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rmonism

博文

科学创新必须抛弃“学术殖民地”心态

已有 3081 次阅读 2022-5-15 16: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创新必须抛弃“学术殖民地”心态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有着五千年以上延绵不绝的灿烂文明。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中华民族在农业、医药、数学、天文、建筑和制造业等各个领域的科技水平都长期远超世界其他民族。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仅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初,一股否定中国古代存在科学的风暴席卷全国,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都是外来的,是西方国家带来的,即所谓“西学东渐”。

毋庸讳言,中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落后了。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当时中国的精英们大力鼓吹的“语言缺陷论”、“文化劣根”,甚至“人种低劣。这种错误的归因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心甘情愿地沦为西方的“学术殖民地”。

一百年来,这种“学术殖民地”心态在中国依然盛行。许多人没有看到“学术殖民地”心态的危害,以为这是承认咱们技不如人,需要虚心学习外国科学技术,这是一个务实的发展过程。

然而,“学术殖民地”心态并非是谦虚的心态、务实的心态,而是民族自卑的心态。这种心态,就是把西方当做科技的权威,中国人只能老老实实当学生,只感虔诚地 学习和模仿,不敢挑战西方权威的理论,不敢有自己的创新。在这种心态之下,自然也会衍生出各种以崇洋媚外行为为荣的畸形价值观。“学术殖民地”心态,已经让我们失去了民族自信,丧失了文化自信。在这种心态主导之下,便丧失了科技创新的勇气和精神。

国内“学术殖民地”心态已经渗透到了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随便举几个例子:教科书沿用西方文明中心论、全民学英语、考核晋升唯SCI、中文学术期刊颓败与国内英文期刊兴起、国内学术会议却使用英语作报告、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以采购国外仪器设备和试剂为荣等等。

别的不说,就以国内学术会议为例。本来国内学术会议就是国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即便会议请了几个海外华人学者,那也是会说中国话的。然而,奇怪得很,即便会议全部都是中国人,许多学术会议都要求用英语作报告。级别越高(往往是指邀请了海外学者的全国性会议)越是如此。仿佛用中文不用英语作报告显得不够级别、不够水平似的。2020年由华盛顿大学的钱纮教授发起的“纳米热力学读书会”被刘全慧教授称为“疫情期间一场伟大的读书活动”,每周邀请以为教授在线上做学术报告,已经做到了65期。应该说,这个学术活动对于繁荣和活跃中国的学术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从刘教授的介绍来看,学术报告的题目大都是英文的,学术报告的内容介绍也是英文的。不清楚报告人是否用英文演讲(我估计应该也是的)。其实,线上学术报告的平台“蔻享”上有非常丰富的学术会议,免费学术报告视频。大家会发现,这些学术会议尽管都是中国人或华人参加,但基本上都是用英语做学术报告。

有些人可能会说,不就是用英语做个学术报告嘛,怎么就反映了“学术殖民地”心态?那我就要问了,如果不是出于“学术殖民地”心态,怎么解释他们不用中文做学术报告呢?由于历史原因,英语的确成为了国际学术通用语言,但国内会议的参加者都是咱们中国人,而海外参会者也是会说中文的华人,无论如何都没有必要使用英文作为会议报告语言。我参加过线下的国内学术会议,仅仅由于邀请了某个海外华人参会,结果整个会议要求用英语作报告。甚至有的会议连海外华人都没有,全部都是中国人,居然也用英语作报告。如果说,这是实验室组会,到时要求研究生用英语汇报,目的是锻炼学生用英语做学术报告的能力,以便将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无可厚非。但是,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当做英语学术报告的练习场,这样合适吗?这到底是学术交流还是英语报告练习或表演秀?这如果不是“学术殖民地”心态,又是什么?

国内还有一些高校以使用国外教材、用全英文教学为荣。如果说是中外联合办学的国际学校,那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如果国内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生和老师都是如假包换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要求使用国外教材、用全英文教学,请问这不是“学术殖民地”心态,又是什么?

长期受“学术殖民地”心态影响,往往习以为常,以为这不必大惊小怪,没必要小题大做。他们完全不知道,这种“学术殖民地”心态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只有抛弃这种“学术殖民地”心态,才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否则,受“学术殖民地”心态影响,人们只会崇洋媚外,只会跟踪模仿,永远不可能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021-1338659.html

上一篇:提醒华为:把量子计算作为主攻突破方向可能是战略性错误
下一篇:如何保障学术自由?

16 王福明 杨正瓴 焦飞 晏成和 宁利中 李学宽 高峡 黄河宁 王涛 范振英 张勇斌 檀成龙 姚远 史晓雷 许培扬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