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科学网】说说《李政道传》

已有 4873 次阅读 2009-12-13 19:31 |个人分类:科学网评|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评论, 反面教材

依照个人习惯先说几十句与主题无关的话。

上个星期兄弟我刚过完28岁生日,是啊,咱也年芳二十八啦,借此机会祝我自己生的伟大。

最近一段有朋友反应我的博客内容不太“好看”了,关于这个我得说说:

1.现在是12月,年底了,每个人到年底都会非常忙,我自然也不例外。我不是职业写博客的,我写字不会跟你们收钱,所以我自然也不会以职业的方式经营这个博客,到我该忙自己事情的时候,我的博客自然也会颓一阵子,反正每年总有那么几个月,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很正常。

2.我才28岁,在科学网上绝对是年轻人。科学网用户的群体大部分是教授,我虽然没统计过,但是我估计科学网用户的平均年龄应该在35岁以上,一般一个人到了35岁,事业基本上定型,老婆孩子也有啦,生活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他上网关心的话题会更“大”一些,更“远”一些。但是一个28岁的年轻人呢,基本上该有的都没有。比如我,没房子没工作没老婆,三无产品。所以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上网关注的话题肯定和35岁以及35岁以上的大哥大姐们不一样,你们平时喜欢讨论的哲学啊,思想啊,民族啊,民生啊,体制啊,这些我都不关心,或者即使关心也是擦擦边,不会花太多时间去思考,你让我现在谈谈两岸关系问题,我是说不出个一二三四的。我关注的话题,肯定跟我的年龄有关系,基本上就是吃饭好不好,工资高不高,讨论完温饱问题之后再思一下淫欲,聊聊两性话题,说说该怎么骗到一个媳妇之类的,跟我同龄的人也更多会关注这类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你评价我写的东西好不好,其实更多反映的是你个人的喜好。我自己是不会刻意迎合大众的,那样的做法会让我觉得自己很老。那句话说得好哇:一个人一旦觉得自己老了,他就真的老了。所以在面对你们这帮老头老太太的时候,我一定要保持时刻警惕,保有一颗童心,免得真变成中老年妇女之友,那就杯具啦。

3.不过我在自己博客上也会掺和一些和生活无关的,相对比较大比较远的事,比如【科学网】标题下的评论,这个系列的评论是专门针对科学网上出现的观点和话题的。我自己平时并不一定关注这类话题,或者说很多话题我压根就不关心,但是看你们吵得热闹,我也不甘寂寞,卖弄一下风骚,大伙就是图个乐,对吧?

废话说完,现在进入正题,这次的话题是关于最近新上市的《李政道传》这本书的。

说实话对这本书我并不感兴趣,对于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私人恩怨我也不关心,两个老头都八十多了还在互相掐架,而且长得又不帅,有啥好看的?

不过看到好多人在议论这本书以及这本书里的内容,连我们的方舟子肘子哥都掺和进来,让我觉得挺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大伙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居然全部都跑偏了,这个……呵呵。


我为啥要说你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全部都跑偏了?因为你们都在讨论杨李之间论文署名的问题。

当然,借这个机会对论文署名做一下科普,这个做法绝对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把《李政道传》这本书,《李政道传》这本书里提出的论文署名的观点和李杨之争这个事情联系起来,那你们铁定跑偏没商量。

理由如下:

一、《李政道传》这本书是李政道的自传吗?答案是否定的。李政道传这本书不是李政道自己写的,它的作者是季承。季承是谁?季羡林之子,曾经给李政道做过助理。

二、《李政道传》这本书的内容,李政道知道吗?答案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这本书自执笔到修改一直到出版,李政道对书中的内容一个字都没看过。用季承自己的话说:“写这本书完全是个人行为,在这本书出版后,李先生并没有看到过,但李先生是支持自己的,有时间寄一本给李老。”

三、在这本书出版后,季承还说了一句:“文责自负”。什么意思?就是说这本书不是李政道自己写的,而是我季承写的,虽然是写李政道的,但是对书中所有观点和内容,都是我季承作为这本书的作者,自己负责。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李政道传》这本书,虽然是讲李政道的故事的,但是这本书中的观点和看法并不代表李政道本人的观点,换言之,《李政道传》跟李政道其实没多大关系。

本来就是嘛,一本有关李政道的书都出版了,李政道还一个字都没见过,你能说它跟李政道有关系吗?

