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cyzm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cyzm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博文

上教授了(什么时候收手?)

已有 9591 次阅读 2022-9-23 09:30 |个人分类:笑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刚刚评上教授,从9月1号开始。

       上教授之后的生活在内容上跟之前没有任何区别:还是搞科研,准备课,干杂活;但心态上有不小的变化:方向感越来越模糊了。之前就一直有方向感不明确的问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为了啥?以前好歹还有一个教授头衔在前面吊着,跟拉磨驴前面挂的胡萝卜一样,至少心理明白,发论文干杂活什么的都对评教授有帮助。教授上了以后,连这一点方向感都没有了。

       科研方面基本是做不出什么进一步的大成就了。最近几年顶刊其实发了不少(~10),继续努力可能也能再发一些,但再进一步往上发子刊乃至做出让人更骄傲的工作难度很大。今年国自然叕没中,既然同行认为你的水平不行,其实科研也没有必要特别勉强。学校对基金、论文、上课额外的奖励比较少,不能说干好干坏一个样,但确实差不多。最近在考虑弄个企业横向项目,如果拉到手能多招俩学生。项目结题后剩余的经费有一部分能进自己腰包,但好像从心眼里也不是特别在意。

       行政方面如果多干点杂活可能还有更进一步的机会。但行政方面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看上去光鲜(顶着领导的头衔站在照片C位或者坐在会场前排),其实不少是收拾残局灭火和给人擦屁股的囧事。累死累活的是否值得?——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不愿意得罪人的吸引力可能就更小了?退隐江湖,喝口茶侃大山它不香吗?

********

       前段时间身体状态也比较差,这段时间决定喘口气。做了一些关键的身体检查,好在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周围不少中年老师已经有各种身体毛病。有颈椎腰椎问题的,有心脑血管问题的,还有肿瘤癌症肾衰抢救的。毫无疑问,身体问题已经提上日程了。继续拼身体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已经感觉到一些来自身体的危险信号,是不是该考虑收手了?

       所以,有没有什么计划?想什么时候收手?

       我想了想有几个可能,从近到远,收手的时间有三个选项:

  • 选项一是:现在就收手。电影电视里,只要有人说“干完这一票就收手”,那么这次一定出事。如果是配角大概率惨死;即使是主角,主角光环下也得九死一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干完就收手”,这个句式非常不吉利。只要有人问什么时候收手,回答就应该是:现在。

  • 选项二是:10个博士拿到教职就收手。这个稍微远一点。国内做学术的老师在传统上喜欢自己的学生毕业后能留在学术圈接自己的衣钵。这个事情在美国教授眼里也是一个比较认可的观点。只有学术圈的工作才叫career,工业界只能叫 job——哪怕人家job的工资是你career工资的两倍,而工作时长是你的二分之一。能有10个学生留在学术圈里做大学老师,虽然跟国内一流高校的教授们没法比,但自认为也算了不起了。这个目标我估计再有个十年应该可以达到。

  • 选项三是:干到死。这个也是一种选择。虽然不过是个普通人,但也不用总是那么狭隘。按照某些理论,吃饱喝足了,下一步确实还是要做些让自己骄傲的事情。科研也罢,行政也罢,还是可以(乃至应该)继续努力做的。不是单单为了钱方面的利益,纯粹是身心的自然需求。这么写有点不太符合目前的潮流,但我相信应该有不少人都在这个阶段了,这些朋友自然都明白我在说什么。如果选择“干到死”,可以做一些更长远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规划,非常有吸引力,非常有趣。

 ********

      注意身体,心态平和不强求,各种事情慢慢做。无论是向前向后乃至原地踏步,都很期待。

 

                                                                                                                                        2022年秋,一个老头,写于苏州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2469-1356507.html

上一篇:国内预聘轨教师考核的“临时加价”问题
下一篇:成功的印度人(要不要多招几个印度老师?)

35 贾玉玺 史晓雷 周忠浩 刘立 汪凯 张学文 梁洪泽 郑永军 蔡宁 姚伟 郭战胜 王善勇 吉培荣 孙颉 晏成和 王启云 罗汉江 李东风 武夷山 王安良 吕秀齐 郑强 雷宏江 刘钢 范振英 徐耀 孟利军 韦四江 吴斌 朱志敏 杜永军 吴晓敏 李哲林 徐芳 王恪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