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llyw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llywen

博文

超级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再探讨

已有 2214 次阅读 2014-11-23 12: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超级研究生, 项目难度, 专家组

本文从下述博文引申而来:

钱学森之问解答之难,及超级研究生的培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180&do=blog&id=845386

 

一、在上文中,谈到了学术/项目能力分级的情况。

1 大部分本科生刚毕业时候的学术能力为六个月项目难度,或者他的能力只能做六个月难度的项目,甚至不足。他们只能跑跑销售,编写几十行代码,维修一件简单的设备。

2 硕士研究生的能力为6-12个月项目难度。大部分研究生发表个核心期刊的论文毕业,也就是这种能力。当然少部分研究生适应能力强,做得多,学得多,可以挑战更高难度的课题。

3 大部分博士生的能力为1.5-2年项目难度。发一篇SCI差不多就要这么长的时间,当然若博士生基础不扎实,2年时间还不一定能做出来。

3 大部分教授的能力达到了3年项目难度。

他们能主持3年期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说明这种水平。要抵达这种水平,路子很长。听闻美国博士生普遍读六七年以上,博士还要再做几个博士后,才能获得职位。3年项目难度的工作是由更多的1-2年项目难度的工作有机的组合而成。

4 再往上就是四年、五年、六年等等项目难度的工作了。

比如一台简单的监护仪,就要四年难度;一台通信设备,就要五年以上的难度。

相对应如生物、医学、化学、物理等等学科,也有对应的难度。

5 10-15年以上项目难度的工作,基本上可以拿诺贝尔奖。

其实,有这种能力的人,多数开公司去了,赚的钱比诺奖得主还要多。

而一心搞自己这方面研究的,积累多年,则可达到诺奖的高度。

一个国家,有大量人才能做到五年以上项目难度,而这些项目难度的人再交流,互相提高,才会碰撞出来思想的火花,产生大量高技术、新产品。

如果我国采用跟踪计划,看到美国上台什么,我们也迅速购置相关的仪器设备,基本能追上几步。但过了几年,美国那种学术集团转到了其他方向,多次变换方向,而我们转变不过来,只能制造大量低水平SCI了。


二、中科院和深圳安科的尝试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感于我们医疗设备远远落后于国外,采纳了重点扶持和投资的方法,让中科院和深圳安科公司学习国家先进医疗设备如彩超、CT、核磁共振机器的制作过程,重点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力求做出这方面的设备。

   最终勉强山寨了这批设备,但山寨的产品的销路不太好,而得到培养的技术人才觉得他们自己有更好的想法,纷纷跑出去创业了。经过三四十年,创业公司达到了几百家,基本占领了医疗器械的中低端市场。

   当然了,也只有一两家公司如迈瑞公司做出较好的产品,可挑战高端产品,能达到十年项目难度,

   这也说明,能做到高端项目或者产品的人,几千个几万个人里面才出现一个。而中科院和安科公司原先的定位就是做出高端产品,给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按照这个定位来。因此才会产生这么高的成果,冒出顶尖人才的几率很高。

   如果我们国家在大部分学科都采用这种重点培养的模式呢?


三、如何发掘和培养超级研究生

   楼主认为我国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基本没有抵达五六年以上项目难度的。像王垠这种天分很好的学生,被陷入发表重复低端SCI的过程中,不得已从清华退学,去了外国。

   楼主所谓的超级研究生,就是在35岁以前,能抵达五六年以上项目难度水平的研究生。国家应当在各科学重点培养这种人才。学制可先定为硕博连读七年、或者博士六年。

   从中共可以培养许多农民成为将军、元帅来看,其实一个人不管出身高低,只要肯干肯学,就有希望成才。当然了,由于专业素养、管理水平的差异,许多专家并不适合去培养基础差的学生,也没时间去培养。

   所以,建议知名高校,由那些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联合讨论培养立足于本专业、跨多专门的高技术人才。

   这些超级研究生从哪里发掘呢?

1 寻找那种天分很好,基础扎实,非常好学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一个在本专业课程都六七十分左右,但主动学习其他课程的学生,敢于挑战其他学术问题,曾有顶尖经历,可以优先选择。这似乎是六十分定律或者第十名成才定律。

2 一个潜心于某方面的学术或者技术,有特别的兴趣和专长,且做的非常好的人。如某学术喜欢设计机器人,解决高难度数学题。这种人也可以培养,同时引导他多看点书,了解相关的信息。

3 一个门门成绩都能考上九十分的人。这种人热衷于完成既定的任务,毕竟考好每一门有快速的回报。这种人不太喜欢学习那种短期看起来没回报的技术和知识。导师要注意引导。


四、超级研究生计划对目前学术界的影响

   要培养超级研究生,就需要懂行的专家、学者,外加企业家来联合制定大目标和大计划。既要耗费时间,又要不断的调整计划。故建议只有45岁以上的专家、学者才能成为专家组,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担任一线指导。专家组成员拥有培养思路上的决定权,不应当把指导权过多的交给中青年教师。

   要做到大产业、顶尖技术,就需要10-20年项目难度。而仅仅拥有三年项目难度的人才很难挑战五六年以上的项目难度。建议国家适当的削减科研经费,让45岁以上的科研人员不能申请国家基金,除非他能证明做到更高难度的项目/产品。

   没有主持三年项目难度工作的人,不能管理五六年以上项目难度的工作。这是为了防止一批人,不好好干学术和技术,就把精力用于拉资源、找关系上面。而一个人内在技术不行,资源在他手上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超级研究生计划需要15年酝酿,30年在社会上结出成果。当结出成果的时候,才能评价一所高校是否抵达了国际先进水平。

   






https://m.sciencenet.cn/blog-515180-845586.html


下一篇:申请国家青年基金的随感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