这时候可能会有朋友问:既然你说这本书跟李政道没关系,那为什么现在大家会针对这本书的内容来热炒李杨之争?

答案是这样的:针对这本书来热炒李杨之争的人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人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无知群众”,别扭头看别人,这个无知群众就说你呢。这部分人在对事情真相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开始大肆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吵是吵的热闹,但话题跑偏是注定的。

另一部分吵这件事的人,原本就是故意的。他们为什么要故意这样做呢?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故意借机会吵这件事的人就是做媒体的人。

兄弟我最近几个月刚好也在整自己的新书,所以也接触了一些出版业和媒体的朋友,对类似的事情了解一些,就在这里说一下:

一本畅销书如果想要热卖,如果作者和出版社希望通过这本书赚钱。那么有两个条件一定要具备:

1.书本身一定要有卖点,一定要有噱头。这个卖点可以在书的名称上,也可以在书的内容上,甚至还可以在作者身上。但如果没有卖点,那绝对不行。

举几个例子:

(1)前些年有一本畅销书名字叫做《美人赐我蒙汗药》,这本书的销量非常好,但是它的内容跟书名一点关系都没有。当然这个例子举得有些不太恰当,因为这本书是王朔写的,而且写得也不错,所以咱也不能说这本书就是单凭名字吸引人。

(2)有一本书叫《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的销量也非常好,它的卖点在哪里?看到书名中的哈佛两个字你就应该很清楚了。老百姓拿到这本书一看,封面上画一很清纯的漂亮姑娘,一看就是三好学生,再一看标题,原来小姑娘去哈佛了。马上掏腰包,买回家给咱孩子看,或者咱自己看,将来用来教育咱自己的孩子,也让她去哈佛。即使去不了哈佛,去个哈尔滨佛学院也是没问题的。

(3)讲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的书从内容上说其实还是比较严肃的,所以最早反面教材同学给这本书定的书名就叫《反面教材》,书如其人。但是出版社拿到书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书名。他们认为《反面教材》这个名字虽然吸引眼球,但是有负面的成分,它在吸引别人注意力的同时还可能惹来麻烦。于是他们给起了另外一个名字,叫《“玩”进科学院》。这个书名的卖点有两个:

A、“玩”。出版社的总编在跟我谈这本书的时候刚从国外考察回来,她跟我说:现在不是提倡素质教育吗?什么叫素质教育?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玩。国外的孩子都是玩大的,所以国外的孩子素质其实普遍比我们考试考大的高。现在的主流思想就是向人家学习,就是要提倡玩。考虑到我的书里也有娱乐的内容,所以把玩写进标题,就是一个迎合时代潮流的卖点。

B、“科学院”。这个不用详细解释,我既然已经进了科学院,我写的这本书自然叫《玩进科学院》,等下一本书写好的时候,如果我还在科学院,我的书名就叫《玩在科学院》,如果我离开了科学院,书名就叫《玩出科学院》,反正我生是科学院的人,死是科学院的死人,这辈子就跟科学院耗上了。

举了这么多例子,我想说的是,职业做书的人,他们的行为是绝对会有功利目的在里面的,为了实现赢利的目的,他们会有很多的技巧,或者用褒义词来形容,他们会有一些营销策略。具体到《李政道传》这个例子中,这本书的卖点有三个:

A.书名《李政道传》,李政道的名字全国有几个不知道的?所以这本书起这样的名字,绝对吸引眼球。

B.书中的内容和观点,这本书如果想热卖大卖,光写故事还不够,因为有关李政道的故事其实很多文献资料以及教科书里都写过了,所以你必须有点噱头,有点与众不同的东西在里面。Neil认为,如果要Neil来写这本书,李杨之争绝对应该是最大的卖点。因为大家都知道李杨不合,但过去关于李杨不合的内情,只有杨通过书面媒体的方式公开表示过,李政道没说过,大伙肯定都好奇。

