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力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yangdai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文

一女不嫁二夫及其他(本文请勿转载)

已有 8868 次阅读 2011-11-12 13:4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科学网最近关于科研论文可否以中英文同时发表的讨论很受关注,在此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女不嫁二夫
  

我完全同意赵斌老师的观点(见《鼓励论文同时在中、英文杂志上发表,成吗?》)——废话!我不同意成吗?——因为论文一旦被接受发表,该文的版权(甚至包括文中的图、表)以就不再属于自己,是否再次发表也不是自己可以说了算的。学术规范、科学道德明摆在那里,高压线怎么好说碰就碰呢?
  

    [相关链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

    某些由政府机构和专业组织制定的指南以及作者以其他语言发表的科研成果等,需要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根据国际惯例(参考《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凡符合下列条件并提供相应材料,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允许或接受论文用同一种语言或另一种语言的二次发表。

        1. 作者须征得相关期刊的同意,首次发表论文的期刊和准备二次发表的期刊均无异议。作者需向二次发表的期刊提供首次发表该论文期刊的同意书,论文首次发表的时间和论文复印件、单行本或原稿

         2. 尊重首次发表的权益,二次发表至少在首次发表1周之后。

         3. 二次发表的论文应面向不同的读者,建议节选摘要刊登。

         4. 二次发表的论文必须完全忠实原文,真实反映原有的资料及观点,作者的顺序不能改动。

         5. 在二次发表的文题中应标出是某篇文章的二次发表(全文、节选、全译或节译)。

         6. 在二次发表的文题页脚注中,要让读者、同行和文献检索机构知道该论文已全文或部分发表过,并标引首次发表的文献。如:"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2006, 45(1):21~24"。

         7. 提醒各编辑部注意,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不提倡对翻译文章二次发表,如果文章首次发表在MEDLINE收录的杂志中,将不再标引翻译文章。
 

从中华医学会的相关规定来看,在不同语种论文的二次发表方面我们所能够利用的空间已经被压缩得非常小了。哪位可以试一下向某英文期刊说明本文曾在中文期刊发表时对方的反应如何,我觉得希望不是没有,但是会很渺茫。反之亦然,英文出版机构可能会同意转让文章的中文版权,但我们却可能会为此支付一笔高昂的费用来购买版权。
 
 
从前我们也年轻
 
 
并不是从学术生涯伊始就在头脑中存有清晰而准确的概念,那时我们还没有加入国际版权公约,恰逢一个连翻译、编译、编著等定义搅成一锅粥的年代。
 

那时中华医学会还允许平行发表,记得我的处女作就是以中文和英文同时发表的(见《回忆我的第一桶金》)。这样的情形之后还有多次,并一直延续至本世纪本年代的头几年。

 

接下来大家开始认SCI了,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也渐渐走红了。人一阔脸就变,对于所谓的"平行发表"也不认可了。这倒方便了审稿人—— 一旦发现来稿已中文发表过即可建议直接退稿了。

 

并不是所有的二次发表都可以用上面的原因来解释。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是知道了新语丝这一网站之后——我们过去在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教授和培养方面还很欠缺。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人往高处走

 

二者选其一:中文还是英文?

 

正确答案几乎是不容置疑的。不要和我说我国还有广大的读者群特别是我国还有广大的不懂英语或不愿读英语或是没有时间读英语的读者群,不要和我说中国科学家首先应当为中国人民服务。领导鼓励我们发SCI,领导鼓励我们发高影响因子的SCI,领导还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鼓励我们发SCI发高影响因子的SCI,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不越雷池一步

 

"不仅不能鼓励,而且应该坚决杜绝论文同时在中、英文杂志上发表,对这样的情况,一定作为'一稿两投'进行严肃处理"(见本文引用文献1)。

 

这也是我们对研究生的一贯要求,作为保障措施之一。通讯作者导师应将稿件从自己的同一邮箱投向编辑部。

 

对于关系比较密切的同行,本人也会不时提出善意的建议——二者选其一。就在昨天还有一位同行向我保证会把其中的中文稿件撤回。

 

手莫伸

 

是方舟子告诉了我们学术规范,是方舟子告诉了我们大牛也会一稿两投,是方舟子告诉了我们国家对大牛的学术不端根本就不管,但方舟子没有告诉我们刑上不上庶人。作为小小老百姓还是小心为妙。

 

如果已经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了文章,狂喜之余就别再把中文版投给中华**杂志了。见好就收,免得因小失大。

 

千万别以为我虽然一稿两投了可中文的论文老外看不见即使看见也看不懂,可老外没发现不等于中国人没发现,堡垒总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此比喻似不恰当)——不管举报者的动机是光明还是阴暗都是因为你犯错在先。

 

没有侥幸,侥幸的代价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

 

可否变通?

 

即使发了英文心里总是隐隐存有小小的愿望,能不能再发篇中文以使效益(学术影响)最大化?

 

王晓明老师有一个很好的建议(见《也谈科研成果的中英文同时发表》),当中、英文期刊同时为一家机构出版时就不会存在版权的问题。我们研究组的一篇论文在法国的一本SCI期刊发表时就是同时发了英文和法文。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同时也在编辑一本英文期刊Orthopaedic Surgery,由Wiley出版。我曾向编辑部胡主任建议能否与Wiley接洽,将中华骨科杂志的一部分论文英译后发表在Orthopaedic Surgery,这样还可以大大增加稿件的来源。

 

网上也有建议(出处一下找不到了)可将英文论文主要结果和结论以文献综述或讲座形式以中文发表,实际上我们也是这样作的,但却没有很好地坚持(中文文章越来越容易发反而不珍惜了)。当然在各种学术会议和学习班上的报告和讲座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5648-507241.html

上一篇:国际会议上的中国声音
下一篇:国际期刊上的中国声音

9 曾新林 张启峰 赵美娣 郑新峰 徐耀 孔晓飞 赵斌 孙学军 牛文鑫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