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孔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llland
↙中国的社会生物学保卫战↘

博文

文化与进化:孔雀的尾巴就是文化

已有 4389 次阅读 2011-3-26 20:4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文化, 本能, 生物进化, 孔雀, 尾巴

自从发了一篇食盐与文化,就受到一个自称“搞文化”的匿名先生的质疑,并说我不懂得文化的定义。我对他讲“孔雀的尾巴就是文化,园丁鸟的巢就是文化”,把他惊得差点掉了下巴。他以为,他是“搞文化”的,社会生物学的研究一旦涉及文化,就污染了他的饭碗。这实在是小孩子的天真,成年人就不会这样。把文化的范围扩大化,不是更好吗? “搞文化的”不正多了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

匿名先生说,园丁鸟筑巢是遗传,孔雀的尾巴是遗传,这分明是没搞清楚本能的概念、遗传的概念。他以为,园丁鸟筑巢是本能的,巢的结构和形状、用材等是固定在基因中。然而,如果园丁鸟和麻雀一起长大,从未见过别的园丁鸟,它长大了还会筑巢吗?还能做出自然界野生园丁鸟那样精装修的巢?不见得。如果把母孔雀从小和母鸡一起养大,从没见过别的孔雀,它还能非华丽尾巴者不嫁?也不见得?它的脑子里固化了孔雀开屏的映像?不见得。说不定,一只公鸡腚上插一把彩绘的扇子她就会令她动情^_^

显然,匿名先生不理解什么是本能,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文化。即使他能做出科学的定义(当然轮不到他定义,从达尔文开始就对动物文化有深入研究了),但无法正确地理解文化与本能的关系,才会说出类似“划江而治”的言论:文化是文化,本能是本能,井水不犯河水,谁来犯,就违背了科学分类原则,就是乱搞。

什么是本能?不多说了,看看前面的两篇:本能与童年本能、童年与性取向

仍回到孔雀的尾巴上。母孔雀的大脑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尾巴形象,尽管那个图片不用多少存储空间。进化过程不是做图片和保存图片,本能是有的,但在高等动物中本能不是图片,而是学习的“逻辑”。即使是人类的美女,雄性大脑中也没有因为基因编码而固定一个西施形象。如果一个雄性从小到大见过一万个雌性,其中类似凤姐是最漂亮的一个,那么凤姐就必然是他的西施,不会有别的想法。孔雀也一样,它“记住”的是一个学习和比较逻辑:交配前多看几个,看看谁的最华丽最大,就跟谁交配(匿名先生必然在这个细节上挑毛病,他能查到相关的科普,但查不到母孔雀大脑中的图片^_^)。

孔雀的集体婚礼地点更不是固定在基因中,它们知道那个地点,是传统传统,是文化(匿名先生必然在这里挑字眼)。

只有一定的学习和判断逻辑,一定的传统,孔雀的大尾巴才能加速进化。那个大尾巴是基因决定的,是遗传的,用不着谁告诉我。然而,如果没有雌性的选择,能进化出来?它还有什么意义?雌性的选择过程,就是文化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促进了大尾巴生物构造的加速进化。文化能影响或决定动物的进化方向,是前面几篇一直在说明的问题。

一个生物器官,如果偶然地成为了一种文化方向,这个器官必然受到异性的追捧。如果这个器官能吸引优秀的异性,那么这个器官的发育程度就和优秀的基因密切相关。多少代以后,虽然这个器官是遗传的,但同时,这个器官也是一种文化。人类有多少这样的器官?匿名先生一个也看不到,只知道自己吃奶是本能,自己说汉语是^_^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4394-426627.html

上一篇:文化与进化:文化的分类
下一篇:进化心理学:痛苦比幸福更重要

1 杨月琴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