片中只有29名学生,这些同学在《毕业生名册》上是1938年毕业的。这张毕业照拍摄之后3个月就爆发了“淞沪会战”。笔者认为从1934年开始,医学院5年卒业,拍摄毕业生合影,然后赴各医院实习。实际颁发毕业证书时间为第6年。

以陈炎磐为例,他1930年进中学部,1932年进入医科前期,1937年卒业并照合影,实习1年后于1938年毕业,他的毕业证书颁发日期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七月。

 

 

宋名通(1914—1983),江西奉新人。1938年毕业,后赴德国留学,1940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儿科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上海大德医院儿科特约医师,1945年任上海铁路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1946年担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中美医院儿科主任,1955年随医学院迁往武汉任同济医院儿科主任,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历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武汉分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国外医学儿科分册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科分册副主编,《儿科基础与临床》主编,湖北省第五、六届政协常委。

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30人,分别为:林能武、黄延泉、缪璧源、陈鲸、石华玉、刘宗歆、陈超、钱家骧、张庆民、张瑞禾、李颢、钱贻芬、钱纪伦、胡天禄、高有炳、高有焕、魏方、李家忠、李贤茎、吉民生、楼彦则、胡善新、陈民元、陈永健、陈世照、周克垣、俞汝宪、杨肇鸿、沈家同、张秀彬

1940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40人。其中陈景道、钟毓汉、张鸿钧、郭元瀛、崔书文、吴竞美、顾景陶、王虚明、王辨明、张连祺、司汝南、徐友仁、沈葆燮、施善堃、张宗銮、傅志尧、梁勉程、史济煊、陈创本、伍必雄、陈祥煮、郑志远、黄孝迈、杨正汶、戴祉民、陶世英、黄祝妗、刘新华、杨超前、陆献珉、马龙图等31人随学校西迁; 王善承、圣造、孙澈园、张振国、秦廷梅、徐景良、高尔材、麋毓熙等9人因故留在上海。校长翁之龙委顾毓琦、金问淇2位前辈校友照顾留在上海的学生,让他们继续在宝隆医院后期上课和实习,名义上在同德医学院借读和参加毕业考试。这一届中谢毓晋、过晋源、裘法祖、盛澄鑑4位同学于1937年11月赴德国留学都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故而在1940年毕业同学录里没有他们的名字。

,这些同学在《毕业生名册》上是1940年毕业的,笔者推测由于1939年不断西迁,没有时间拍摄毕业照,所以于次年2月补照。在昆明毕业的学生有31人,合影照中只有29人,二八级指民国二十八年(1939)。

金问淇(1899—1968),浙江平湖人。1919年就读于同济医工学校医预科,1920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医学院留学,1925年在弗莱堡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初在上海开业行医,后在上海同德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担任妇产科主任、教授,1955年随校迁武汉,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教授,1956年被评为高教一级教授。

谢毓晋(1913—1983),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1937年赴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留学,193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5月回国任卫生署西北防疫处技正,1942年12月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细菌馆主任兼教授,后转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1948年1月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创办上海民生实验研究所,1952年受聘中南生物制品实验所(后改称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任总技师,1956年被评为卫技一级。

过晋源(1914—1991),字基洪,江苏无锡人。19- J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1937年赴德,黑大学医学院留学,1940年获医学博士学后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医院任内科医师,年回国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内科主任兼教授,二校迁武汉,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教授,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常委,湖北省内科学会主任委员。

裘法祖(1914—2008),浙江杭州人。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1937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留学,193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在德国慕尼黑任外科医师,1946年回国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主任兼教授,后随校迁武汉,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教授,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图13为1939年5月在上海拍摄的“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一九三九级毕业留影”,照片中有10名毕业生,前叙1940年的毕业生有9人在上海就读,其中有笔者陈英汉的姑父江圣造,另外1人未知。

