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blue196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epblue1969

博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下一步工作建议

已有 1907 次阅读 2022-3-28 10: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危害久矣。

       本认为感冒吃点药就好了,哪知道会要人的命啊。

       流感会要人的命,但似乎感染力没有那么强。

       新冠肺炎既要人的命,又慢慢有了超强的感染力,奥密克戎Ro据报已达10多了。

       新冠疫情两年多了,如果新冠肺炎的感染力没有那么强,那问题就好解决了。可是事实很残酷,如果总人口乘以感染力,即使低的病死率,那绝对数也不是很低呀,所以死亡率并不低。而之前所需要的医疗资源又是个无法估计的数字。

       所以新冠疫情的解决办法,降低感染力是重中之重。

       看样子病毒的感染力一时半会降不下来,或只能依靠病毒自身的意愿,人类只能预测和等待。

       那降低感染力的就只能是阻断传染源了。

       现在奥密克戎,使精准管控实现难度加大,所以尽早发现感染者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要对病毒的传播规律深入认识。现在看不但有人传人的路径,还有物传人的路径。

       物传人要首要控制输入物品的防控,不但是冷链,而且一些快速转移物品的危害也要重视和确认。非冷链物品会不会传染新冠疫情,有没有什么结论?实验依据有吗?

       常温物品如果存在传播疫情风险,那它们的防控消杀也要避免形式主义,一定要落到实处。比如快件,如果只消杀外部,那内部怎么办?也要有所考虑。

       物传人只要工作深入踏实,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并且可以很快有明确的结果。

       但人传人的问题如何解决?

       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带来了非常巨大的难题。中国的疫情防控达到目前的成果,仔细想想是多么来之不易!!!所以轻言放弃危害无穷!其心可诛!

      如何巩固前期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首先思想认识一定统一!

      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躺平”。要说明新冠疫情在中国整体水平上的危害;一些认为新冠肺炎是大号流感的说法只是看到局部,没有大局意识和社会意识,要让专家和百姓知道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异同!!!

       其次要集思广益,多方面出谋划策,采用专业和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尽早实现顶层设计,国家级层面的决定或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新冠疫情越来越有一个传染病而转化为社会问题,专业性和政治性混杂在一起,解决起来困难重重。

       但不解决,中国没有未来,人类没有未来!

       疫苗的高突破性问题要有科学的解答,是常规问题还是新冠病毒特有现象?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药物方面,除了治疗药物,有没有预防药物可以使用?类似于当年脑炎和非典时期的全民服用中药汤剂?

       现在有了抗原自我检测的方法,但存在非强制性及可控性。

       那能不能把核酸检测作为一种日常的防控手段来使用,实现以时间来换取病毒减毒和新防治方法的出现。

       可以将中小学师生作为日常核酸检测的重点人群。

              1、在校生更容易聚集,更容易发生群体性感染,受到的危害也比较大;

              2、中小学师生的社会接触面比较固定,容易控制密接、次密接问题;

              3、中小学生与老人接触几率更多,所以可以达到防控上一举两得的效果;

              4、中小学生接受新理念比较快,依从性比较好;

              5、中小学生更容易组织;

              6、可以一周测两次,周一和周五各一次,可以百混一甚至更多,减小成本;

              7、核酸采样自动化,避免人工误差,以及操作失误可能带来的伤害;

              8、要和家长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必要时可考虑立法。

        社会层面也尽早实现核酸采样自动化,成为一个日常的安排。

        另外尽早实现采用统一的二维码来代表一个人的疫情防控状态,包括疫苗接种、出入某地所需的核酸检测结果、封管控状态,并采用简单的隔离终端来实现控制,减少人工的使用,避免人工误差。

        尽早实现立法,使所有的措施和行为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依据,而不仅仅是“传染病防治法”的简略规定。

        避免速胜伦和躺平论,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和各方面的准备。首先思想认识到位和统一了,其它的工作才有立足点和出发点。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8131-1331360.html

上一篇:能量当量经济学 的思考
下一篇:光致变色玻璃研发及产业化

2 张鹏举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