但具体该怎么写?这里要有技巧。首先肯定不能顺着老杨的观点说,因为这样李政道肯定不高兴,你写本《李政道传》结果向着杨振宁,你这不是搞笑吗?所以要在这个前提下“做文章”,而且这个文章还得独特,要吸引人的目光,要让别人能吵起来。从这个角度讲,以“论文署名”的方式来写这个事情,虽然因为书作者本人的知识欠缺而在逻辑上有明显错误,虽然手段比较蹩脚,但还是很成功的。它能让你吵起来,就是一种成功。因为你吵起来了,你就会好奇,就会关注,就会出于你的好奇而去买书。

要记住,卖书的定律:读者出于什么理由买一本书对书商和作者而言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读者掏腰包买书了。哪怕作者就是瞎写,读者买完之后后悔骂街,胜利的也是作者和书商。

2.从营销的角度讲,书本身有卖点还不足以让书有很高的销量。一本书要想卖得多,还必须满足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这本书知道的人多。

因为知道这本书名字的人越多,这本书的销量越好。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当你去书店的时候,看到摆在书架上的书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而正当你面对眼前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手足无措的时候,突然一本书在你眼前闪烁着光芒,因为这本书你以前听说过,你虽然不记得在哪里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字,你虽然也不记得别人在向你提及这本书时是褒还是贬。但是你的大脑会反馈给你一个信息:这是一本很出名的书,因为连你这种消息闭塞的人都听说过,它不叫出名还能叫什么?

而你自以为聪明的大脑还会进行如下一个短暂的逻辑思考:这本书为什么会出名?如果这本书写得不好,它怎么可能出名?对这样的反问句,你站在书店的柜台前暂时想不到答案,可是在你后面还是有很多人排着队等着付账,所以你也肯定掏钱买了。

买完之后你还会不放心似的安慰自己:不就是一本书嘛,才二十几块钱,就算亏也亏不到哪里去。

其实仔细想想,你买了一本书,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你听说过这本书。这就是书商的胜利。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一本书呢?靠宣传。

卖一本书,宣传手段是很多的。其中包括:参加书展和图书订购会,开新书发布会,办作者签名售书会,请媒体圈的朋友帮忙让书上报纸上杂志上电视上博客上BBS,相信这些方式大家都听说过。它的目的就是一个,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从而拓宽这本书的销量。

现在回头看网络和媒体上关于《李政道传》这本书和李杨之争的新闻以及诸多讨论,聪明的你应该能够意识到,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商业行为。从一开始就是作者以及出版社通过他们在媒体中的关系进行的营销手段。

我说这样的话并不是贬义,我赞同这种营销方式和手段,我不认为这种方式就是不道德的,相反我认为这才叫专业。而且在将来,我的书出来之后,我和出版社也会有相应的营销手段和方式。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在某个报纸上或者杂志上看到有关我的书的评论,到那时候,我希望你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评论,很有可能是我请人或者出版社请人写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功利目的的行为。

说到这里,再多说一句,经常看我的博客,你会发现每隔一阵子我就会说两句跟我的书有关的事,甚至包括在这篇评论文章中,我也会把我的书的信息作为例子写进来,我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一种营销,你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除了《李政道传》之外,还会对《玩进科学院》这个书名多少有点印象。这就是我的鬼把戏。

怎么样,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变的聪明一些了呢?如果你明白一些了,那你肯定应该在将来买一本我的书,作为回报。是吧?

在《李政道传》这个标题下我扯了一大堆,总结一下:《李政道传》跟李政道其实没多大关系;《李政道传》跟李杨之争的真相其实没多大关系;李杨之争的真相跟我们其实没多大关系;我这篇评论跟《李政道传》其实也没多大关系。

这一切都是为了卖书,换言之,是赤果果的炒作。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147-278325.html

上一篇:【科学网】表扬一下科学网编辑部
下一篇:2009.12.12——科学网博主聚会

8 武夷山 王号 曹聪 刘颖彪 杨延丽 yinglu daliang woxing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