以1940年毕业生杨超前为例,他1934年就读同济大学医学院,1940年在昆明毕业。他的毕业证书颁发日期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七月(图14),加盖1943年5月22日教育部审核戳。

1941年《毕业生名册》里有毕业生37 其中杨继昌、杨淯渊、郭日贞、许信刚、王巽义、毛钟理、邓瑞麟、洪翔、李福蓉、杨颂尧、陈玉琰、俞宗辉、伍颐奎、吴章铭、宋毅、王家睦、陆格、邵志润、马镇西、谭荫谦、彭运鹍、陈树宾、欧阳莹、陈伯修、张振宜、沈凌云、蒋庭章、黄良骏、黄潮海、黄吉裳、刘幡湘、余龙生、蔡春荣33人在昆明毕业。另外马大可、汪起霞、黄玉培、瞿曜金4人在上海同德医学院借读至毕业。

按惯例该年的毕业纪念应在1940年拍摄,但至今尚未找到。图15是邓瑞麟的毕业证书,颁发日期是民国三十年(1941)七月,加盖教育部审核戳,由于证书污损,审核戳的具体日期不清晰。

1942年毕业生43,其中萧功复、贾彭庚、熊丸、潘振钰、吴德恒、吴大健、邵丙扬、徐国栾、冷叔华、支秉常、李晖、黄文、林仁通、胡彭年、赵霖、刘大任、刘铸、陈广煜、陈夏丰、周世行、厉声扬、张保真、李德群、黄驹、易炳暄、毛文贤、吴伯璇、徐济英、林挺嘉、吴文照、王良甫、盛清一、赵树萱、刘瞪等34人在李庄毕业,王贞瑗、杨定贻、陈伟绩、沈显昌、沈同戊、邱贤镇、胡引昌、顾泉生、倪权等9人留在上海并在借读的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该年毕业照于1941年在四川宜宾拍摄(图16)。

 

熊丸(1916—2000),四川石柱人。1942年毕业于宜宾李庄同济大学医学院,留任院外科助教。1943年起担任军事委员会蒋中正委员长官邸医官直至1975年蒋中正去世为止,曾获颁四等云麾、三等云麾与二等景星等勋奖章。1948年起,先后担任台北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台北市立中兴医院院长,私立和平医院院长等职务。其间兼任私立台北医学院教授十余年。1981年起担任《中国时报》副董事长十余年。1988—1998年担任台北圆山大饭店董事长。

1943年的毕业纪念,该年有毕业生35,其中王佩言、庄瑞源、蒋家驹、夏昭岷、王安定、龚同瀛、谢庆源、王晏青、潘瑞莲、王璧、蔡堃、朱通伯、张振球、张骏一、蔡宝义、刘春生、黄鸣鹍、黄芷昌、陈念勋、徐显光、查婉生、顾炜、钮家琪、方恩约、陈身修、毛少芬等26人在李庄毕业,黄中、秦廷棫、郑佩华、郑岁华、杨道骅、吴延麟、汪文介、耿兆麟、薛兆基等9人留在上海借读上海同德医学院直至毕业。

 

1944年毕业生有33,声中高行、子欣、叶重生、崔儶生、高育璇、王寿昌、弓伟杰、吴人骥、叶长煜、胡宏远、王瑞兰、李伊士、侯光、汤璘、杨泽大、杨振伦、赵丕铸、吴尊珪、徐文鼎、赵琦、厉滨川、黄祖德、李保玉、项芬、庄熙明、陈伦元、孙家寿、钱元赞、许义庚等31人在李庄毕业(图18); 冯增瑞、陈俊恪等2人留在上海借读上海同德医学院直至毕业。

