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son--20110308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t52dj Discovery o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博文

如此意见 焉能服众

已有 4885 次阅读 2014-8-27 17:56 |个人分类:项目申请|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同行评议, NSFC, SCI论文, 奇葩

今天早晨上班前,在家用手机(wifi)登陆邮箱,才看到NSFC发给我青年基金的函评意见:A、B、C各一个,致命的是第三个评委的意见——综合考虑、建议暂不资助,因此2014年又白忙活了一年。诚然,按照该评委前面的学术意见而给出建议不资助,我无话可说;然而,对于以绿色背景标注的评语,你让我情何以堪呢?至少,据我了解,周边的人中了青年基金的朋友或者同事,无SCI论文的也大有人在,而你却说我相关论文太少、第一作者SCI论文仅有1篇(我想说的是本人在申请书中列出了3篇一级学报、1篇SCI均为第一作者,而且还有3篇第二作者的SCI论文)。如此意见,岂能让我心服口服呢?难道你就是传说中的那个奇葩评委?(详细参阅之前发表的博文:NSFC评审丑态——主宰别人的生死,不是你得瑟的理由;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9196&do=blog&id=791944)。


话不多说,下面晒出我的NSFC同行评议意见原文,供大家参阅: 


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

<1>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棉铃虫的抗药性是阻碍全球棉花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酶系组分含量增加和(或)活性增强,是其对DDT和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形成抗药性的重要机制。然而长期以来,在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药性形成机制方面,究竟是哪个或哪些P450基因扮演"主要角色",仍说法不一。申请者研究发现,氰戊菊酯抗性棉铃虫细胞色素450 CYP6B7基因协同氨基酸突变(M114V、K256E、Y319C)的过量表达与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上升有关,但是由于所突变的3个氨基酸残基均处于CYP6B7蛋白的可变区,而非P450蛋白的保守域,因此其是否与氰戊菊酯抗性直接相关,尚需进一步确定。基于此,申请者特提出本项目申请,目的希望通过探明棉铃虫CYP6B7基因与氰戊菊酯抗性的内在关联以及HDRF品系棉铃虫CYP6B7蛋白中3个氨基酸残基在该药剂抗性产生中的作用,从而为今后有效治理棉铃虫抗药性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项目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


项目研究内容选择较合理,研究目标明确,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正确。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设计合理、可行。项目前期研究基础及工作条件好,申请人具有较好的创新潜力与创新思维,经费预算合理。
建议给予资助。


<2>关于棉铃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一直是全球植保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研究角度和难度的不同,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通常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棉铃虫表皮的穿透力、对杀虫剂的解毒能力和杀虫剂作用的靶标部位。该项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重点围绕对解毒代谢起着重要作用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展开研究,采用了一系列的前沿研究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上的定点突变方法、蛋白离体表达法、蛋白杂交、酶活力测定、气相色谱法等,这对于揭示研究棉铃虫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互作关系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从申请人前期研究基础和本次申请书内容来看,他具有较强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思维;申请项目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内容恰当,思路清晰,总体研究方案合理可行。建议优先资助。


<3>拟除虫菊酯抗药性一直是昆虫抗药性研究的重点领域。本项目拟通过定点突变的技术研究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药性机制中CYP6B7的功能。论文选题有意义,但学术思想、研究内容、思路方案均无明显的创新性,定点突变技术是研究蛋白质氨基酸功能的基本常规技术和思路;由于菊酯抗药性的主要机制是靶标抗性,这是国际上认可的主流观点,论文即使能够完成全部内容,能够丰富对其代谢解毒机制的认识,但对于阐明氰戊菊酯抗药性核心机制的贡献有限。项目仅通过在离体条件下Sf9表达的该蛋白研究其催化活性,进而推断该蛋白的药剂的降解能力,是欠全面的,更应有相应的活体试验结果来验证。项目组力量较弱,申请人相关的论著较少,第1作者的SCI论文仅1篇(P21),且研究领域包括昆虫抗药性与杂草抗药性(P18),可能较杂。综合考虑,建议暂不资助。



https://m.sciencenet.cn/blog-519196-822793.html

上一篇:职称晋升:荒谬且尴尬的一幕 送审论文遭遇抵制。
下一篇:长沙俚语集结

1 赵春青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