194545名毕业生全部在宜宾李庄毕业 分别为解德纯、胡积荣、任天润、张贞修、武忠弼、储凤悟、潘素英、荣水鑫、彭卓粲、蔡香娥、张邦媛、张鸿鸣、陈廷礼、项仕孝、魏家本、钮先滋、吴光辉、金素芳、吴同桂、吴家齐、张国权、黄进文、徐霞仙、方兰珍、王佐治、李宝华、陈智、黄益哲、颜和昌、张光裕、江明性、许耀祖、谢庭松、童尔昌、蔡桂茹、颜小琼、陈秋玮、王心林、杨宜家、魏能润、李桓英、夏寿仁、萧启超、吴灵筠、龚婉英。

 

 

1946年的毕业生总计有32,分别为:戴维新、徐增祥、陆素筠、洪寿慈、黄嘉裳、周德、刘桂德、宋文英、吕礼、储宗瀛、邓知礼、戴文本、李培雄、刘毓谷、郭文征、王进学、谭新民、张印斗、周倜、王复周、郭鹞、邓影怜、李迪、鞠锡阅、谢荣、黄忠璋、刘光余、顾人勋、王榴珍、强韵琴、何应龙、饶得乐

2.3回迁上海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4月同济大学师生员工分批集中至重庆,经水、陆分三路(水路顺长江而下;陆上南路取道川湘公路转浙赣、沪杭铁路;陆上北路由川陕公路转陇海、津浦、沪宁铁路)迁回上海,直到12月间才全员到沪,各院系直到1947年2月才先后正式上课。

1947年的毕业生合影于1946年在宜宾拍摄,该年的毕业生有34,其中在宜宾李庄读书的有24人: 包尚恕、陈其三、陈志蕾、段生福、黄意斌、况允、李本协、李思远、廖孔禹、卢致禧、陆星璇、宁乾夫、王昌烈、吴式枢、阎宝和、杨若静、余銮雏、张凤冈、张国高、张兴惠、张钟祥、仲炳章、曾玉麟顾一康等。在上海德国医学院读书的(第一届)学生有10人:李竞、杜宗教、赵家骎、陶乃煌、沈文光、王兆椿、孙骏人、钱宗熙、张锡嘏、裘德懋。

 

 

1948年毕业生有45,在宜宾李庄读书返沪的32人为:薛兴尧、邹文彬、严广汉、陈学诗、王世珩、蒋先惠、黄钟传、王贯、霍銮锵、彭和安、李伴冰、何伯贻、林秀芬、王一士、曾舜华、杨宜弟、张继华、但功漫、钱振坤、蔡文经、鄢裕光、朱万欣、袁树声、顾宗保、周德富、周志华、侯王浦、黄腓力、白义德、徐立素、张保正、李贻桢,另外13人在上海德国医学院读书:赵华月、徐新六、王克峻、尤振、冯元璋、朱以群、汪敏刚、张传钧、张闻逵、陈庆祺、徐振华、唐孝均、黄硕麟。他们的毕业生合影应该在1947年拍摄,但没有找到。

1949年有毕业生86,其中在四川宜宾李庄读书64人为:孙国忠、万述铎、张训桓、沈艮祥、潘祖章、裴锡玉、胡大鹏、阳景清、周素新、戴云、吴采南、李立咸、李稷、侯志曾、黄其琏、舒鸿逵、许先典、何麟、曾福昌、郑织民、庆太平、郝素勤、彭庆廉、郝连杰、秦如嵩、马孝义、李春椅、魏德祥、朱宝忠、蓝文正、赵宽、鲁之法、何彦琳、蔡振邦、叶介清、宋见青、陈纪尧、夏树国、毛增荣、赵珍丽、李锡莹、徐友梅、周志家、吴佩煜、吴孟超、吴颂之、耿悦荫、俞九生、刘昌圻、郭明灵、吴玉辉、熊昂、陈厚贻、周开渠、汪沛、熊汇慈、刘昌茂、魏赞道、金士翱、毕爱华、梁柏森、梅国伟、李立群、胡远峰,另外20人在上海德国医学院就读:顾启湛、云天蔚、张显义、徐乃昌、陈银生、宓惠群、郭豫煮、李士骏、力金束、郭俊渊、夏松汀、叶文丘、周勤德、郑,宝贤、赵端全、陈涛、柯照藜、冯新为。冯新为1942年底离开上海赴重庆江苏医学院就读。另有孔繁康、周鲁基列入1949年毕业生名单中,经教授金士翱回忆:他们二人是前几届学生,一直不及格,性格内向,1949年学校就给他们毕业了。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金士翱(吴孟超同班同学)的毕业证书是1949年7月颁发的(图26)。这是上海解放后,同济大学医学院颁发的第一份毕业证书。

 

3新中国初期同济大学医学院

1950年的毕业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第一批学生。该年有77人毕业,在宜宾李庄就读过的有49人,其中有马庭元、王璁、王自谦、孔静宜、石安惠、冯克燕、吴旻、吴熙瑞、谢桐等; 在上海德国医学院就读过的有28人,其中有高尚志、刘恭植、钱允庆、沈远仲、王泰仪、张毅正、周有尚等。图27为1949年4月在上海中美医院拍摄的“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一九四九级毕业纪念”。照片中是1950年毕业生。这张照片登在2016年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印制的《肝胆春秋——人民医学家吴孟超》画册中,认为是“吴孟超大学毕业时的集体照(3排左5)”[8]。由于吴孟超是1949年的毕业生,故而书中配图是错误的。

 

1951年毕业生78。在宜宾李庄就读过的有64人,其中有龚锦涵、黄唐、戴植本等,在上海德国医学院读过书的14人,其中有高丙春、高寅春等。

1952年毕业生为6年学制的最后一届。

1952年毕业生103,其中包克光、吴滋霖、王健鹤等90人在李庄入学。王健鹤前期在德国医学院就读,他的毕业证书背面“历年各科成绩表”第一学年(1945—1946)的成绩是空白,上面注明:“本期系上海德国医学院转学生,转学成绩送伪教育部,未经发还,无法填报”(图35)。曾在德国医学院就读的学生有13人。

1953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有毕业生110。他们是在上海毕业的最后一批学生。其中有刘锡民、何善述、张增明、南登良、梁扩寰、曾昭耆、聂森(图36)等。他们提前半年毕业,学习了五年半,毕业证书是1953年1月颁发的。

1953年5月22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向上级呈缴印信并登报公告:“所有未了业务分别由中南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同济医院接办”(同济大学医学院1952年学年度第6次院务会议记录现存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同济医学院档案室,报纸公告未查到)。同济大学医学院从此成为绝唱。

1954年的毕业生也只学习了五年半。1954423日中南同济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64在武汉举行毕业典礼,毕业合影于1953年拍摄,他们的毕业证书是由中南同济医学院1954年2月颁发的,这是中南同济医学院第一次发毕业证书。

 

1955年上半年春季毕业班,有毕业生142,学习时间五年半。他们是在武汉毕业的第二届学生,这批毕业生由3部分组成:1948年秋从上海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70多人;同时从武汉进入武汉大学医学院近20人;1949年秋进入武大医学院60余人。

 

1955年8月1日“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中南同济医学院只存在了4年。

武汉医学院,1955年下半年的毕业生是武汉医学院第三届学生。也是是在武汉毕业的第三届学生1955年毕业生总计157。王家、叶世铎、田、许彤华、李绍白、肖会文、余枢、辛得光、陆左之、罗丽兰、金咸珞、黄光照等是这一届的毕业生。

1955年8月颁发了第三届医疗系毕业证书。这是武汉医学院院长颁发的第一份毕业证书

1955年还有3个3年制的大专班毕业:卫生干部专修科54人、外科61人、五官科52人。

武汉医学院存在了30年,1985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回归“同济”之称,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https://m.sciencenet.cn/blog-513148-1334325.html

上一篇:[转载]马君武译外国诗歌
下一篇:天津 1923年德华杂志目录(德汉双语)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